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營養(yǎng)學論文
作者:楊菊菊 單位:運城市鹽湖區(qū)人民醫(yī)院
1與肥胖相關的概念
1.1肥胖是一種疾病,是能量攝入超過能量消耗而導致體內(nèi)脂肪積聚過多達到危害身體健康程度的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
1.2臨床評價肥胖的常用指標
1.2.1體重指數(shù)(BMI):計算公式:體重指數(shù)(BMI)=體重/身高m(2kg/m2)。
1.2.2標準體重:計算公式:成人標準體重(kg)=身高(cm)-105。少年兒童(7歲~16歲)標準體重=年齡×2+8。
1.2.3皮膚皺折厚度對均勻性肥胖者來說,皮下脂肪厚度判斷的肥胖程度與用BMI判斷的肥胖程度大致相同。但其可直接反映體內(nèi)的脂肪含量,用于判斷肥胖更為直觀。
1.3肥胖的判定標準
1.3.1WHO對成人BMI的劃分:18.5~24.9kg/m2為正常范圍,小于18.5kg/m2為體重過輕,表示營養(yǎng)不良,大于等于25.0kg/m2為超重。肥胖前狀態(tài)是25.0~29.9kg/m2,一級肥胖30.0~34.9kg/m2,二級肥胖35.0~39.9kg/m2,三級肥胖大于40.0kg/m2。這一標準為世界各國廣泛采用。
1.3.2現(xiàn)在體重與標準體重比,可對肥胖程度進行粗略估計。體重超過標準體重10%為超重,超過20%以上即為肥胖。其中超過20%~30%為輕度肥胖,超過30%~50%為中度肥胖,超過50%以上為重度肥胖,超過100%為病態(tài)肥胖。
1.3.3肱三頭肌皮皺厚度測量最常用,正常范圍是男性青年為(13.1±6.6)mm,女性青年為(21.5±6.9)mm。
1.3.4少年兒童標準體重(kg),見表1。
2肥胖的發(fā)病原因
2.1營養(yǎng)過量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zhì)是機體產(chǎn)能營養(yǎng)素,這三種物質(zhì)過量攝取,超過機體的需要量后均轉(zhuǎn)化為脂肪在體內(nèi)蓄積。尤其是脂肪其產(chǎn)熱量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zhì)的2倍多。美味可口的花生、瓜子,餐桌上豐盛的雞、鴨、魚、肉以及煎炸烹飪用油,都是脂肪的良好來源,我國居民膳食指南脂肪的推薦攝入量為50g/d,而我們每天攝入遠遠超過此量。
2.2能量消耗過少人們學習工作、日常生活、娛樂活動、體育鍛煉過程中免不了要消耗能量。一般來說20歲的男子每天需要2500kcal熱量,但到35歲時卻下降為2000kcal,50歲時又要下降到1800kcal。能量消耗隨著年齡遞減,工作量、活動量也隨年齡遞減,但我們的經(jīng)濟收入隨年齡遞增,飲食結構隨著經(jīng)濟的改善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高熱量飲食非常普遍,這就是人到中年“發(fā)福”的原因。
2.3遺傳性肥胖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后代的身高與周圍環(huán)境及父母聯(lián)系不是太大,但肥胖的脂肪細胞卻有遺傳性。臨床統(tǒng)計顯示,如果父母肥胖,子女有70%的肥胖概率;如果雙親之一肥胖,則子女還會有50%的肥胖概率。此外家庭的飲食習慣也對遺傳因素的肥胖有作用。
2.4藥物性肥胖不少人過去并不胖,后來因病服藥造成了肥胖。對肥胖有影響的藥物有許多,常見的有腎上腺糖皮質(zhì)激素、甲狀腺激素、抗精神病和避孕一類的藥物,若經(jīng)常服用這些藥物易導致肥胖。
2.5生理性肥胖人的一生中有幾個特殊階段特別容易發(fā)胖,嬰兒期、兒童期、青春期(10歲~20歲)、中年期(35歲~50歲)、老年期(50歲以上)。其中,嬰兒期、兒童期是體內(nèi)脂肪細胞增殖的敏感期,若在此期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那日后將很難減低體重。青春期、中年期代謝旺盛,若活動量減少易發(fā)胖。老年期性激素分泌減少,脂肪分解能力降低也容易發(fā)胖[1]。另外研究結果表明,孕婦懷孕后期是胎兒腦細胞、脂肪細胞的增殖敏感期,若孕婦攝入過多的碳水化合物、脂類食品,因能量過剩會使胎兒過大,生出先天性肥胖兒,日后肥胖不可避免,且易患糖尿病。因此,孕期的營養(yǎng)要注意,補充含蛋白質(zhì)、磷脂、維生素豐富的食品,以促進胎兒的智力發(fā)育,但要避免攝入過多的碳水化合物。
