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通識教育論文
一、大學英語教學應該注重“實”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所謂教學就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互融合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和教師都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學生是學習上的主體,而教師則是教的主體。通識教育強調學生的地位,但是并不會與教師的教相矛盾。如果忽略掉教師的教后果是不堪設想的。應該處理好探尋學習方法和接受學習間的關系在通識課程改革之后,倡導一種自主性的學習,注重生生合作和師生合作,重視學習方法的探究。新課程是針對以往的課堂教學而言的,因為傳統的課堂一般都偏向于進行接受式的學習。不可以理解成只有運用了探究式的學習方法才能表現出新課改的理念。一般的理論知識都不需要學生去探究,針對這些內容僅僅只需要理解和閱讀就能掌握。尤其是有些在學習上有很大困難的學生,如果想要保證他們能夠實現最低的目標,必須要用講授的方法來傳遞基礎性的知識。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意識到每一種學習方法都具有合理性,學習方法不能一刀切,應該因時因地地采取。每門學科都有每門學科的特點,應該依據不同的特點靈活地運用學習方法。總而言之,英語教學應該注重“實”字,也就是注重新舊知識、多學科知識之間的銜接、整合和同化。這也是學生積極構建通識知識體系的客觀需要。
二、大學英語教學應該注重“活”
在英語教學中,所謂“活”就是指英語教學應該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讓課堂充滿活力。創設學習的情境,注重互動和合作
1)創設學習情境。知識建構理論認為,一般學生只有在真實的情境下,才能有效地進行知識的建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對情境的設置,多設置一些真實的語境或語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生活與自身的學習相結合。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善于把報刊文摘、新聞圖片以及個人的生活經歷同教學相結合,能夠為學生提供一種和諧有趣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建構有意義的通識知識體系。
2)了解大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教師在設置情境之前,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結構,比如其心理的發展水平、主觀上的經驗和信念、知識結構及專業背景等。了解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讓需要學習的知識盡可能囊括到建構范圍之內。只有這樣,才可以彰顯出學習的意義。
3)加強互動和合作。知識建構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該過程應在自然環境下,與同伴間合作產生。英語學習上的研究表明學生只有通過及時的交流和互動,才能發展自身的語言系統。所以,如果想要學生掌握好語言,就必須在課堂上設置互動的環節。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可以從真實的情境中開展語言活動。若學生在開展語言活動時,能夠模擬人們交際中會做的事情,那么在今后他們很可能就會利用到各種表達方法或者語言知識。課堂互動不僅能夠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夠為學生創造一種運用語言和學習語言的機會。把以往所學到的知識進行重組,從而創造出更多的知識。這樣,學生所學到的不單單只是語言知識,其語言能力也將得到極大的發展。注重學生自主意識、自信心以及情感體驗等一些非智力的因素
①情感體驗。在英語教學中,知識建構注重學生情感的投入。充分的情感融入有助于提升學習的效果,發展學生的情感。有效的英語教學應該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一般學生在學習時都會帶有特定的情感,此種情感和學生獲得的體驗有很大關系。積極的情感體驗會讓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并產生一種快樂。積極的情感體驗往往建立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之上。所以,教師應該重視鼓勵的作用,多對學生的有效學習進行鼓勵和支持,培養學生的信心和積極情感。
②自信心。學習者在學習中會對自己有一個評價,即自我感覺。自我感覺會對學習產生極大的影響。若學生對自己充滿自信,那么他們將會確立一種樂觀向上的目標;相反,若學生長期處在一種患得患失的狀態,畏畏縮縮,毫無自信,那么他們表面上看是在進行語言的學習,但實則在學習中根本沒有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教學應該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增加其學習的機會。
③自主意識。如果學習者懂得控制學習過程,其學習的效果就能夠達到最佳狀態。控制過程包含一系列內容,比如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確立目標和學習內容,可以自主地選擇學習材料等。這些都可以大大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自己來確立學習的目標,自行確立的目標更能夠堅定學生學習的信念,朝著目標前進。自主學習是一個積極探索和發現的過程,如果有所收獲,會具有極強的成就感。總之,重視“活”不僅是知識建構的需要,還是發展以人為本理念的前提與基礎。在教學活動中,除了要重視合作和互動,還應該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三、大學英語教學應該注重“實”與“活”兼并
在建構理論體系下,英語教學應該既做到“實”又做到“活”。活與實其實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實應該是活的基礎與前提,它是有條件的,屬于暫時的;而活則是實的升華與目的,是無條件的,是永恒的。教學的生命體現在有效性上,學生學到了什么是教學必須考慮和關注的問題。課堂教學既應該重視對學生個性的發展,又應該面向全體,爭取務實,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打好基礎,得以全面的發展。可是讓人深感遺憾的是,在教學中經常會出現兩種不良的現象。1)一味地追求升學率,讓整個教學的落腳點全部放在了升學上,以至于教師講解得太多,而學生學到的很少。2)浮躁虛華,一味地注重互動。一些教師太過于重視課堂上的互動,讓學生找自己喜歡的同伴討論,等等,這些都只是表面上的熱鬧,其實一節課完后,真正學到的知識并不多。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活”與“實”實質上是相輔相成的。所謂“實”并不是固定教學的要求,讓它服務于考試,而是保證學習的扎實。一味地為了考試而學只能讓學生丟失學習的創造性和主動性,限制他們活躍的思維,從而難以培養出符合要求的人才。所謂“活”也不是只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課堂活動的豐富性,而是保證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思維能夠靈活而開放,具有極強的學習體驗,能夠充分地進行知識建構,讓能力得以全面地提升。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充分考慮到通識知識建構的問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該重視實與活的搭配,除了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外,還應該讓學生主動培養學習的積極性。只有自己對英語的學習充滿興趣,才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作者:甘小林 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