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戶外運動論文
作者:何文 單位:上海市奉賢區教師進修學院
保底與挑戰目標的適度把握
幼兒戶外運動最顯著的特性是挑戰性和野趣性。幼兒在運動中常常表現出喜歡挑戰的運動項目與內容,因此幼兒戶外運動的發展目標應該是在保底基礎上的適度挑戰。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指出,要想促進幼兒的發展,其前提條件是了解和確定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當然幼兒運動也不例外,只有了解了幼兒運動能力的最近發展區,才能從運動能力、方法、心理品質等方面開展適宜的富有挑戰的運動。如大班戶外運動“拍皮球”,教師創設了難易不等的拍球情境:在一定的范圍內原地拍球(劃大小不等的圈);讓幼兒邊走(跑)邊拍球(設置不同難易的路徑)等。幼兒在此情景中自主拍球,其中既有大班幼兒拍球的保底運動環境,又有幼兒自主選擇、自主嘗試的挑戰運動環境,使幼兒由易到難地不斷挑戰。又如,在練習幼兒跨跑動作時,教師創設了從保底到挑戰的多層次障礙,既有高度的挑戰,又有寬度的挑戰。幼兒既在在保底的運動中獲得成功感,又從挑戰的運動中充分體驗運動的野趣性。因此,在組織開展幼兒戶外運動時,教師要依據幼兒身心特點、運動能力等,充分考慮幼兒運動發展目標、運動過程與方法的適度挑戰,從而更能體現其運動性,讓幼兒的身體更舒展,體能更強健,心理更自信。
季節與時段差異的合理調控
幼兒戶外運動需要根據時節不同而合理安排。幼兒運動在春夏和秋冬不同時節,甚至在早上和下午不同時段,其運動強度和密度需要適度調節。我們時常會發現,有些教師片面關注運動形式,而忽視了運動性的本質,不能根據季節變化適度控制運動量。在寒冷的冬季常會出現三十多位幼兒排著二、三行在等待著頻率極低的接龍運動,很長時間是在等待,根本不能滿足幼兒運動的需要,更不能達到一定的運動強度,在寒風中幼兒反而越等越冷,而那些運動場地空置著,運動器具閑置著,不免令人可惜。在炎熱的夏季,幼兒卻玩得滿頭大汗,酣暢淋漓,滿臉通紅,幼兒的運動量明顯超負荷。在戶外運動中,教師要有強烈的保育意識,有科學運動、健康運動意識,要善于觀察、了解幼兒的反應情況,適時調整運動量。在體育活動中,生理負荷曲線的要求是從逐步上升到相對平穩,然后逐步下降。因而要求教師能合理安排和調節,注意負荷節奏的高低快慢,要動靜結合,防止大起大落,并通過察、摸、問等途徑獲取信息,隨時對幼兒的活動量和密度進行調節。在冬季天冷時,適當增加運動量和提高運動密度,在天熱時適當減弱運動強度,減少運動的密度。活動時教師要善于根據氣溫情況和幼兒當時的運動狀況,靈活、適當地調節運動,這樣才能使幼兒真正達到健康運動的效果。
重點與整合發展的有機兼顧
幼兒在運動中的發展應該是整合、全面的。《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指南》明確:幼兒運動旨在提高幼兒身體素質、動作協調能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為幼兒健康的體質奠定基礎。要綜合地開展各類體育活動,使幼兒肢體的均衡發展和基本運動能力的全面發展。在整合課程理念的引領下,幼兒運動課程也以其整合、開放為核心理念,在提高幼兒身體素質的同時,還應該加強幼兒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注重幼兒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過去幼兒運動設計,教師比較注重某一運動技能的練習發展,如走、跑、跳、爬、跨等,整個活動圍繞某一動作發展而開展,運動形式比較單一,把幼兒的動作發展都割裂開了。整合的運動課程明確了幼兒運動以某一動作為主的整合運動,讓幼兒在得到基本動作訓練的同時,要積累多方面的運動經驗與技能。在開展運動中既要有重點動作發展的指向,又要有全面、整合的發展導向,為幼兒創設多元、開放的運動環境,進行豐富、充實的運動體驗,這樣幼兒才能在運動中獲得整合發展。
如中班運動“玩雪”中的主體部分,教師利用廢報紙,首先要讓報紙變成“雪花”,引導幼兒用腳力踩碎報紙,再讓手用力撕紙,這個撕紙的過程也變成了運動的一個環節。再玩“下雪”的游戲,教師變化著各種方式引導幼兒用力往上跳起拋灑“雪花”,幼兒跳躍著,拋灑著,“雪花”漫天飛舞。接著,教師又引導幼兒用報紙把地上的“雪花”全撿起包起來,用力捏緊,變成一個個結實的“雪球”,“打雪仗”的游戲激烈展開,幼兒蹦跑著,用力投擲著,把運動氣氛推向高潮。縱觀整個運動過程,手臂動作的練習占主要地位,但四肢運動的參與性很強,運動貫穿始末,連撕紙、包雪球、撿雪花都成為幼兒充分運動、快樂運動的過程。幼兒園戶外運動本質屬性是運動,而健康、快樂是它的靈魂。因此,教師采取的任何運動方式,都應以幼兒快樂參與體驗為前提,以幼兒健康整合發展為落腳點。我們要讓每一次幼兒戶外運動充滿情趣,充盈快樂,幼兒享有充分運動,獲得充實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