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水稻栽培論文
作者:李丹 張煥裕 彭新德 汪翔 單位:湖南省農業信息與工程研究所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
1制定信息采集標準的原則
1.1科學性原則水稻生產風險信息采集標準的制訂既要滿足水稻分析預警平臺的技術需求,又要符合水稻生產和管理的實際特點,使采集規范建立在科學研究和符合生產實際的基礎上。如湖南有早稻、晚稻和一季稻(一季中稻、一季晚稻),在制訂標準時既要體現湖南的特點,又要保持與全國共性指標的一致性。
1.2廣泛性原則水稻生產風險信息采集標準的制訂,除湖南省之外,還應廣泛收集和聽取南方各水稻生產省份的寶貴意見,集思廣益,使各項指標的建立具有良好的客觀基礎和廣泛的實際資料證據,并使標準具有區域性代表意義。
1.3穩定性原則水稻生產風險信息采集規范各項標準制訂后,在一定時期內應該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否則也就失去了標準應有的作用。
1.4時效性原則水稻生產風險信息采集應該反映的是水稻生產信息行情的最新動態和進展,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糧食預警系統的決策客觀效果。
1.5綜合性原則將設備信息采集和人工信息采集綜合統一起來,實時采集和定期采集相結合、現場采集和間接采集相結合,歷史數據采集和當前數據采集相結合,可以更準確地描述和編制水稻生產風險信息采集的標準體系。
2信息采集的因子和方法
異常天氣、自然災害、突發事件、人為風險、政策和市場風險等都是影響水稻產量的重要因素,生產風險因子分析對水稻產品數量安全保障具有重要的意義。信息采集應明確信息的采集方式、采集頻率、原始數據來源及精確程度、各指標的定義、內容、公式等,包括指標中相關名詞的解釋和定義,建立衡量指標的有關標準,確立合理、科學的指標計算方法,嚴格根據原始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不可違背客觀性原則。
2.1設備信息采集信息采集選用的是首都師范大學研發的農產品生產風險因子采集設備,該設備攜帶溫度、濕度、風速、日照時數、降水等5種感知傳感器用于水稻生產環境的氣象信息實時采集。從設備軟件系統架構而言,風險數據采集網點與預警平臺之間是一種典型的C/S(客戶/服務器)模式,其中數據采集方(包括終端采集設備或GSM手機)為客戶端,預警平臺中的數據接收方為服務器端??蛻舳送ㄟ^驅動終端采集設備中內置的GSM模塊,經過GSM無線網絡信道連接Internet,并以IP協議的方式將這些信息自動傳輸至預警平臺的網絡服務器,服務器端匯集原始數據后,經過自動化或半自動化處理再轉入平臺數據中心倉庫,實現終端采集設備與水稻風險分析預警平臺間的可靠數據通信。設備支持3種數據上報形式:周期上報、預警上報和查詢上報。采集頻率和上報頻率實時可調。周期上報是一種例行性、日常性的上報模式,預警系統中所需的一些常規數據如氣象信息等一般采用此種模式。預警上報是指當信息采集網點所在地區面臨突發狀況(如突發凍害、大規模病蟲害爆發等情況)時采取的一種額外追加的信息上報,一般采用人工采集的方式。查詢上報則是預警平臺端根據自身的實際需要而發出相關指令,采集網點按照需要查詢的具體要求上報數據。通過上述3種上報模式的靈活應用,能夠很好地完成風險設備信息采集的各項任務。
2.2人工信息采集除了通過設備來進行氣象信息采集,其他可通過人工來完成。影響水稻生產風險的外界因素除了氣象因子,還包括政府補貼情況、市場價格(成本效益)情況、農業主管部門、土壤信息狀況等,這些通過人工采集可以與設備信息采集高度結合,全方位地體現湖南水稻生產風險信息現狀,做好標準化體系的建立工作,為水稻生產風險的分析和預警打好基礎。例如,湖南水稻生產成本效益分析可以通過人工信息采集來完成。2009~2010年,湖南省農業信息與工程研究所承擔了中國農科院信息研究所委托的農業信息預警研究———湖南省水稻生產成本效益分析課題任務,課題組人員進行了樣點選擇與問卷方式的調查[6]。