一、關于社區教育
社區教育在我國的發展。我國的社區教育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國家實行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相應產生了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單純的學校教育已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如何在我國開展終身教育?面對物的功利化追求導致的信仰缺失、人的異化,如何滿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拯救精神危機?面對誠信危機、道德危機,如何解決人際關系淡漠和隔閡?不斷涌入城市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如何獲得在城市謀生的能力?21世紀,中國大部分城市將進入老齡化社會,如何解決養老問題?這些社會問題都會催生新的教育需要。我國的社區教育是在總結原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關經驗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社區教育的經驗,從國內不同地域的實際出發,通過試點逐步發展起來的。從各地的社區教育實踐來看,社區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呈現出多元化、多樣化、地域性的特點。但總體來看,可以歸屬于“教”、“學”、“用”、“娛”四個方面。“教”涉及如何更好地進行社區教育,一般包括學習平臺的建設、學習資源的整合和學習服務的提供;“學”包括學習理念的提升、學習技術的培訓、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組織的建設;“用”指的是根據社會需要開展豐富多樣的社區教育培訓;“娛”指的是為社區居民提供高品質的精神文化生活和豐富多樣的休閑娛樂活動。文章開篇提到的社區組織的文藝演出、藝術比賽、藝術展覽等藝術活動及與藝術相關的文體休閑娛樂活動可以簡單歸屬到這一類。
二、關于美育
(一)美育的內涵及特征
蔡元培先生對美育進行過這樣的表述:“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2]席勒的《美育書簡》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審美教育”的概念,系統地闡述了美育問題。席勒認為一個人從自然的人到達道德的人必須成為審美的人。審美是感性和理性的對立和沖突的解決,是人性的全面和諧發展和解放。[3]美育亦稱審美教育,是將美學理論運用于日常審美活動和美的創造活動之中,按照美的標準培養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形象為手段,以情感為核心,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從哲學層面看美育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美育是感性教育與理性教育的結合。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美育是美學理論在教育方面的應用。所以對美學、藝術史、審美批判和藝術批評等理論知識的傳授是美育必不可少的理性教育活動。它促使人們養成自覺的藝術創造意識和審美活動意識,加深人們對藝術作品和審美經驗的認識與理解,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但美育實踐中的理性教育不是美育的主體部分,美育的主體是感性教育,即審美實踐活動,包括藝術欣賞與藝術創作。審美實踐活動也不是純粹的感性活動,是包含著理性因素的感性活動。因此,美育是感性與理性融為一體的教育。這種教育可以調節感性與理性的矛盾沖突,使人性得到均衡發展。
2.美育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融合。美育通過審美實踐活動,將審美客體呈現在審美主體面前,吸引審美主體身臨其境與審美客體融為一體,進行直覺關照,在關照中體驗、感悟和整體把握,審美主體全身心地沐浴在審美客體帶來的美的情境之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化。審美主體在身臨其境的審美體驗中與審美客體融為一體,在美的感受和體悟中不知不覺地受到良好的審美教育。
3.美育能夠促進人的感性與理性的統一。人性中存在著感性與理性的矛盾。為了使人性得到均衡發展,必須調節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沖突。席勒認為,美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欲念、感覺、沖動、情緒修養成本身就是理性的,因此,理性、自由和心靈性也就解除了它們的抽象性,和它的對立面,即本身經過理性化的自然統一起來,獲得了血和肉。這就是說,美就是理性與感性的統一,而這種統一就是真正的真實。
4.美育能夠促進人的個性與社會性的統一。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在其獨有的社會活動中是共性和個性、理性和感性、精神和肉體的統一。個性與社會性是對立統一的。教育應該使人的個性與社會性得到均衡的發展。審美活動當然會提高個體的審美能力,促進個性的自由發展。但個體總是社會群體中的個體。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他不能離開社會而單獨生存和發展。不能因為片面追求個性而不顧及甚至違背社會性,因此美育要兼顧個性與社會性的統一。
(二)美育在我國的發展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報告中都有關于“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表述。從國家的教育方針來看,美育的重要性已經被認識而且其地位也得到提升,因為美育是人類全面教育的一部分,是人類實現自我發展需要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的美育主要靠學校教育承擔,美育實施的現狀不容樂觀。第一,受眾面小,美育不能在社會范圍內普及。美育實踐不能在更廣闊的范圍開展,美育的功能和價值的實現也就存在局限。第二,學校美育多成為德育、智育與體育的附庸。第三,學校美育將美育局限于藝術教育,縮小了美育的范圍,局限了美育的視野。美育是一種范圍寬廣、彈性很強的教育形式,其手段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藝術教育只是其中一種。第四,將藝術教育等同于藝術知識和技巧的教育。造成了美育實踐的功利化傾向,與美育的主旨背道而馳。
三、社區教育的美育價值
