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傳播學論文
作者:鄧沛 陳云萍 單位: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
隨著當代科學技術尤其是網絡的興起,全球性的交往愈加頻繁,正如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曾預言的那樣,“整個世界將成為一個地球村(GlobalVillage)”。國內輿論環境和國際輿論環境的關聯度日益密切,社會呈現出價值取向多元化、話語體系多元化的局面。面對復雜的國際輿論環境,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十分重要。樹立良好國家形象需要輿論引導,輿論引導簡言之即“用觀點和事實影響人”。輿論引導需要人才,引導國際輿論需要既精英語又通傳播學的人才。因此,在新聞傳播學科的教學中實施雙語教學勢在必行。在我國大多數高校,雙語教學主要指用漢語和英語進行學科教學的方式。“雙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學習者能同時使用母語和英語進行思維,能在這兩種語言之間根據交際對象和工作環境的需要進行自由的切換。”[1]教學中的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范疇對應、作用互補,使得教學呈現出里因外合的完整環節。為此,筆者試探析新聞傳播學科雙語教學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統籌優化的途徑,以實現該學科的蓬勃發展,培養能作用于國際輿論的高素質人才。本文中的外部因素指影響教學發展的環境因素,主要包括社會環境和學校環境兩個方面。內部因素指影響教學質量的教與學自身的因素,如教材、教師、學生、教學方式等。
一、統籌教學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
當教學的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形成正向合力時,教學發展呈現良好趨勢,當這兩者形成反向合力時,教學則呈現出局部發展甚至停滯、倒退的現象。因此,要實現教學的快速、良好發展,則要實現內外因素的合力最大化。從這個意義上考慮,構建一個良性循環傳播學雙語教學系統,以統籌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是較好的選擇。教學系統的第一步為外部社會大環境統籌發展。如國家頒布政策、下發資金支持傳播學雙語教學,工作崗位大量需求傳播學雙語教學人才。第二步為外部環境中的學院與社會支持、認可新聞傳播學科進行雙語教學。有了社會大環境的支持作保障,則能促進學院與社會重視、認可傳播學雙語教學的工作,從而能更多可能地滿足新聞傳播學雙語教學的物質(資金、場地、設備等)與意識(研究理論、發展規劃、教學組織等)的需求。第三步為教與學內部因素的加強——提高教師教學效能感、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教師教學效能感主要指提高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教學經驗的總結和進一步學習以及教師在工作中的情緒高昂度。學生學習動機包括“學習的需要、對學習的必要性的認識及信念、學習興趣、愛好或習慣以及學習目標等”[2]。學院對學科的大量投入與激勵政策,勢必提高教師教學效能感,使教師在教學中投入更大的精力,表現出更大的熱情,不斷學習有關知識,總結各方面的經驗。學生更加關注的則是就業信息,社會對傳播學雙語教學人才的認可度高,需求量大,將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雙語學習。第四步則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互融合。教師教學效能感提高、學生學習動機增強將較大地促進教與學的融合,這又將反過來提高教學質量,促使師生共同探索高效、多樣的教學方式。最后,通過考核反饋教學信息,教師與學院要認真研究雙語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及改進措施,作為日后教學改進的實際材料。
二、優化教學外部因素
(一)社會環境
國家政策的支持是新聞傳播學科雙語教學發展的有力支持。國家教育部在2001年9月出臺的《關于加強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正式要求“各高校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的教學,國家重點建設高校,力爭在三年內開出5%~10%的雙語教學”。同年10月,教育部就高校開展雙語教學的專業、開課比例等做了具體規定:“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金融、法律等專業,以及國家發展急需專業領域,力爭3年內外語教育課程達到所開課程的5%~10%”。這兩段文件充分反映了國家教育局對雙語教學的重視。社會的認可度是新聞傳播學科雙語教學發展的核心動力。學生較為關注的問題是學習了這門學科是否為社會認可和需要,社會認可度高、需求量大將更大可能地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反之則可能表現為學生的被動學習。因此,應增強社會對傳播學雙語人才的認可度,在學生中形成雙語學習的氛圍,才能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學校環境
充足的物質條件是傳播學雙語教學發展的基本保障。如果沒有必需的資金、場地、設施和環境等物質資源,雙語教學目標就不可能充分地發揮和全部實現,即使有所發揮和體現,也是局部的、小范圍。筆者重點分析了傳播學雙語教學需要的場地與設施:語言實驗室供師生進行聽力、口語以及視聽說課程教學時使用;電子閱覽室供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使用,學生可以瀏覽電子圖書,使用各種音像資源,也可供教師在進行特殊課程或者課程的特殊章節教學時選用,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較大的網絡教學活動如在線討論等;社團活動場所充分利用各學生社團活動和涉外交往,如英語俱樂部、日語俱樂部、ELLA、英語角等,開展豐富多彩的雙語教學活動。組織海外回國人員舉辦指導性講座和進行經驗交流、圖片展活動。同時定期邀請外籍教師進行傳播學專題講座,借此開闊學生視野、增長學生知識、豐富學生媒介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營造一種會學習、會生活、會思考的人文精神。學校的重視是傳播學雙語教學長遠發展的重要支撐。“物質力量本身并不直接發言,但它通過人的思想而間接發言”[3]。很多高校的決策者并沒有真正洞察到傳播學雙語教學是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媒介一體化趨勢的必然結果,因此并未真正給予傳播學雙語教學以全力支持,使傳播學雙語教學無法獲得足夠可支配的資源。“即使實踐中雙語教學計劃制定得再好,也只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如同‘雞肋’。[4]”所以要促進傳播學雙語教學的發展,必須得到學校的真正重視,努力引進先進教學理念,建立實施完善的激勵措施。
三、優化教與學內部因素
(一)教的因素
1.教材
教材是教與學的依據,選用合適的教材是雙語教學至關重要的問題。筆者認為,應預備兩套教材——英文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由于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外語水平有一定差別,教材的選擇應緊密結合教學對象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選用。對于外語起點較低的班級,應以中文教材為主逐漸過渡到以英文教材為主。如果盲目地追求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會挫敗外語水平較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外語水平較好的班級,應著手培養學生形成母語和英語兩種能自由切換的思維模式。對這些學生應以英文原版教材為主、中文教材為輔,因為“只有讀懂、真正地理解原版教材的內容,掌握知識體系,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西方思維方式的培養”[5]。另外,教師不應局限于教材,應在網上下載最新資料作為輔助教材,以保證教授課程的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