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針灸論文
作者:廖榮良 何冰 單位:深圳平樂骨傷科醫院
整脊①患者取坐位,術者用掌根部從頭開始,沿斜方肌、背闊肌、骶棘肌的纖維走向舒筋,然后用單手或雙手提拿頸后、頸二側及肩部肌肉;時間為3~5min;②彈撥頸肩部與肌纖維垂直方向的疼痛部位;③點按曲垣、天宗、秉風、風池、合谷、局部痛點,以酸脹感為度;④術者用雙手置于其頸項部,用力向上提頸,并緩慢用力使患者頭部向左右二側旋轉,角度不宜過大;⑤術者立于患者身后,根據頸椎錯位的節段而決定其頸部前屈的度數,醫者一手拇指按在壓痛明顯且偏移的棘突下方或關節突處,另一手托住其下頜且配合患者旋轉,囑患者做左旋或右旋約40°~60°,當旋轉到一定角度時雙手協調突然用一閃動力,常可聽到一響聲;⑥術者最后在項背部及肩胛部用手掌進行適度拍打、叩擊,使頸肩部軟組織舒展和放松。每次操作15~20min,每天1次。
療程以上方法中,針刺及整脊均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休息2~3天后繼續下療程。治療期間囑患者避風寒,避免過度勞累等。
療效評定標準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寫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定。治愈:眩暈消失,頸項部不適感明顯緩解,頭頸部活動功能自如;好轉:眩暈偶發,頸項部癥狀減輕;無效:經2個療程的治療,癥狀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改善[2]。
療效評定結果本組125例患者,經上述方法治療,療程最短3次,最長20次。按上述療效評定,結果治愈86例,占68.8%;好轉31例,占24.8%;無效8例,占6.4%;總有效率為93.6%。
頸性眩暈是指由于頸源性因素所引起的以眩暈為主癥的臨床綜合征,其特點是眩暈多發生于頭頸活動時[3]。其主要是因頸部的椎動脈受到影響而導致血流障礙,進而造成椎-基底動脈的供血不足而產生眩暈癥狀。造成椎動脈缺血的病因大致可分為內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內源性因素常見的為椎動脈自身的因素,如動脈粥樣硬化、椎動脈在行徑中存在彎曲或扭曲及解剖變異等等;而外源性因素主要為椎動脈的受壓和刺激,如頸椎退變及關節紊亂、頸肩肌痙攣或炎癥刺激等等。椎動脈走行在頸椎的橫突孔中,當頸椎椎體錯位或鉤椎關節增生刺激椎動脈時,會導致椎動脈受壓;而當椎體錯位、鉤椎關節增生或寰枕筋膜及頸肩肌痙攣、發生炎癥時會刺激椎動脈表面的交感神經叢,反射性地引起椎動脈痙攣;從而使椎-基底動脈系統循環障礙,腦部供血不足進而導致頸性眩暈的發作。
在生理狀態下,左右二支椎動脈當一側受阻時,另外一側仍能代償其血液供應,一般還不至于出現腦部缺血癥狀;如一側已有病變,當頭頸部轉向健側時,健側椎動脈受壓而患側又不能代償,故可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產生眩暈癥狀。眩暈發作時頭頸部的轉向為健側,病變在對側[4]。臨床中常常認為頸性眩暈的病變部位主要在寰樞椎,寰樞關節錯位是造成頸性眩暈的重要因素[5]。頸性眩暈屬于中醫“眩暈”范疇,針刺時根據“腧穴所在,主治所能;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規律取穴。
取“風池、玉枕、天柱、百勞、肩外俞、曲垣、肩井”穴,可達到活血化瘀、疏通經絡、舒筋止痛之效;而“百會、前頂、后頂、絡卻、太陽、印堂”具有益氣補血、開竅提神之效,且其都位于頭部,可調節局部血管功能,改善血液循環。“頭項尋列缺”即頭頸部的疾病都可以取列缺穴,其為治療頭頸部的效穴;而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經脈氣血之壅滯。諸穴配合應用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經絡、舒筋解痙、消炎止痛的作用。
整脊是通過手法作用于偏移之頸椎的棘突或關節突,使其恢復正常的解剖結構,從而使椎動脈及其表面的交感神經叢不受壓迫或刺激,進而達到治療或防治疾病的目的。其作用:①整復頸椎小關節結構和功能上的紊亂;②改善及糾正頸椎異常曲度,使椎動脈彎曲或扭曲減輕。而當頸椎小關節得到整復后,能改善其與椎動脈和周圍神經的位置關系,進而減輕或消除其對椎動脈的刺激,從而使椎-基底動脈供血得到改善。另外手法也可以緩解肌筋痙攣,消除頸肩部的無菌性炎癥;軟化粘連瘢痕,使之粘連復開,疏通氣運血行,恢復其彈性功能,增強肌肉張力。臨床上采用針灸結合整脊的方法治療頸性眩暈,通過對125例臨床觀察,發現其具有見效快、療效好、痛苦小且無不良反應等特點,二者可以互相補充,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