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通識教育論文
一、通識教育和大學英語的關系
(一)大學英語教學要求體現通識教育的理念
為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滿足新時期國家和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要,2004年1月教育部高教司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教學要求》)。《教學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應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也就是通過學習一種語言,學生能夠形成一種新的文化意識,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能夠了解別的文化,同時還要通過比較不同的文化來更好地理解語言,從而形成真正的多元文化觀念。《教學要求》還規定了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其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提倡的是綜合知識+綜合素質的通識教育模式,即通過教授學生各個領域的知識,來達到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目標。據此,我們可以看到,大學英語教育與通識教育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大學英語教學和通識教育的目標相輔相成。因此,不論是從教學目標還是教學內容上,大學英語課程都體現了通識教育的理念。
(二)文化知識的傳授決定了其在通識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是顯而易見的,語言是文化的產物,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工具之一。任何一種語言都不是孤立的,要想真正“學會”一種語言,必須要理解它背后所蘊藏的深刻的文化內涵。語言中的很多詞匯都有其文化含義,尤其是習語、成語和典故等。甚至是一些語法結構的組成與表達都與一定的文化內涵有密切的關系。可以說,學習英語的同時,我們其實也在學習它背后所隱藏的深厚的文化知識。因此,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對傳統的詞匯語法的講解,也是一門傳授西方文化知識和人文思想角色的重要課程。據此,我們不難看出,大學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工具課,它還傳授通識教育所要求的廣泛的、非功利性的、非專業性的文化知識。這也決定了其在通識教育中必將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現階段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大學英語不僅是基礎技能的學習,它還承擔通識教育的功能,尤其是作為承擔傳授西方文化和人文思想角色的課程之一,大學英語的作用不可小覷。但是,現階段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作為通識教育課程之一,仍存在著很多問題。
(一)教學理念落后,工具化傾向嚴重
目前我國的英語教學存在一個非常明顯的工具化傾向。從學生到老師,甚至一些學校政策的制定者都將大學英語僅僅看作是一個交流工具而已,從而簡單地認為大學英語就是語言技能的培訓。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教師一味注重詞匯和語法的講解,而忽視了語言文化的重要性。語言與文化被割裂開來,英語教學的整體培養功能被忽視。同時,大學英語的通識教育功能也沒有真正得到體現。大學英語初級階段的教學目標不再是培養學生對語言的綜合應用能力,而僅僅是為了通過全國英語四、六級統考,這也是導致應試教育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因此,學生學英語的惟一動機僅僅是為了過級,這顯然違背了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因此,狹隘的語言實用主義、工具主義等教學理念已嚴重阻礙了大學英語的學術發展以及其在通識教育中的作用。
(二)教材內容陳舊,選材不合理
眾所周知,教師上課所講的教學內容是直接關系到學生是否對該門課程感興趣的關鍵。而教師的講課內容是圍繞著教材展開的,因此,教材的選擇至關重要。而大學英語的一些教材卻未能與時俱進,教材內容沒有及時更新。更有甚者,某一套大學英語教材的教材內容大多取材于20世紀60-70年代的文章,至今已經使用了將近20年,而且許多高校現在仍在使用。這樣陳舊的語言素材如何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能培養出與時俱進的高素質人才。此外,現在市面上的許多英語教材完全照搬國外,內容的選擇不經過仔細地篩選,不僅把外國的文化現象、歷史地理、民風民俗傳授給了我們,也將它的人情淡泊、金錢至上、自由散漫的思想毫無掩飾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而且,大多數的教材都只注重西方文化的傳播,而不注重中國文化的滲透。對于許多思想還不太成熟的大學生,極易受到一些不良的西方文化觀念的影響,從而失去自我。因此,教材的選擇也是至關重要的。
(三)教師人文素養不高,教學質量欠佳在大學英語課程的實際教學中,一方面教師往往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只進行語言點的講解,卻沒有時間向學生介紹人文素質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不高。教師的教學手段單一,內容空洞,內容缺少新意。很多英語教師只能就語言論語言,就教學法論教學法,很難講出語言之外的東西,導致大學英語既缺乏文化內涵,又缺乏吸引力。久而久之,教師在學生面前失去了威信,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逐漸降低,教學質量可想而知。基于上述原因,大學英語教育在貫徹通識教育理念的實踐中沒有發揮到應有的作用。其結果不僅不利于通識教育在高校的開展,同時也影響了大學英語教育本身。大學英語課程的功能沒能得到全面的發揮,從而不能夠全面實現本學科的教學目標。因此,在通識教育理念下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三、基于通識教育理念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一)在通識教育理念下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通識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完整的人”,在實施通識教育方面,大學英語是為數不多的能夠承擔起傳授西方文化和人文思想的通識課程之一。因此,要改革大學英語教學,首先,要改變大學英語教學的理念。大學英語教學不能把英語僅僅作為一種工具來對待,更不能一味地追求四、六級的過級率,而將大學英語推向應試教育,否則大學英語課程很難在通識教育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大學英語教學不應該僅僅是教授英語語言知識,而更多的應該是在傳播英語語言文化;如果說外語教學的目標之一是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豐富的外國文化知識,那么,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在通識教育理念下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因此,無論是教師還是政策的制定者都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都要充分認識到大學英語課程的通識教育功能。
(二)教材內容要合理選材,與時俱進
教材的優劣對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有直接影響。如果教材內容知識陳舊,程度膚淺,對大學生的智力不能形成挑戰,就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也就不能激發起大學生的求知欲望。只有好的教材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持久地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材內容的涉及面要廣泛,如文化、科普、歷史、地理、藝術等。學生在閱讀時能夠運用英語語言技能來獲取信息,從而增長知識,并引發思考,使學生在學習語言時對其他知識有所感悟。此外,在任何話題內容的選擇上都盡可能做到由源及流,經典型和現代型結合,粗線條地勾勒出學科知識的概貌,并盡量做到東、西方內容兼收,突出中外對比。話題選擇要有新意,要做到與時俱進,對于陳舊的話題要大膽地刪除。這樣的教材編排旨在兼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同時加強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和與時俱進的思想意識。
(三)拓寬教師的知識領域,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相比傳統的教學內容,通識教育的內容更具有鮮明的綜合性、通識性、科學性、以及國際性等特點。對授課教師來說,就要面臨更大的挑戰。因此,英語教師不能一味地使用過去的脫離真實語境、而單純講授詞匯語法的教學模式,而應該在課堂中貫穿通識教育的理念,結合真實的語言環境,組織豐富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英語應用能力,同時,還要引導他們學習有關其他學科領域的知識。這就對大學英語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水平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大學英語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廣博的文化知識。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不僅要關注自己的專業領域的知識,還要了解和學習其他領域的知識和前沿信息。在此基礎上,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將大學英語和通識教育更好地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大學英語的通識教育作用。此外,在教學中,教師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使學生樂于學習通識教育的內容,樂于了解英語語言知識之外的其他領域的知識,例如,歷史文化、自然科學、民俗習慣等等。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還能激發他們對外國文化精華的探索,使他們在英語課堂中不僅能夠學到語言技能知識,還能感受到濃厚的人文和科學氣息。這樣的課堂也將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作為引導者,教師的素質和理念直接決定了教學的效果。為此,英語教師必須通過自修或進修等途徑,彌補自身知識結構的不足,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水平。
四、結語
綜上所述,要對大學英語教學進行改革,首先要改革教學理念,要充分發揮大學英語的通識教育功能;同時,各高校應該選擇合適的英語教材;而作為引導者,大學英語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教學水平,樹立通識教育理念,這樣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國際化人才。
作者:柴晉芳 單位:山西大學商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