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課程改革論文
本文作者:田鳳彩 侯金云 張立新 單位:首都師大學體育部 北京師范大學 首都師范大學
1課程目標的選擇和確立
長期以來,我國學校體育教育教學的目標總是和學校教育的總目標相脫節,致使現行的體育課程目標和我國的教育目標不能充分的保持一致,跟不上時發表展的需求。目前由于我國學校體育課程的目的任務繁雜而寬泛,特別是一些共性的目的任務的實效性和可操作性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與論證,以至個性被共性所掩蓋,使體育課程的特殊性和本質特征未能在教學目標中占有突出的位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近年來學校體育課程發展方向一直都沒有一個權威性的定論,因此使體育課程目標的選擇與確立在改革的大潮中舉步為艱,只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一些非本質的加加減減,沖破不了傳統的目標體系的束縛。其二、在課程的改革中,特別是在確立體育課程目標時,我們沒有跳出局限在本系統內“坐井觀天”的研究格局,沒有能很好借助于其他領域的知識和方法,并深入到教學改革的實踐中,觀察現實,分析問題,并在事物的具體關系中歸納、概括出新的理論和觀點。其三、多年來,體育課程目標的確立沒有很好地將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的愿望與要求協調起來,從而導致了課程目標和社會的發展相脫離的現象。那么我們如何改變目前這種狀況呢,1996年國家教委在下發《體育兩類課程整體改革方案》中強調,實施“方案”是面向21世紀學校體育發展的重大舉措。體育課程的實施關鍵是賦予學生“全方位”體育的(身體教育、健康教育、娛樂教育、競技教育、生活教育)教育。明確指出要建立一個符合學生身心特點,以育人為宗旨,體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相結合的學科體系。此“方案”為課程目標的選擇和建立提供了依據,并為學校體育課程的發展方向與趨勢確立了改革基本的大方向。因此,在當今的學校體育課程改革中,我們要充分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緊緊把握“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使“體育與健康”在學校體育課程改革中慣穿于始終并得以充分的體現。第二,在選定與確立課程目標時,要超越體育專業的狹隘的視野,借助于其他領域的知識和方法,從外部給予整體的關照。第三,我們要將社會的需要及學生的愿同課程上標結合起來,突破“經典”傳統的教育模式,使課程目標的選定與確立和學生的生理與心理、個體與群眾、自然與社會、今天與未來統一起來,以尋求建立體育教育課程目標改革的最佳途徑。
2對課程內容改革發展思路的把握
現在的素質教育、健康體育的思想,雖然目前已逐步發展成為我國體育教育改革的方向,但是在學校體育課程改革實踐中,素質教育的思想真正得以實施,還需要一個過程,還需要不斷創新出符合我國國情的許許多多好的課程改革模式。因為,僅就目前學校體育的發展現狀來看,有以下二個因素嚴重制約著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發展。首先,由于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人們對學校體育教育還沒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傳統的重“智”輕“體”概念根深蒂固,要想轉變人們的這種傳統的思想觀念,還需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其二,從我們現在的學校體育發展的現狀來看,無論是從學校體育教學的軟件,還是從硬件來講,要想徹底改變目前傳統的現有課程模式,是非常困難的,不現實的。因為,“經典”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在我國學校體育教育中實施了幾十年,課程的設置與建立都是圍繞著“競技體育”思想來圈定的,其中包括學校體育設施及課堂環境的建設。因此,本文認為目前對課程內容改革思路及尺度的如何把握是非常關鍵的。從事物發展的規律來看,任何一個成功的改革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其改革的運行機制必須是不斷完善與更新的,并逐步達到一個設定的目標。所以,要想對實施課程教學改革的成功,其改革的思路是非常重要的,采用什么樣的“量”與“度”的改革(相對于傳統的體育課程教育教學模式)是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目前在學校體育中“健康體育”理論還不盡完善的時候,我們如何在學校體育中進行“健康教育”及“素質教育”,如何合理地進行學校體育課程的調整與改革,如何使學校體育教育教學內容保持系統性的不斷更新,這是我們體育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開展認真探討的問題。我們知道,要想成功地實施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無論從理論構建,還是從教學實踐方面來看,其目的就是為在學校體育教育中,盡可能快的實施素質教育及健康教育找到一個可操作、可推廣、可管理的有效途徑。因此,目前我們體育工作者對課程內容改革思路的把握,是課程改革是否有成效的策略與方向性的問題。
3多種教育形式的整合
四、五十年前,學生的知識來源主要是靠課本和課堂。而如今學生的大量知識與能力越來越多地來自于課堂以外的各種活動以及大眾傳播媒介。因此,如今的課程概念已突破傳統學科課程的狹隘框架。擴展到活動課程、社會課程、和潛在課程等廣闊領域。當前各國在課程改革中都非常重視學生在家庭、社會共同體、各類課外活動和交往,尤其是各種大眾傳播媒介所獲得的知識、信息、能力和情感態度,并努力在課程體系中實現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這三種不同教育形式的整合。面對目前這樣多種教育形式課程發展的趨勢,我國學校體育課程改革將如何發展,是值得我們體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問題。本文在此以為,當前我國的學校體育課程的改革要建立一個課程與教學雙向拓展的觀念,在課程改革中克服過去單純學科中心主義、學生中心主義、社會中心主義的偏頗,逐步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將原來狹隘的學科課程擴展為學科課程、活動課程、潛在課程、社會一體化的廣義課程體系。逐步開始探討實施從外在的知識向學生心理結構轉化的過程和規律,并據此設計出高效率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其范疇體系中大量出現和使用活動、交往、內化等新范疇,全面展開對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探討。
4構建合理的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是根據培養目標對各種內容、各種類型、各種形態的課程的科學安排以及按照一定的科學標準選擇和組織起來的課程內容所具有的各種內部關系。它包括課程設置、確定各類課程的比重和課程之間的聯系以及課程內容的排列等等。它是課程改革與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從對學校體育課程結構研究發展現狀來看,人們對學校課程結構改革重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課程的設置上,認為應該從制約課程的三大要素中考慮課程設置,即社會需要、學科體系與學生發展的三大要素。回顧過去,在近幾十年來,我國學校體育理論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基本原理和教學理論方面,對課程理論與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和理論深度的研究。在進入新世紀的今天,人們對課程改革的重要意義看法發生的很大的改變,認為在當今的學校體育教育中更新課程內容和形式,構建合理的課程結構是我國學校體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課題。在此,我們怎樣構建調整合理的課程結構,使之與學校體育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健康教育的改革目標相適應呢?本文認為,這里關鍵在于打破課程建設中的分析框架,建立多向立體的系統課程結構,其要點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是在課程體系構成上,要課程結構為一個系統,圍繞著學校體育教育目標從整體上考察體育課程對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整體效應。建立合理的考察結構,形成最佳組合,以產生“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教學效益;第二,是在課程設置上,找出課程門類的結合點,用一個體系加以貫通,以解決現代科學知識的整體化趨勢與學校體育課程過分分化之間的矛盾。要通過課程的集約化和集成化,以有限的課程門類來覆蓋日益擴展的知識領域,包括日益增長的知識量;第三,是課程結構的優化,應將著眼點放在學生知識結構與能力的優化上。在設計課程體系時,應以發展能力為主線,在選擇課程內容時,應著眼于內容的價值。價值高的課程內容,一般具有理論性、基礎性、典型性和—定的難度。學習此類型課程內容,能使學生有較深的參與度,從而便于將知識內化為自身的素質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