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馬麗娟 周青海 單位:吉林農業科技學院辦公室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社會科學部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任務,對指導中國發展現代農業具有重大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指導意義。高等農業院校肩負著培養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專門人才的重任,同時也肩負著面向農業生產開展科技研發、科技推廣和文化傳播等歷史重任,在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面具有明顯的學科、人才和科技資源優勢,因此,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高等農業教育必須在新農村建設中充當生力軍的作用。本文從理論和實踐層面論述了高等農業教育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途徑,以期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理論和實踐參考。
1轉變思想觀念,深化教學改革,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持
通過三十年的改革與發展,農村經濟體制、農業產業結構、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村管理模式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而長期定勢于傳統農業精英教育的高等農業院校,在思想觀念、辦學模式、專業結構、師資隊伍、辦學條件、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都難以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發展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因此,必須轉變思想,更新觀念,深化教學改革,才能培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急需的專門人才[1]。
1.1轉變思想,更新觀念,為新農村建設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合格人才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觀念是行為的指南。思想觀念陳舊,必將影響事業的發展。實踐證明,發展現代農業靠少數精英人才是很難實現的,必須依靠數以萬計的農業科技人才和數以億計的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高素質新型農民。高等農業院校要想培養出數以萬計的農業科技專門人才,必須解放思想、樹立現代教學觀、發展觀和人才觀,引導學生樹立學農、愛農、服務“三農”的思想,增強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意識,幫助涉農專業學生在農村建功立業,使農村真正成為大學生的創業基地。
1.2創新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現代農業發展急需的專門人才
新農村建設需要以現代農業為支撐,現代農業發展離不開掌握現代科學和技術,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大學畢業生[2],要培養出這樣的大學生,高等農業院校必須有一支理論扎實,實踐和創新能力強的教師隊伍,必須有一個貼近農業生產實際的辦學環境,必須創新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必須緊跟現代農業科技發展前沿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必須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使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得到普遍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普遍增強。因此,高等農業院校要創新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鼓勵教師走入農村,根據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開展科技研發,調整教學內容和改進教學方法。學校也要創造條件,建設真實的實踐教學基地,給學生創造一種真實的職業環境,通過產學研的有機結合,培養現代農業發展急需的專門人才。
2創新農民培訓方式,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服務
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但是當前我國農民素質偏低,成為制約新農村建設的瓶頸[3]。高等農業院校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提高勞動者素質,使農村的廣大勞動者掌握新知識和使用新技術,實現依靠科技進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目的。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多年來不斷創新農民培訓方式,取得較好的培訓效果。
2.1一村一名大學生培養
“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就是面向農村培養具有大專文化程度的實用型人才,學生畢業后回當地工作。根據生源地的農業經濟現狀和生產條件以及發展需求,學校單獨組織教學班,設置相應專業課程。強化實用技術、實踐能力和應用高新技術手段等方面的培養,保證學生回鄉后能夠學有所用,帶領百姓致富奔小康。實踐證明效果較好。
2.2農村基層干部培訓
農村基層干部是貫徹執行黨在農村各項方針政策的骨干,是團結帶領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帶頭人,如果這部分人的思想觀念和執政能力跟不上時發表展的步伐,新農村建設就要受到影響。吉林農業科技學院2002年以來先后為吉林省九臺、吉林、農安、雙遼等市縣培訓農村基層干部2000余人次,對提高農村基層干部綜合素質和駕馭農村工作的能力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2.3農民培訓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首要任務是促進現代農業發展[4]。現代農業是有別于傳統農業的一種農業形態,其核心是科學化,特征是市場化,方向是規模化,目標是產業化。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數以億計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去實踐。但目前我國農民文化素質偏低,思想觀念滯后,受傳統農業觀念和小農意識的束縛嚴重,學習新知識、接受新技術的意識和能力較差。為了保障農民培訓取得實效,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在多年的實踐中不斷探索農民培訓方式,取得一定經驗。一是集中培訓。將已經有一定創業能力和實踐經驗,并形成一定規模的種養大戶和科技帶頭人集中上來,通過短期集中系統培訓和到典型示范戶進行現場教學,使學員糾正實踐中的一些錯誤做法,解決遇到的一些具體問題,并通過學員之間的溝通,起到了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作用,對調整和提升產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二是在村一級設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點,將教師派到培訓點進行授課,直接針對當地的種植與養殖項目,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受益面不僅局限在少數種養大戶,而是全體農民。三是技術咨詢。組織教師利用農村科普大集或通過熱線咨詢電話開展技術咨詢活動。及時解答農民在生產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四是技術指導。組織相關專業教師和技術人員,以科技特派員的身份深入田間地頭、畜禽欄舍,面對面指導農民種植與養殖實踐,現場向農民傳授種植與養殖技術。五是選派教師任科技副縣(市)長、科技副鄉(鎮)長到基層去掛職鍛煉,全面指導農村科技發展。六是通過墻報、廣播、電視、“口袋書”等形式讓農民群眾掌握種養技術,并通過扶持典型示范戶,影響周邊的農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強化科技研發和科技推廣,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科技服務
科學技術如何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打通科技面向農村經濟、進入市場的渠道,是高等農業教育追求的目標。高等農業院校可以選拔優秀的教師和學生到農村去,利用自身的專業特長,深入農業第一線開展調查研究和生產服務,也可以最快捷的方式把新的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產業化提供技術支撐[5]。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在與吉林省雙遼市院地合作的20年里,不僅幫助雙遼市解決了鹽堿地栽培水稻的技術問題,開發水稻30萬畝,還培育出優質綠色稻米,獲國家“A”字標志。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