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現代小說論文
作者:冒建華 單位:河南理工大學文法學院
鴉片戰爭后,晚清閉關鎖國的大門被迫打開,西方工業文明如潮般涌入中國。同時,晚清的知識者也以新的視角審視世界,在西方先進政治、經濟、文化的誘使下,西學東漸一時蔚然成風。到“五四”時期,西方現代化的理念已經浸入到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在文學領域,受西方現代文學理念的感召,創作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尤其是小說創作理念隨著人的覺醒,走向更為自覺的時代,呈現出亙古未有的新的價值趨向與審美向度:一方面“不再視小說為史傳的附庸,把小說從歷史中真正拉了出來”,“不視小說的‘載道’的工具,肯定了小說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1);另一方面,小說觀念既要面臨著對傳統中國小說創作理念的悖反與回避,又要因襲舊小說創作中的優秀因子,保持著獨具特色的創作取向,使“五四”小說理論既與世界相融合,又具有本土化的獨到特色。因而,中國現代小說觀念始終在破與立、救贖與皈依之中鏗鏘推進,在小說價值的破裂與重建之中,尋求現代小說的創作理念與精神歸宿。正如郁達夫所說,“現在我們所說的小說,與其說是‘中國文學最近的一種新的格式’,還不如說是‘中國小說的世界化’,比較的妥當。”(2)無疑,在“五四”小說觀念中,“中國小說的世界化”與“世界小說的中國化”已成為其不可或缺的特征。
一、中國小說的世界化
在一定意義上而言,現代小說理念的完善是通過“瓦解傳統”來實現的。由此,中國小說走向現代化、世界化及其觀念的形成必然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從游移于傳統于現代之間,到認同西方小說觀念,到運用西方小說觀念,最終達到中國小說觀念與世界小說觀念的趨同,并納入同一軌道滑行。在這一過程中,現代理念對于傳統理念的反構與重建,無疑是得益于西方世界文學理念的引介與融入,也就是所謂的中國小說走向世界化,大致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在“五四”現代小說觀念中,位居主流的是其短篇小說觀。1918年,胡適在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的小說課講演稿《論短篇小說》中,其論及中國短篇小說的略史時,受西方小說觀念的灌注與啟發,對短篇小說進行了新的界說,但并不是一般性西方小說觀念的汲納,而是站在“世界化”的立場全方位接受。他的界說源自兩個方面,“(一)‘事實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二)‘最經濟的文學手段’”。(3)他這種小說觀念無疑是對世界小說觀念的對接,并認為“最近世界文學的趨勢,都是由長趨短,由繁多趨簡要。……小說一方面,自十九世紀中段以來,最通行的是‘短篇小說’。長篇小說如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竟是絕無僅有的了。所以我們簡直可以說‘,寫情短詩’、‘獨幕劇’‘、短篇小說’三項,代表世界文學最近的趨向”。(4)同時,胡適也強調了小說的獨特之處,這對于中國小說觀念向“世界化”進一步轉化有促進意義。如在寫人方面,他提出“做小說的人,……要用全副精神替書中人物設身處地,體貼入微。做‘短篇小說’的人,格外應該如此”,(5)肯定了小說必須寫人,而且全力以赴地刻畫人物形象。胡適的小說觀念以世界的眼光,攝取異域小說觀念的營養,以高瞻遠矚、韜光養晦的視野,把中國小說觀念從稚嫩向成熟推進,使中國小說由文言真正開始向白話過渡,在現代小說的立意、結構、細節、人物、歷史等方面輸入了異質元素,也為其他小說理論家對小說觀念的現代演進之思考及為反封閉體系的傳統小說觀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利器。
二是中國小說對西方“人物、情節、環境”小說三元素觀念的引進。這種小說三元素觀念源自美國的文藝理論家哈米爾頓的《小說法程》和柏雷的《小說的研究》。成立于1920年的清華小說研究社在《短篇小說作法》一文中,最早對中國的小說作法進行過具體論述,選取三元素小說觀念作為建構中國現代小說觀念的理論支點。關于布局(情節)。清華小說研究社首先對布局(情節)做出明晰的定義,即“布局是關于人物的事實上有轉機的結束”。(6)他們把布局(情節)分為六種:“驚奇(Surprise);問題(Problem);神秘(Mystery);情感(Emotion);對照Contrast);表象(Symbo-lism)”。(7)關于驚奇的布局,就是用健全思想之訓練去創造一種純正的驚奇,但又要歸于自然結局;關于問題的布局,他們認為問題應從背景表現出來,把事后的影響表現出來;關于神秘的布局,他們認為布局愈奇愈好,但必須是合理的;關于情感的布局,他們認為要表示安置,人物與事實,全都接受主觀情感的色彩;關于對照的布局,他們認為人物的對照可作相對的環境與事實的根基;表象的布局是要明明白白的給人家教訓。
清華小說研究社認為“一個好的布局具有下列之要素:(甲)簡單Simplicity……(乙)詭辯Plausibi-lity……(丙)創意Originality……(丁)焦點Climax……(戊)興趣Interesting”(第二卷第123-125頁),關于布局的發展,他們認為有三種的特別的布局的淵源,即“(甲)人物的……(乙)劇情DramaticIncident……(丙)印象主義”。(8)由此,可以看出清華小說研究社關于“西方小說三元素”之一“布局”(情節)的論述,重點強調戲劇化的小說創作,這是對西方小說觀念的回應,對西方小說觀念的緊密追隨,從基本范疇到整個體系全都為我所用。中國戲劇評論家、文學史家趙景深就用此觀點分析了莫泊桑的《軟項圈》,從形式研究著手對情節進行詮釋,趨向中西小說觀念的互融,同時推動著中國現代小說觀念向多向發展,為20年代小說創作提供了多元的理論言說。
關于人物。清華小說研究社主要研討了人物與表性(CharacterandCharacterization的內涵)。表性的人物是重顯人物的個性,而表樣的人物則是類型化的,這實質是人物的共性與個性的統一。這就是清華小說研究社用外觀來解釋內部的思想與精神,并且內部與外觀并用寫人物的特性,使表性格外有力。謝六逸在《小說作法》中認為,“人物和事件,為構成一篇小說所不可少的。有時由人物中生出事件,有時又由事件生出人物。就中以描寫人物為全篇之骨的尤多。描寫人物是一件難事,好小說便是善于描寫人物”。(9)而茅盾關于《人物的研究》的理論主要體現這幾個方面,首先他從寫實主義文學和理想主義文學的劃分來離析人物的二類型(10):“或為寫實的,或為理想的。”其次,他把人物分為靜的人物與動的人物。他認為“小說中人物有自從開篇的時候便已是一個定形,直到書終而不變的,叫靜的人物,有自從開篇以至書終,刻刻在那里變動的,叫動的人物”。(11)按照茅盾的理解冒險小說的人物大都為靜的人物,社會心理小說人物大都為動的人物。第三,茅盾更重視人物的共性與個性的統一,把人物分為“說話的”、“在場的”、“提及的”三類人物,從職業、階級、性、特種人、民族與地方等論述人物的特性,見解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