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旅游管理
1 評價方法與指標體系構建
1.1 評價目的與評價方法
生態旅游是一種新興的旅游形式和旅游思想,已成為當今世界旅游業發展的潮流。生態旅游資源是生態旅游產生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旅游資源的豐富程度和開發價值的大小。因此,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科學評價是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地生態旅游開發的首要問題,評價的目的就在于確定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地生態旅游資源的質量,評估現有生態旅游資源在旅游地開發建設中所處的地位,明確旅游地的性質,為生態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提供理論基礎,最終實現地方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旅游資源評價關系到旅游資源開發程序、規模和方向,是進行旅游區劃和規劃的前提[1],而評價方法的選擇直接關系到評價的客觀性與準確性。定性評價可以直觀地反映生態旅游資源的現狀,但具有主觀性;定量評價較為科學合理,但評價過程較為復雜。為了更好地評價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生態旅游資源狀況,本文通過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對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生態旅游資源進行綜合評價。層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AHP)是一種將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其基本思路是根據問題的性質和要達到的總目標,將復雜系統分解為不同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間的相互關系和隸屬關系將因素按不同層次聚集組合,形成一個由目標層、準則層、項目層(或方案層)等構成的多層次分析結構模型,并最終將系統分析歸結為最底層相對于最高層相對重要程度的權值或相對優劣次序的問題[2]。而層次分析法的關鍵還是在于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1.2 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標準
評價指標,即對生態旅游資源評價的維度。評價指標的構建是生態旅游資源評價的基礎性工作,也是評價結果科學合理的關鍵。根據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地生態旅游資源分布情況,評價指標體系包括資源價值、景點模式和旅游條件等3項評價綜合層。其中,資源價值分為觀賞特性、科學價值、文化價值等3項評價項目層;景點模式分為景點組合、環境容量等2項評價項目層;旅游條件分為交通通信、飲食、旅游商品、導游服務、人員素質等5項評價項目層。一些評價項目層又分出一些評價因子層,見圖1。這樣,武陵源生態旅游資源評價體系就由3個評價綜合層、10個項目層和11個因子層所組成。與評價指標相關的就是評價標準。評價指標強調的是從•562•哪些方面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評價,而評價標準注重的是在各項指標上生態旅游資源應該達到的水平。根據上述評價指標體系,生態旅游資源的評價標準見表1。
2 武陵源生態旅游資源的評價分析
2.1 評價原理
本文運用層次分析法對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生態旅游資源進行評價,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后需構造判斷矩陣,即在各層元素中進行兩兩比較,以獲得指標重要性評價的矩陣。一般而言,CR值越小,判斷矩陣的一致性越好,評價結果也越客觀公正;如果CR≤0.1,判斷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此時的評價結果也是可以接受的。2.2 評價結果通過專家意見法,各層級指標兩兩比較獲得的判斷矩陣如下(指標重要性賦值參考見表3): 根據上述判斷矩陣以及評價原理,可計算得到各個層次評價指標的相對權重,計算結果為:10:0.199→0.037根據上述結果計算最大特征值,并根據式(4)進行一致性檢驗,所有CR均小于0.1,因此評價指標及權重分配具有合理性。于是,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地生態旅游資源的評價模型可表述為根據評價模型以及生態旅游資源各項指標的評分可以計算得到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地生態旅游資源的綜合評價得分為A=90.853,屬于一級,即世界級。即武陵源擁有良好的資源基礎,且生態旅游資源的級別很高,適合進一步開發生態旅游。
3 結語
生態旅游作為新型、低碳、綠色、可持續的旅游模式,對武陵源乃至張家界的旅游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地擁有世界級的生態旅游資源,具備實施生態旅游發展戰略的良好條件。“世界級”要求武陵源生態旅游的建設具有高層次、高質量的定位,否則就會與生態旅游資源的等級不配套、不協調,從而引起重大的社會、經濟損失。目前武陵源存在旅游產品結構單一,同質化嚴重,生態旅游形態發展嚴重不足等問題[4-6],造成了旅游資源的極大浪費,這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發展形態。因此,武陵源必須即時轉變發展思路、提升定位,制訂與世界級生態旅游資源相適應的生態旅游發展規劃,真正打造世界級的旅游精品。從生態旅游資源的評價值可以看出,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地目前處在世界級的中等位置,并沒有特別大的優勢。若武陵源生態旅游資源及環境、旅游條件等持續惡化,則會降低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價值,從而脫離“世界級”行列。因此,在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一定要加強資源的保護和良好旅游環境的塑造,從而為武陵源生態旅游的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