3肥胖的防治
中國2007年修訂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是解決肥胖的金鑰匙,關鍵是要落實,讓“指南”深入千家萬戶,時刻指導著我們的生活。
3.1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粗細搭配。谷類食品包括大米、面粉、玉米、小米、蕎麥和高粱等,谷類所含營養(yǎng)素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是我們熱能的主要來源,占全天攝入總熱能的60%~80%。其次是蛋白質(zhì),一天所需的蛋白質(zhì)50%由谷類提供,脂肪含量一般都不高。谷類的限制性氨基酸是賴氨酸,所以必須配合富含賴氨酸的豆類來吃,才能提高其營養(yǎng)價值。谷皮中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和B族維生素,糧食加工不宜過精。維生素B1、B3缺乏就是精加工引起的。
3.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可補充膳食纖維,促進腸蠕動,保持大便暢通。同時其是機體每天所需的各種礦物質(zhì)和維生素的主要來源,成人每天應攝入400~500g新鮮蔬菜、水果和薯類。
3.3每天吃奶類、大豆或其制品。每天喝鮮奶250~300g,可補充鈣500mg,若沒有奶源可喝豆?jié){或吃豆制品,同樣可補充鈣。但要注意喝奶時不宜吃過多的粗纖維食物。
3.4常吃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魚、禽、蛋、瘦肉都是優(yōu)質(zhì)蛋白質(zhì)和脂溶性維生素的良好來源,應經(jīng)常吃;但肥肉和葷油要少吃,若長期過量攝入,可導致血膽固醇、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其是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3.5減少烹調(diào)油用量,吃清淡少鹽膳食。每人每天消耗烹調(diào)油20~30g,食鹽攝入量每人每天不超過6g。高血壓的患病率與食鹽的攝入量密切相關,食鹽的攝入量增加,血壓就增高,無論是健康人還是高血壓患者,食鹽的攝入量減少后,其收縮壓和舒張壓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3.6食不過量,天天運動保持健康體重。一個健康成年人輕體力勞動者每天的能量攝入男子為2400kcal,女子為2100kcal。每頓飯要吃飽,但不吃撐,不成為飯菜的“清掃工”;不宜經(jīng)常在外就餐,吃自助餐時要適量,每月測量1次體重。每天要走6000步,每星期最好進行1次爬山或者遠足。
3.7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適當。早、中、晚三餐按30%,40%,30%或者35%,40%,25%分配,早餐要吃好,能量足體積小;中餐可適當補充蛋白質(zhì),動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分配合理;晚餐多吃蔬菜,增加食物纖維,減少高熱量食物攝入。有個很形象的說法:皇帝的早餐,平民的午餐,乞丐的晚餐。適當攝入零食,新鮮的水果可提供豐富的維生素及食物纖維,核桃、杏仁、瓜子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是人體的必需脂肪酸。但這些均不可過量,過多的食物纖維可抑制鈣的吸收,堅果攝入30~50g/d,過多攝入會轉(zhuǎn)化為體脂使人發(fā)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