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推廣學論文
本文作者:葉翠萍 單位:興港鎮農業服務中心
一、領導層面
對農業基礎地位的認識不足遷延至對農業推廣的重視不夠,導致農業推廣地位下降、投入不足,進而在手段裝備、福利待遇等方面不盡人意。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一些基層領導干部對農業的基礎地位以及農業技術推廣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產生了一些錯誤的認識,認為農業抓與不抓。農民自己都會生產糧、棉、油:簡單地將農民推向市場,過分依賴市場對技術資源的配置作用,表現在工作上就是放松了對農技站的建設與管理,夸大“物技結合、有償服務”的市場成分。
二、體系內部
對農業推廣面臨的新形勢反應不夠靈敏,導致工作的實效性難以提高,進而導致在運用新知識、新辦法、新信息、新領域解決新問題、完成新任務等方面不盡人意。隊伍年齡偏大、知識老化,不適應新要求的情況比較突出。2002年,某市17個鎮農技站原在編114人中,有73人為二類生和省招聘農技干部,他們基本上都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進站的農技人員,占原在編人員的64.0%。這部分人文化水平較低、知識陳舊、知識更新的壓力較大,而且在機構改革中,還可能被要求提前離崗。而新進人員中,專業不對口、學歷層次低,更談不上滿足日新月異的農業發展形勢。
三、機制創新
對農業公益性的定位不準,影響了社會資源的高效整合,進而導致在多元化、市場化改革進程上不盡人意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在農業推廣過程中,由于對哪些項目、哪些工作應該劃入公益性范疇,往往很難界定,這還需要多方面討論和實踐。在現實實際中,一些鄉鎮為了減輕財政負擔,要求鎮級農業推廣部門自謀出路,自己創收解決工資、福利等,這對病蟲害測報等基本的公益性事業十分不利,“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難以落到實處。
四、農業政策
對農業比較利益的回報不公,挫傷了農民群眾的求知欲望,進而導致在需求拉動,促進農技推廣向縱深發展上不盡人意種田不賺錢,這是越來越多的農民的共同看法,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的種田熱情。盡管農民的致富需求近年來呈明顯的上升趨勢,但對有門路的農民來說,致富的首選仍是務工經商,而選擇農業項目的農戶,由于受經營規模集約化程度低的限制,主動花錢購買信息,聘請技術人員的并不多。相當部分農民對那些高科技附加值農業項目缺乏信心,從而影響了農業推廣的繳深發展。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應該廣泛動員社會各方力量,通過體制創新、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等措施的綜合運用,合理配置各種資源,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服務為主導,以專業經濟技術部門為依托,以集體和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國家扶持和市場引導相結合,無償服務與有償服務相結合,多種經濟成分、多渠道、多層次的新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為發展高效、優質、高產、生態、安全農業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撐。
1.強化“基礎”認識,樹立“統籌”觀念,營造重視農業推廣的良好氛圍基層農業推廣隊伍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興農和農村全面實現小康的重要力量。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農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和農業改革的不斷深入,穩定和加強基層農業推廣隊伍對于促進農業科技進步,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義。
2.強化組織領導,增加資金投入,為農業推廣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和物質保障應該在增加財政投入比重的同時,明確各級財政的投入比例和用途。中央財政投入主要用于重大技術的推廣,重要推廣方式的創新,農技推廣機構的設施建設及設備更新,部分農技推廣骨干的培訓農技推廣信息網絡的建設,以及貧困地區農技推廣人員的經費補貼等,同時投入力度還應該進一步加大,接近發達國家的比例。地方財政投入主要用于人員經費、業務費、培訓費和對中央財政投入的配套費。
3.推進體制創新,優化資源配置,積極探索農業推廣新途徑根據本地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的要求,選擇適宜形式設置農業推廣機構。積極探索垂直管理的新形式,縣以下的基層農技推廣站,按農區設置并作為上一級農技推廣單位的派出機構,實行垂直管理。對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農技人員調動、考核、晉升等都要充分聽取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意見。實踐證明,垂直管理和地方管理相比較.對農業的發展是利大于弊的。同時建立多方合作機制,發揮各種農技推廣服務組織的作用,探索國家農技推廣機構與農業科研、教育、涉農企業及農民專業協會等技術推廣組織的合作推廣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