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淺度立體——印刷后道工藝的使用使圖形設計進入簡單的立體
所謂“淺度立體”,即是在視覺上不是特別明顯,在觸覺上有獨特作用和效果的圖形設計,設計師不僅僅需要在圖形本身做出很多的努力,力圖讓圖形本身的造型、色彩、材質、肌理等特征更加奇特和完美,更需要在考慮后期印刷成品的視覺效果。因此,這一系列從印前草圖到印后成品都需要設計師有一個前后相繼的思維和一整套連貫的邏輯。淺度立體就是在印刷工藝上對圖形設計進行再次美化和包裝的過程。印刷工藝的使用能夠使圖形設計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除了在印前創作出好的圖形,在印刷中加入特殊油墨,印刷后道工藝也很重要,能夠讓圖形達到“淺度立體”的效果。例如典型的凹凸、鏤空、模切、激光雕刻、過UV、上彩蔥粉、篆銘電化鋁等,都是能夠實現平面圖形設計上升為“淺度立體”的方法。
使用了這些特殊印刷后道工藝的圖形,更具觸感,在視覺上有別于單純的平面圖形。它能強化圖形的直觀效果,使其具有更加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在圖形的外觀上領先于其他,幫助設計師實現各種奇特的效果,擴大視覺設計思路等。例如我們經常能在生活中接觸到的宣傳冊和書籍的封面,有的設計師就為了表現出“淺度立體”效果,在印刷工藝中加入了凹凸和UV等,這種通過印刷工藝來豐富圖形設計本身視覺效果的做法往往都是能夠給圖形設計加分的措施。應用了能夠使平面圖形“淺度立體”的印刷工藝的圖形設計作品,用手摸上去有觸感,看上去有少許的立體,或是凹進去,或是凸出來,這種凹凸的效果正好能夠照應篆刻中的“陰”“陽”,“陰”為“白”文,“陽”為“朱”文,有了“陰”“陽”的對比,就有了高度、厚度的對比,高度不高,厚度不厚,即是簡單的立體,即是所謂的“淺度立體”。
二、深度立體——對比強烈的徹底的立體
與“淺度立體”相對的就是“深度立體”,“深度立體”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靜止的,與材料相結合的圖形設計;一是動態的,與結構相結合的圖形設計。
1、靜止的,與材料相結合的圖形設計
圖形設計中如果能使用材料,是對圖形設計的一種延伸和擴展,無疑會給圖形設計帶來不一樣的視覺形象,給人產生不一樣的審美情趣,豐富圖形的色彩、質地、肌理特征,是從“淺度立體”向“深度立體”邁進的關鍵一步。“深度立體”,是圖形設計從二維向三維轉變的必然。例如在圖形設計中使用紙張、布料、金屬、泥土、木料、陶瓷、樹葉、塑料等能給圖形帶來裝飾美的效果,同時又能體現材質的美感,最為重要的是材料是有厚度和高度的,使用了某種材料的圖形設計,就從二維走向了三維。這些在視覺上延伸,在色彩上豐富,從創作角度,又是豐富性和創造性結合的作品,即是很好的“深度立體”。
在材料的應用上,很多設計師都在思考現代主義設計“少即是多”“裝飾即罪惡”這些理念的歷史局限性。一味追求簡潔明快、素雅大方、潔白無瑕,喪失了對材料質感的思考,也是絕對否定了圖形的多樣性,絕對的平面化。既然必須承認材料的作用,就無法回避圖形的多樣性,空間性。材料的使用使得本來二維的或是“淺度立體”的圖形呈現出完全立體。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目前很多書籍設計上常用的一些方法,在書籍封套的設計上,為了體現出材質美,肌理美,很多書籍已經突破了原始的透明塑料袋的做法,向前邁出了一步。在書籍封套上的表現,出現了木頭、纖維、復合材料、亞克力、PVC、灰板等等材料。
這些材料的應用都是在原有圖形設計上對二維圖形語言的延伸。從傳播的角度上講,這些意想不到也是情理之中的設計,就讓本來看起來很普通的圖形設計突破了普通,超越了普通,進入到了立體的,多維的空間。當然,二維的圖形是三維材料使用的基礎,三維是二維的延伸,三維不是沒有根據的三維,不是天馬行空的三維。在設計師面前,二維的草圖,設計師用材料延伸了二維圖形設計的生命,由二維擴展到三維,二維和三維的關系是密切聯系的。因此,設計師需要有探索精神,不斷去發掘圖形的魅力,不斷去嘗試不同材料對圖形設計表現的張力,探索新的適合不同品牌宣傳的表現形式和創作方法。
2、動態的,與結構相結合的圖形設計
同樣是平面創作,同樣是圖形設計,為什么不把立體書設計、展示設計中的一些理念和結構引入到圖形設計中去?圖形設計有自身的特點,總是需要一個創作環境和使用環境,更加注重圖形的概念和使用,這就需要設計師對立體結構的理解和對圖形創意的把握。在設計實踐中,首先要認識結構對圖形創作的使用,能使本來平面的圖形在三維空間中更加立體生動,在整個立體的圖形中,能夠在巧妙的機關設置中隨著結構的變化而變化。伴隨著推、拉、打開、折疊等動作的發生,圖形隨之發生位置的錯動、大小的變化等,與前面所說的“完全平面”“淺度立體”以及靜止的“深度立體”產生很大的區別,這就是動態的“深度立體”。如果說純粹的二維圖形設計是古猿,那應用了印刷后道工藝的圖形設計就進化成了能人;應用了材料的圖形設計使立體更加明顯,使得圖形設計好像讓能人站了起來,成了直立人;最純粹的是將圖形設計與結構合二為一,讓靜止的立體變為動態的立體。這彷佛是讓直立人進化到了智人。
這種動態的立體效果,讓圖形設計活化,隨著結構的變化,產生與大眾的互動。結構支撐下的圖形,如當下新媒體的交互設計,在圖形創作中引入這一概念,能將圖形設計從原來的二維引入到三維,將交互引入到三維,甚至使設計方法和設計思維達到一個突破。設計創作是互通的,在創作中,可以打破思維的局限,去環境設計、服裝設計、新媒體設計中去尋找靈感,開闊的創作思維才能為創作實踐提供充足的創意源泉。目前市場上出現的很多兒童書,就呈現出動態“深度立體”的特點,兒童書呈現出趣味性,立體性,通過書中圖形設計與結構設計巧妙的結合,讓本來靜止的圖形活動起來,與讀者產生互動的效果,給讀者帶來賞玩的樂趣,這就是圖形設計的魅力所在,也是為什么兒童立體書暢銷的原因之一吧。
三、結語
不論是“淺度立體”的使用,還是“深度立體”的使用,都是延伸了“完全平面”圖形設計的生命,豐富了圖形的視覺形象。從立體的角度去詮釋圖形設計是一種創作的新思路。設計師不應停滯在傳統的思維限制中,應敢于嘗試,勇于探索創新,用跨界的思維方式延伸圖形設計的生命。
作者:龔長虎 單位:北京印刷學院設計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