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社會實踐論文
一、城市生態學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城市的迅速發展引發一系列問題,如人口問題和環境問題等,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如城市居民心理、社區生態建設、生態評價與生態規劃等問題,這些新內容在以往的課程教學中一般通過課堂教學傳授給學生,并未從本質上讓學生理解這些新知識。實踐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并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走上社會后能在較短時間內抓住城市問題。但目前,多數實踐教學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為增強城市生態學課程的實踐性,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應該改變過去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的觀點,多增設實驗和參觀實習,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為學生提供一個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的社會實踐機會,讓學生深入了解社會需求,早日適應社會。
二、城市生態學實踐教學改革內容
城市生態學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踐課是衡量課堂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尺度,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實踐教學環節,改變過去課堂理論知識以傳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因此實踐教學應在城市生態學課程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對實踐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教學實習基地
教學實習基地是學生完成實習教學任務、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場所。實習教學基地建設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對高素質人才實踐創新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園生態系統也是城市生態系統的一部分,通過高校校園生態系統的調查分析,可以加深學生理解城市生態系統結構的復雜性。浙江農林大學野兩園合一冶的獨特優勢為校內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根據學校優勢,建立了浙江農林大學校園生態學實習實訓基地,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對校園生態系統及各組成要素進行實踐調查,并通過設計調查問卷的形式,分析校園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及各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存在的問題,對校園生態系統建設進行評價。通過結合課堂學習的城市生態系統知識,校園實踐能讓學生更深地了解校園生態系統基本狀況,從而能全面理解和掌握城市生態系統知識。
2.開展社會實踐
城市社會實踐是學生學習城市生態學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社會、理解社會的體驗性學習過程。通過社會實踐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社會適應能力、社會實踐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從而全面理解課堂知識。在城市非生物環境教學環節中,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城市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等相關單位,了解城市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及其他廢棄物污染,思考城市污染產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在城市綠地系統的評價、規劃和建設實踐教學環節中,帶領學生參觀城市道路綠化、住宅區綠地、單344頁冤位附屬綠地及濕地公園等不同城市綠化實體建設。在城市社區、城市人口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對城市居民分布狀況和居住區環境狀況進行調查,通過收集相關資料和發放問卷的形式,研究分析城市社區環境建設與人口的遷移和分布情況之間的關系。通過這些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3.增設實驗實習項目
結合理論教學,開展城市環境噪聲測定、城市空氣質量測定、城市水質量測定、城市熱島效應測定以及城市植被功能測定等相關實驗實習項目,通過豐富實驗實習內容,讓學生增強動手操作能力,使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發現問題、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4.建立實踐教學評價體系
城市生態學的實踐教學需要建立科學、完整的評價體系,以提高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包括積極性、參與性、思考性和激勵性等,關注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態度、科研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等。學生以小組開展實習,每位學生必須提交實踐報告。在課程結束時,還要求學生根據實踐活動內容,自主選題,撰寫課程論文,并結合實踐報告將其作為學生課程成績的評定依據。
三、結語
城市生態學實踐教學改革必須與專業特點相結合,與當前城市問題相結合。同時,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必須以培養學生為中心,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科研創新能力和專業素質,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專業人才。
作者:劉美華 溫國勝 陳健 單位:浙江農林大學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