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傳播學論文
作者:韓曉倩 趙付江 單位:河北政法職業學院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在現代化農業社會,科技信息的傳播在促進“三農”的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國外諸多學者早已針對農業技術創新傳播從多學科角度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國農業科技信息推廣工作也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比起國外農業傳播學方面的研究,我國對于新型農業科技推廣傳播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并且在農業科技信息創新推廣的過程當中也存在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傳播學定義
傳播學是指研究社會信息系統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運行的科學。傳播行為是指傳播者在對傳播受眾進行傳播知識或信息的做法或過程。傳播效果是傳播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1]。從傳播學角度看,傳統的農業科技信息推廣主要依靠的是兩級傳播模式,即通過農業推廣人員所進行的試驗、示范、培訓、指導以及咨詢服務等,把農業技術普及應用于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部過程[2]。
2傳播學在農業方面的應用
在早期的農業科技信息推廣當中,這種傳播模式的確起到了信息示范推廣作用。但是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這種模式逐漸表現出種種弊端。推廣和普及農業科技信息是一個長期有規律性的傳播活動,直接關系到農民切身的經濟利益甚至是國計民生的大發展,且在實際的傳播過程中,受到土壤、氣候、生態等自然條件的制約。另外,從傳播對象來講,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方式和內容都要考慮到農民受教育程度、思想觀念以及所處地域,這些都使得在實際的傳播過程當中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有效化和有序化難度大大增加了。
3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農業信息傳播過程中,推廣人員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影響因素。
3.1推廣人員學歷普遍偏低
2004年我國農業部農業經濟司統計數據顯示,縣鄉兩級推廣人員研究生學歷所占比例僅為0.1%,本科學歷所占比例為4.4%,大專學歷所占比例為12.6%,中專學歷所占比例為46.9%,其他學歷所占比例為36%。而在美國縣一級推廣機構中有75%的推廣人員具有碩士學位[3]。
3.2推廣人員不具備相關知識
調查顯示,我國農業推廣人員的溝通學、農民行為學、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相當匱乏[4],導致在推廣過程中,與農民的溝通出現障礙,影響推廣效果。農業技術人員的這種缺陷就造成了在信息傳播的過程當中出現不能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且符合農民實際需要的農業科技信息。
4建議
農業新技術的傳播擴散缺乏一個良好的平臺,使得農民逐漸對農業科技信息推廣缺乏信任從而失去興趣,因此從傳播學角度對于完善農業科技信息傳播推廣提出以下建議:
4.1充分了解信息傳播對象的特點,建立起“以農民為主體”的傳播模式
具體來講,就是更好地把握廣大農民受眾的信息接受能力,在實際的農業科技信息傳播中,農民個體才是信息接受的對象和采納者。而在傳播學理論當中,又有“知溝”(KnowledgeGapTheory)這一理論。由于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會經濟地位低者更快地獲得信息,因此,大眾媒介傳送的信息越多,這兩者之間的知識鴻溝也就越有擴大的趨勢[1]。也就是說在農業科技信息推廣人員和農民之間必定存在一個知識的“溝壑”。如何縮小兩者之間的差距,將先進的農業科技知識進行推廣傳播,這就需要一個完整的、一體化、科學高效的傳播體制。在提高農業科技推廣人員自身素質的同時,要更多地考慮農民自身的信息接受能力,并了解農民的實際需要。豐富農業科技傳播的內涵,逐漸增加農民對于新知識、新信息的興趣,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
4.2借助大眾傳播媒介的力量,建立起一個整合的農業信息推廣平臺
在現代化信息社會,大眾傳播媒介是科技信息傳播的主要方式。農業信息傳播和推廣者可利用好這些媒介以達到更加良好的傳播效果。針對我國不同地域農村的特點,各類大眾傳播媒介可以滿足不同的農村信息推廣需要,彌補各種農業信息推廣人員所造成的信息缺陷,加強信息的時效性和有效性。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農業科技傳播媒介實現了多樣化發展,以廣播、電視、報紙、雜志書籍等為代表的大眾媒介已成為農業科技傳播中不可忽視的部分[5]。尤其是對于文化程度有限的農民群體,廣播電視等電子媒介使得接受者對于科技知識更加易于理解和學習。而在電視當中播出的農業科技節目,通過上網下載節目內容或者光盤刻錄等手段也可以有效地進行二次傳播。簡單總結起來大眾傳播媒介在農業推廣中主要有以下幾種傳播方式:
4.2.1農業科技報刊這種形式在20世紀30年代已經存在,其傳播信息、知識與技術多以推廣新聞、技術科普和廣告的形式出現,農業科技報刊以傳播的信息量大、傳播及時、易保存為自身特點,深受農民的歡迎。
4.2.2科技“明白紙”在生產實踐中,一些科技推廣部門針對某一專項推廣內容,制作成簡易科普材料稱作科技“明白紙”,是非常實用的科普手段。對于文化水平低,自學困難的農戶來說,“明白紙”簡單實用,深受農戶的歡迎。
4.2.3科普雜志農業科普雜志是農民獲得農業信息與技術的重要來源,科普雜志中主要登載的是農業推廣人員所寫的科普文章、技術介紹、操作規范和方法要點等。寫好農業科普文章是推廣人員的基本功,而讀懂并能自覺應用與操作是先進農戶采納技術的通常做法。
4.2.4農業廣播電視網廣播電視網的建立,為農業創新成果的傳播與擴散提供了便捷的通道,為農業推廣人員的推廣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與方法,為農民致富提供了新的信息和技術來源。中央電視臺的七套欄目、各地的農業頻道都成為農民最為喜歡的電視欄目。通過對河北省山區、平原和郊區157戶農戶調查顯示,電視是農民獲得農業知識和信息的主渠道。截至2006年末,我國97.6%的行政村能接收電視節目,57.4%的行政村安裝了有線電視,13.4%的行政村設有圖書室和文化站[6]。
4.2.5通訊設備在今天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大大影響了大眾媒介在農村當中的信息傳播,比如被稱為“第五媒體”的手機,在農民群眾當中早就成為使用頻率很高的傳播工具。據第2次全國農業普查統計結果,2006年末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手機69.8部[7],其方便快捷地傳播特性也成為農業信息化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手段,比如通過發送手機短信可以方便地參與各類廣播和電視的農業科技節目互動或者通過訂閱手機報紙快捷地獲取最新的農科信息知識。這類新媒體的出現,為農村科技傳播注入了新鮮的力量。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現代,要鼓勵農民主動選擇自己所熟悉的媒介工具,更好地了解和接觸到各類最新、最前沿的農業科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