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建設論文
米脂縣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以無定河為分水嶺,地勢總體東西高中間低。地貌主要以峁、梁、溝、川為主,占土地面積95%以上。土壤風蝕沙化明顯,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在各級政府領導下米脂進行了較有成效的生態建設。
1生態建設存在的問題
1.1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健全
由于歷史原因,生態建設中各自為政,機構重疊,執法混亂的現象一直存在。在有關生態建設的一些學術、技術問題上,不同的部門出于各自的目的,紛紛收集、出籠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說法”,并通過各種渠道廣為散布。有些部門說生物措施最有效,有些部門說水土工程措施最好。有的讓你多種樹,有的讓你多種草,給基層工作帶來很大困擾。長期扯皮,影響了正常工作的開展。
1.2綜合治理不夠
全縣生態環境建設綜合治理程度比過去有了很大提高,且涌現出高西溝、柳家洼、楊家溝等一批典型,但部分區域仍然存在布局分散,點多面廣,措施單一的現象,集中連片、綜合配套、立體開發不夠,各項措施不能有機組合、優化配置,影響了整體效益。
1.3林、草成活率低
據調查,目前生態林成活率只有40%左右,經濟林成活率在50%左右,種草出苗普遍不好,不少地方連種3~4次,出苗和成活仍未達到設計要求。主要原因是連年干旱,外地苗木的未馴化定植,重栽輕管,甚至只栽不管,人、畜破壞嚴重。
1.4生態建設資金不足
米脂土地廣闊,生態環境惡劣,治理建設任務十分繁重,而國家投入相當有限,地方財政極度困難,配套資金難以及時落實,資金不足使生態工程建設受到了很大影響。
1.5生態保護意識薄弱
文化素質高低決定人的行為。目前,農村農民的整體素質還較低,對國家政策的認識、理解、掌握和運用不夠準確,很難抓住機遇,部分農民對新項目、新技術應用缺乏興趣和信心。他們看不到事物的發展前景,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對退耕還林(草)對農村生態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積極保護生態建設成果,甚至砍伐、偷牧等也時常發生,出現年年造林不見林的嚴峻形勢。
2生態建設發展策略
2.1完善管理機制,加強宣傳
要制定《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對有關項目、資金、質量、組織方面的管理做出立法規定,明確縣委政府的責任,理順管理體系,將生態工程與退耕還林(草)項目銜接起來,從體制上確立工程管理機構,實現統籌統管,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標準。大力宣傳《環境保護法》、《森林資源法》和地方立法等有關法律法規,除了對有關管理人員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教育外,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著重對公眾開展環境教育,不斷增強公眾的法制意識,形成全社會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輿論氛圍,使他們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全社會的參與。
2.2實現土地合理流轉,推進綜合治理
2.2.1合理流轉,規模經營結合招商引資,大力搭建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平臺,嚴格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不變和自愿的原則,緊緊圍繞“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使用權”的大原則,穩步有序地推進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積極引導和鼓勵群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從根本上解決棄耕撂荒問題。從而,實現農村土地資源合理配置,發揮土地的最大效益,促進城鄉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
2.2.2調整布局,集中治理
以控制水土流失為主線,調整布局,收縮范圍,配套措施,集中整治。以流域為單元,以村莊為依托,從源頭入手,山峁緩坡修寬幅梯田,陡坡立坂退耕還林(草),田、林、草、路綜合配套,梁、峁、坡、溝一次治理,不留空白和死角。同時優化措施配置,合理布局,加大林草比重,注重兼具生態、經濟雙重效益的區域性主導產業,實現生態與經濟效益、國家與群眾利益相統一,使群眾從治害中不斷走向富裕。
2.3尊重自然規律,因地制宜
2.3.1坡耕地治理要因地制宜
不同坡地的治理措施見表1。
2.3.2生態建設與水土保持結合
生態建設不僅僅是簡單的退林還草,而應該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考慮山、水、林、草、田、路,將生態建設與水土保持結合起來,把提高基本農田的產量和效益放在優先位置,從長遠的角度考慮解決農民的吃飯問題,以避免生態建設的反復。要充分考慮當地情況,有選擇地吸收和借鑒其他地方的經驗。在一些生態惡劣的地區要草、灌先行,逐步建立以草、灌、喬為基本依托,適當兼顧經濟樹種的良性生態系統。
2.4規范資金管理,強化審計驗收
建立項目資金報賬制,運作進程旬報制,財政委派會計制。在確定專戶管理,分級報賬的基礎上,對報賬程序,費用類別,證明文件,決算及審查嚴格把關,強化計劃與財政的相互監督,最大限度堵塞建設資金的“跑、冒、滴、漏”渠道,減少了中間環節,促進資金的及時、足額到位。
3結論
米脂的自然資源特點、農村的社會、經濟條件和綜合實力決定生態建設和開發治理將是一項長期工作,要統籌兼顧,科學規劃,綜合治理,才能實現山川秀美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