針對文章開篇提到的問題,我們可以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分析。之所以有人對一些社區組織或社區學院組織的文藝演出、藝術比賽、藝術展覽等藝術活動及文體休閑娛樂活動提出質疑,認為他們純屬娛樂,不是教育。原因在于他們既對社區教育沒有明確的認識又對美育的內涵缺乏根本的把握。首先,他們沒有真正認識到社區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不同,社區教育與學校教育相比較,打破了教育時空的局限性,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豐富靈活,具有多重教育目標,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其次,他們對美育進行了片面的理解。如果將美育等同于藝術教育,則會認為游戲、娛樂、觀光、旅游、欣賞藝術、參觀博物館以及各種文化活動等不屬于美育范圍。再次,如果進而將藝術教育等同于藝術知識和技巧教育,則會將文藝演出、藝術比賽及藝術展覽等活動視為純娛樂。藝術教育作為美育一種教育形式,從根本上說是培養受教育者的審美情趣,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怡情養性,塑造人格,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如果僅僅將藝術教育視為藝術知識和技巧教育,作為升學、謀生的手段,勢必將藝術教育功利化,有悖于美育的初衷。社區教育是以多元、靈活的教育形式面向大眾的教育。美育是以多元的形式寓教于樂的教育。目前美育現狀存在邊緣化、世俗化、功利化的傾向,如何使美育擺脫功利化傾向,真正大范圍內介入社會,擁有與德育、智育、體育相同的教育地位,真正發揮美育的教育功能和價值,是亟需關注和解決的問題。也許社區教育這種教育形式的出現,能夠成為美育介入社會的一個有效途徑,因為社區教育的確存在美育價值。
(一)社區教育是美育大眾化的重要途徑
我國的美育一直以藝術教育為主,既沒有普遍性,也沒有生活化。對于大眾而言,藝術教育對他們而言沒有真正發揮作用,他們只是在學校教育里接受過少量的音體美課程,美育沒有真正從學校擴張到社會上去。社區教育受眾面廣,是社區的自組織教育,是一種大眾層面的教育。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而美育正好是滿足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教育形式。社會美育需求的高漲,與美育難以真正地介入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社區教育的開展為美育大眾化提供了載體和途徑。
(二)社區教育體現了美育的非功利化價值
社區教育的美育實踐既包括藝術教育又包括藝術活動及相關娛樂休閑活動,而且以后者為主。即使是其中的藝術教育也不同于社會上其他為了通過藝術考試而進行的功利性的藝術教育。社區教育的美育實踐是在社區內部美育需求調查的基礎上開展的。對于社區居民而言,他們更傾向于選擇與日常生活和審美相關的藝術活動及休閑娛樂活動,這充分說明社區居民有許多非功利化的美育需求。社區教育的運行主要依靠社區所在政府的財政支持,社區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種彌補形式,是教育資源的再分配,是教育公平的一個重要保障形式。社區教育本身以非功利化價值為主導,其最終目的是人的全面發展,所以社區教育進行的美育實踐不是為了教育者的物質利益,而是為了滿足社區居民的美育需求,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這同樣符合美育非功利化價值的初衷。
(三)社區教育美育實踐對素質教育的價值
美育是開展素質教育的首選。素質教育不僅要發展人的德智體諸方面,更要注重人性的培養,在強化自我生命意識的基礎上,培養人的創新能力,使人能夠得到全面、均衡的發展。美育的目標就是要達到真善美的和諧一致,德智體各方面的教育內容都可以包含在美育形式之中。美育的形式是美感的、藝術的,易于激發人的興趣和內在創造力,可以被各個方面的教育所普遍利用。美育是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并具有多種功能的綜合型教育。社區教育美育實踐使美育真正介入社會,并以豐富多樣的美育形式,在潛移默化中實踐著美育對于素質教育的價值。
(四)社區教育美育實踐對人性發展與人際和諧的價值
美育最終的目的是通過對人格的塑造和人性的完善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社區教育的美育實踐使社區居民在豐富多樣的藝術活動和休閑娛樂活動中欣賞著藝術之美,感受著藝術的熏陶,怡情養性,享受著藝術人生。在日常審美活動中,社區居民感受到了自身感性與理性的統一,促進了人的身心健康的協調發展;通過活動中的互動溝通,認識到了個性與社會性的統一,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系能夠辯證地認識。這必將助力于和諧社會的建設。
(五)社區教育美育實踐的價值引導功能
美育是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精神文明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它可以把抽象的道理、乏味的說教,化為生動具體的美感形式,寓教于樂、深入淺出地呈現給人們。審美欣賞和判斷力的培養、審美情趣的提升在無意識中對社區居民的價值觀進行了積極引導。審美判斷能夠成功地將人的情感引向正面的價值判斷,體驗生活中美好的和積極向上的一面,無形中提高人的修養和品位。美育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教育,它本身就是對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的肯定,因此,必然會激發正面價值。面對當前社區居民物質生活豐富,但精神空虛、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理想空缺的狀況,社區教育美育實踐能夠從培養社區居民的審美能力出發,通過提高大眾的審美鑒賞力、審美判斷力和審美情趣,提供價值引導,開啟正能量。
四、社區教育美育價值的實現路徑
社區教育美育實踐應該遵循以下原則及路徑:第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社區教育美育實踐離不開社區教育理論和美育理論的指導,社區教育理論和美育理論也會隨著社區教育美育實踐的進行不斷深化和發展。二者相輔相成。第二,理性教育與感性教育相結合。這既是美育特征的必然要求,同時也適合社區教育這一大眾教育模式的口味。第三,注重大眾需要與注重教育引領相結合。社區教育美育實踐要研究大眾的美育需求,但不能一味迎合,應該對其中的一些娛樂活動有所甄別,做出價值判斷。因為有的娛樂一味追求滑稽、丑怪、低俗,不具備審美教育意義,教育者應該幫助社區居民做出正確的審美價值判斷,并通過組織積極、健康、向上,體現真、善、美的相關藝術活動和休閑娛樂活動,對大眾進行審美價值引領。第四,傳承與創新相結合。教育是傳承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社區教育美育也不例外。社區教育美育應注重我國傳統文化藝術活動的傳承與創新。依照上述路徑,社區教育美育實踐應具體開展以下活動:理論知識教育,知識技能性的藝術教育,藝術鑒賞活動,各種藝術比賽和休閑娛樂活動,民間藝術的傳承與設計藝術活動等。
作者:薛穎 劉永強 單位:廊坊廣播電視大學 廊坊市中級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