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成教論文
作者:李志明 單位:蘭州交通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在職業選擇和職業轉換方面,成人教育學生面臨著比普通大學生更大的競爭壓力,這與他們在學習的年齡、經歷、時間、環境、條件和基礎上相對處于劣勢有關,部分人還面對原來工作單位崗位競聘的壓力,職業的抉擇更為迫切,這一群體的現狀卻不容樂觀,職業的選擇和就業成功比率遠低于普通大學生。本研究試圖從成人教育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和社會支持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入手,通過實證探討二者關系,研究社會支持如何對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產生影響,找到提高這一群體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水平的方法,為其職業決策提供指導服務。
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研究對象選取蘭州交通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在冊成人學歷教育學生,研究中除人口學統計變量外,測試對象涵蓋了在學習形式(脫產、業余和函授)、學習層次(高起專、高起本和專起本)、年級(一至五年級)、學科類別(經管、理工、文史和文理兼收)等不同類型成人教育學生。整班抽取研究對象,發放問卷519份,回收475份,回收率91.5%,經核查有效問卷445份,有效率85.7%。
2.研究工具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測試采用彭永新和龍立榮編制的《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CDMSE)》,內容包括自我評價、收集職業信息、選擇目標、制訂規劃和問題解決共計5個緯度39個項目,采用5點計分方式,每個項目共有5個選項,即“完全沒有信心選1,有一點信心選2,有一些信心選3,比較有信心選4,完全有信心選5”。該量表的同質性信度為0.937,重測信度為0.656,符合本研究的測量。社會支持測量選用肖水源編制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測量內容為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社會支持利用度,共計10個條目。采用4點計分方式,每個項目有4個備選項目。量表10個項目及總評分的Cronhachα系數在0.825-0.896之間,符合本研究測量要求。
3.數據處理回收問卷進行歸類整理,剔除無效問卷,對445份有效問卷利用SPSS11.5系統進行數據統計計算,得出測量數據和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
1.成人教育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總體水平成教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及各維度均題得分略高于每題平均值3,成教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屬中等水平,各分量標準差值大于4.7,標準差值大,成教學生個體間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水平相差比較大,結果如表1。
2.成教學生社會支持總體水平成教學生社會支持處于中等水平,總分個體間相差較大,主觀支持個體間相差較大,客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上得分個體間相差不大,如表2。
3.成教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的相互關系研究1)成教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相關性結果成教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在總分在0.01水平上存在顯著正相關。職業決策自我效能中的自我評價、收集信息、選擇目標、制定規劃、問題解決與社會支持中的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均存在0.0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職業決策自我效能中的選擇目標與社會支持中的支持利用度存在0.05水平上正相關,如表3。2)社會支持對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回歸分析采用逐步回歸方法和多元回歸分析,以社會支持為自變量,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建立回歸方程:職業決策自我效能=91.807+1.034×社會支持(F=47.696,p<.000),兩變量之間的線性相關關系極為顯著,建立的回歸方程有效。為考察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及支持利用度對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預測力,采用逐步回歸法建立回歸方程:職業決策自我效能=99.391+1.497×主觀支持(t=6.945,p<0.01),表明主觀支持對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有很高的預測力,其他的2個因素沒有進入回歸方程。
分析討論
1.成教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現狀特點分析成教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均題得分為3.319各分維度自我評價、信息收集、選擇目標、制定規劃和問題解決均題分依次為:3.318、3.300、3.283、3.364和3.348,略高于個問卷平均值3,研究者張霞對中國蘇州、杭州、大連和鄭州企業員工實測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和各分維度的平均分依次為3.64、3.73、3.58、3.66、3.63、3.66,吳韜對吉林大學在校大學生對應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和分維度依次為3.512、3.558、3.5103.488、3.523、3.502,比較發現,成教學生得分低于在職員工水平和臨近畢業的大學生的水平,說明成人教育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整體水平相對偏低。總分標準方差值為27.98744,各分維度標準差值均在4.7以上,總水平和分維度上標準差值均較大,說明成教學生個體之間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得分比較離散,不同學生間得分水平較為懸殊,成教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水平在不同變量上得分相差也較大。班杜拉認知理論認為,個體自我效能影響因素包括直接經驗、替代經驗、社會說服以及生理心理狀態四個方面,據此觀點可解釋成人教育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水平相對不高的原因,金融危機導致的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大幅滑坡和近年的高等學校的產業化趨勢及連續擴招,全日制大學生就業率的連續下降和社會失業待業人員的不斷增加,嚴峻的就業形勢對每一個人產生心理壓力,對成教學生這一群體的壓力尤為明顯,本身就有部分學生有過待業、失業或轉崗等經歷,更加重了其的心理負擔,社會、學校、教師對成教學生的不同看法和有意無意流露出的對就業前景不樂觀態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些學生,降低了這些學生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水平。各類媒體宣傳中對嚴峻就業形勢的渲染,身邊不斷出現168的擇業失敗或尋找職業艱難情景的再現,使成教學生感覺前途迷茫,自信心下降,甚至產生不同程度的擇業焦慮、抑郁等心理疾病,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水平很低,對于有過失業經歷或仍在待崗的學生產生疊加效應.還有一些經歷過高考失利打擊的學生,過多的社會示范作用,造成這部分學生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水平很低,尤其是一些專科學生,這兩類人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較低的得分影響了成人教育學生群體的整體得分。一些單位送培學生,主要集中在專科起點本科學生,系單位的培養對象,職業發展較為順利,工作上的成功等養成了他們較高的自尊水平和自信心,這些學生較高得分對整個群體得分較高的貢獻,抵消了低水平得分對總體得分的的拖累,致使是成人教育學生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處中等水平。在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各維度的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制定計劃、問題解決、自我評價、信息收集、目標選擇,各分維度得分情況與以前研究者的結論不一致,畢云飛對全日制大學的研究表明,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在自我評價和收集信息得分位居五個維度中的前列,問題解決和制定規劃得分偏低,張華對研究生的相關研究與畢云飛的研究結果相一致,這與被試的生活經歷、學習方式,人生閱歷、所處環境和學校的教育方式有關,普通大學生接受的是全日制的教育,相對固定地生活在校園內,并能享受學校全方位的信息服務,圖書館、網絡、電視、書報等媒體的利用率很高,加之學校就業輔導機構及時提供的各類信息,并且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和專業實習期間與不同單位的近距離接觸,信息來源有保證,在信息收集方面必然優于成教學生,成教學生對學校的公共資源特別是信息資源的共享上遠低于全日制研究生和大學生,加之授課形式制約,課堂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學生學習期間缺乏必要的交流,學校較少安排實驗實習環節,這些對教學資源的利用水平偏低和信息渠道的不暢,是造成成教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在信息收集維度上得分偏低的原因。全日制研究生、大學生較之成教學生,在社會認同中,社會評價社會期望較高,學生能對自身有一個較高的合理的自我評價,成教學生大多經歷了了人生中學校或職業選擇失敗的體驗和社會較低的評價,造成教生對自我評價時得分上的差距和各分量得分高低順序的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