該研究以縣(市、區)為基本調查單位(點),在平原區、丘陵區和山區分別選5、3、2個點進行調查,每點抽樣調查代表性農戶(農業生產以種植水稻為主)20戶,即每個縣抽樣2個鄉、每個鄉抽樣1個村、每個村抽樣10戶、專業種植大戶(生產面積在2hm2以上)3~5戶。調查近2a水稻生產情況,調查內容主要包括4個方面:農戶基本情況、水稻生產水平、成本構成情況、產出效益情況。應用人工采集到的這些信息,分析各區域的代表性農戶、專業種植大戶和湖南省水稻生產成本的構成、產量水平、產值和效益。以單位面積的成本、產值和效益為主要對象,分析湖南省水稻生產的土地、資金和勞力投入效益,從而分析出湖南水稻生產的盈虧平衡點,為確定湖南水稻生產預警線和完善國家糧食安全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3水稻風險信息采集的主要內容
水稻生產風險信息包括水稻生產全過程中的自然因素、人為(技術)因素和水稻產前、產后的市場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指氣象要素、自然災害和土壤要素、土壤污染(情況)。采集的作用是用于分析其對水稻產量和品質影響的程度。人為因素主要指人為操作要素和技術措施的影響,用于分析其對水稻產量和品質影響的負作用和正作用大小。市場因素主要指與水稻生產有關的政策因素(如種子補貼、種糧補貼等)和水稻生產投入品價格(成本)及稻谷產品價格(產值),用于分析水稻生產的成本效益、盈虧影響和調控關鍵因素。
4湖南水稻生產風險信息采集網點的布局和建設
水稻生產風險信息采集網點的布局和建設對于確保整個課題的順利實施具有重要作用。布局原則一要體現農戶、鄉鎮和生產大縣的區域生產水平的代表性;二要體現生產環境、氣候類型、生態類型等的區域生態的代表性。根據湖南區域水稻生產水平的代表性、自然生態條件特點和課題經費條件,確定在環洞庭湖區建設具有生產水平典型性和生態區域代表性的水稻生產風險監測網點5個,分別是常德安鄉、益陽南縣、益陽赫山、岳陽華容、長沙望城,每個網點確定一個信息員,開發湖南水稻生產風險數據的采集工作。其中常德安鄉和長沙望城各配備安裝一臺智能終端采集設備,自動完成水稻生產期間的氣象信息的采集和傳輸。
5討論
(1)湖南水稻分為早稻、晚稻和一季稻,不同農作制度的水稻由于整個生產過程中的播種期、分蘗期、抽穗揚花期、收獲期等有差異,通用的信息采集標準也會有所不同,如有可能,除制定出湖南水稻通用信息采集標準外,還可以深入研究更具體細致的分不同水稻類型的信息采集標準體系。(2)今后可安裝預警系統中所需的土壤信息的生產風險因子采集設備,與人為的信息采集相結合,更有效和準確地編制信息采集標準體系。人為采集的數據有些是當地農業部門測量的多年前的數據,信息較陳舊或過時,因而不能夠反映土壤實時的信息情況,對于預警系統的生產風險分析起不到指導作用,需要用設備采集來獲取土壤最新的信息。只有當采集的數據具有科學、客觀、嚴密的邏輯性時,建立在數據分析基礎之上的評價、分析以及預警結論才具有現實的價值和意義,能夠徹底解決數據時效性差、準確率低等問題。(3)有關糧食安全及風險信息的歷史數據資料分布在不同的部門,而且任何一個部門都不可能擁有水稻風險分析和預警所必需的全部完整數據。因此,水稻生產風險信息采集標準的制訂,除湖南省之外,還應廣泛收集和聽取南方各水稻生產省份的寶貴意見,集思廣益,因時、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種數據資源的合作機制和運作模式,使各項指標的建立具有良好的客觀基礎和廣泛的實際資料證據,并使標準具有區域性代表意義,對于推動各資源單位間的相互協作以及風險信息資源的共享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4)由于經費限制,項目計劃在環洞庭湖區布置5個網點,且只安裝了2臺終端信息采集設備,沒有覆蓋省內大部分區域,對于湖南其他地區的水稻生產信息則無法掌握。在今后的研究中,省內設多個有代表意義的采集網點,使水稻生產風險信息采集更加全面,標準化體系的建設布局更加完善,進一步保證糧食安全預警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