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藝術攝影論文
作者:陳偉鵬 單位:廣西師范學院藝術學院
序言
我國的高校藝術攝影教育正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廣西作為國家東盟國際經濟合作開發的主要區域,對高水平攝影人才的需求與日俱爭。但由于我區目前高校缺乏真正具有實力的攝影教育師資隊伍,對攝影教育走向缺乏宏觀的判斷與把握,以至使本應處于繁榮發展的高校攝影教育仍然停留于一個相對欠發達的水平上。這其中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區高校攝影專業教師去反思、去探索;高校攝影專業教育如何才能做到順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培養出能滿足市場需求的、知識面寬、基礎扎實、有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強、具有較高綜合水平的藝術攝影人才,更是一個值得廣大教師深入研究的課題。
1、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提高高校藝術攝影課堂教學質量
藝術當不斷創新。創新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靈魂或原動力,更是人類藝術發展的生命。教育應注重對學生智力的開發與素質的培養,尤應重視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培養。如今,藝術的發展已經由一元向多元轉化,多元化已成為這個時代藝術發展的總趨勢。當代多元文化、多元觀念并存為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藝術攝影教學當隨時代,突破停留在“紀實”及講授相機的構成及原理、感光材料的性能、對焦、曝光、沖洗等這五大基礎“技術性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生意識為主體,多些人文關懷,培養學生獨特的藝術觀念和視角的“創造性思維”的教學體系,讓藝術攝影回到真正藝術的攝影的本質。因此,現代高校藝術攝影教學應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從教學的內容、形式、手段、觀念和作品評價等方面著手,立足大膽嘗試嘗試與創新,堅持以個性、表達觀念教學為主,技術性教學為輔;以培養學生對攝影的探索興趣與創新意識為主,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情趣為輔;以營造“創造性思維”教學環境與氛圍為主,兼顧攝影理論及交叉學科的學習提高[1],以提高高校藝術攝影課堂教學質量。
2、轉變高校攝影教學理念,從藝術攝影的角度去看待攝影的本質問題
攝影之誕生,是為了記錄的目的[2]。它誕生之后所顯示出的強大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的記錄功能。這是其它技術或藝術所無法比擬或取代的。紀實性是攝影的一項基本特征,是對人類社會進行真實的記錄。攝影作品所富含的思想價值、信息價值、知識價值、文獻價值等,都對觀眾形成多方面的強大的吸引力,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但這樣的圖片攝影,是一般意義上的攝影,它是指以照相機為主要工具,對現實生活進行平面影像記錄或反映的拍攝行為以及相關活動的總和。在這種觀念指導下,傳統的攝影課程主要的精力用在講授照相機的構成及原理、感光材料的性能、對焦、曝光、沖洗等這五大基礎的技術性,并用以指導紀實性的攝影。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大量的時間耗費在熟悉使用相機和暗室里面,技術和紀實顯現的功能被過度重視,而潛在的價值卻被忽略。往往是培養出來的學生相機技術很熟練,但在實際工作或創作中卻拍攝不出趣味性強或具有藝術感的圖片,更不用說拍攝一些具有創新、表現特征的作品。
攝影是一門對技術要求很高的藝術,一幅好照片要有清晰的影像、準確的曝光、良好的色彩還原。掌握這種技能與否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具備攝影師素質的基本要求。但是在重視創新性、個性化、人文性的今天它有局限性的一面,它過分地強調了技術對攝影創作的意義,忽視了攝影的藝術性、表現性。藝術的攝影指以表現創作主體審美情感或藝術情趣為第一目的,運用攝影造型手段對社會生活、個體思想及觀念進行平面視覺效果藝術反映及表現的圖片攝影。一幅藝術作品不能僅僅停留在準確的曝光、良好的沖洗、清晰的影像這三個方面,攝影不僅僅是按快門,它需要思想、審美以及它應該是攝影者對于生存的一種內心深處的吶喊與表現,應該充分地表現攝影者對人生觀、世界觀的宏觀、中觀或微觀的理解與看法,回到藝術為“抒寫胸中逸氣”及宣傳和認識“獨立、個性和自由的社會價值”層面上來,讓攝影即是技術,更是藝術,成為人們自由追求與表達個人情感的一種工具,而不至于背上喪失攝影紀實本質或類似“不懂攝影”這樣沉重的話題,從而扼殺人們追求、探索的興趣,阻礙藝術攝影的發展。
3、教師“以物啟悟”,引導學生學習領會攝影藝術的語言,鼓勵學生追求藝術的攝影
攝影作為一門藝術,有它自己獨特的藝術性,有它自己獨特的語言。由光線、影調、線條和色調構成的攝影藝術造型語言構筑了攝影藝術的美。我們從攝影藝術中所獲得的美感,常常與影調、線條、色彩和光線這些攝影藝術語言密不可分,它們賦予我們的形式感是十分豐富的,有空間感、立體感、運動感、質感和節奏感等等。這使我們對攝影作品其特殊的審美作用表現在它們獨自或共同賦予的形式感、形式美感。
在高校藝術攝影課堂教學中,以亞當斯的《升月》,張印泉的《七星煙雨》作品為例,通過形體透視,即線條透視;空氣透視,即影調透視兩條途徑實現對學生空間感的培養;以欣賞亞當斯的《山丘》作品,讓學生感受如何通過選擇和運用光線、影調來實現藝術攝影畫面的質感;以第十三屆全國影展獲金牌獎的《銀魚》為案例,讓學生觀察作品中近百條銀魚巧妙地排列成渦旋形曲線,親身體會視線圍繞著整個“小魚群”旋轉,給人以魚兒在水中歡快地遨游并追逐嬉戲的視覺形象,以及領會“作者對渦旋形線條別具匠心的運用,使已經失去生命的小東西恢復了活力,使整個畫面活了起來”的使攝影畫面呈現動態美的藝術攝影處理手法等等。實踐研究表明,通過以名人名作欣賞,讓學生“在最初的反應后,還要繼續觀察和探索,在詳細觀察和研究后再作出判斷”[3]的生態式藝術教育的欣賞教學方式,作為引導學生學習領會攝影藝術語言,讓學生提升藝術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同時對藝術攝影的語言理解建立感性認識的教學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