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修復論文
作者:錢少江 張楨 任偉 單位:溧陽市環境監測站 蘇州中凱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蘇州科技學院環境學院
前言
雖然,國內外關于濕地的研究比較多,但目前還很難給出一個公認的、確切的定義,并且不同的國家和研究者關于濕地的分類也有著不同的看法。1971年《濕地公約》將濕地定義為:“不論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普遍認為,濕地具有過濕的土壤(每年有較長時間的積水期)、區別于陸生和水生生態系統的獨特的動植物類型組成等顯著特征,是介于陸生、水生環境的過渡帶。濕地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功能包括物種生境、減少洪水災害、水質凈化、休憩娛樂等多種服務功能。我國濕地面積廣大、類型多樣、分布遼闊[1],不僅提供了豐富的物產,而且在提供生產、生活空間,緩解突發性水旱災害等方面也起到了無法估量的重要作用。中亞熱帶地區自然條件優越,濕地資源豐富,是我國濕地分布比較集中的地區之一,濕地在中亞熱帶地區農業及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天目湖濕地位于太湖流域上游,系人工水庫,1961年建成,包括天目湖3條主要入湖河流(平橋河、中田河、下宋河)和西坡4條小河流,總庫容量1.30×108m3,集水面積148.5km2,天目湖長18km,表面積150km2。月平均水位在16.96~18.49m之間,位于蘇、浙、皖三省交界的溧陽市境內,屬天目山余脈的丘陵地區。天目湖景區是國家AAAA級風景區和江蘇省五大省級旅游度假區之一。天目湖流域上游為丘陵山區,以林業種植為主;湖區所在地為中游地區,由于水資源保護要求,工業項目很少,以農業和旅游資源開發為主;下游主要是溧陽市區,為城市生活集中區。天目湖為下游70多萬溧陽人提供飲用水,是溧陽市的重要飲用水水源地。為切實加強天目湖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2006年溧陽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實施天目湖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行動方案》,促進了天目湖生態建設、環境保護、水質改善。2011年以來,圍繞市委市政府“硬碰硬轉型升級、實打實開局起步”和“綠色崛起、跨越發展”的新目標,應對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快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天目湖生態環境保護優化提升的新要求,溧陽市全面啟動第二輪天目湖飲用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工程。
2天目湖濕地修復存在的問題
2.1生態修復工程的位置
沙河水庫主要入湖河流包括水庫西部坡地的4條支流和上游流域入湖的3條主干河流,其中上游流域的3條主要河流分別為平橋河、下宋河與中田河。3條入湖主干河流的入湖徑流量占總入湖徑流量的74.70%,TN和TP分別占總入湖污染負荷的81.69%、79.57%,是受納入湖污染物的主體部分。本次修復工程的建設地點是平橋河、下宋河與中田河部分河段及附近林地。
2.2沙河水庫的水質狀況及污染來源
2.2.1沙河水庫的水質狀況沙河水庫缺乏沿岸淺灘和水生高等植物,藻類幾乎成了沙河水庫水體中唯一的初級生產者,且富營養型藻類增多,清水性或貧營養型的浮游藻類數量減少。水體中的浮游動物種類也較少。水體中沒有被利用的藻類大大的過剩,沉降到沙河水庫的沉積物中。這些死亡的藻類在表層沉積物中的細菌等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耗氧,導致沙河水庫在夏季湖泊分層時,湖下層發生缺氧、厭氧,形成還原環境,使污染源中的營養物質被釋放,引起一系列不利于沙河水庫水生態系統的變化。
2.2.2沙河水庫的污染來源沙河水庫流域土地利用中,農田和林地所占份額較大,分別占35%和56%。沙河水庫地區土地利用的另兩個特點:一是沿湖和流域產業開發,特別是旅游產業的迅速發展及其對沙河水庫水質比較敏感地區土地的無序占用;二是平橋河、中田河、下宋河三條主要入湖河道中下游兩側的平原與崗坡地農村居民點數量較多,布局極其分散,湖泊和河流水面距離較近,且其周邊有畜禽、水產養殖。因此,沙河水庫流域面源污染主要由農田、林地、城鎮居民點以及農村生活、旅游、畜禽及水產養殖六個方面構成(表1)。
2.3水庫上游河流狀況
平橋河、下宋河與中田河的入湖徑流量在總入湖徑流量中占較大比例,其河流的健康程度[3]影響著沙河水庫的水質狀況。目前,平橋河、下宋河、中田河存在以下問題:
(1)水質狀況某些河段水花生大量生長,冬季水花生腐爛導致局部水體惡化,嚴重影響了平橋河水質。
(2)堤岸穩定性平橋河、中田河河道兩側為土質駁岸,部分河段沖刷嚴重,岸坡陡直,且水深超過1m,因此,原有水生植物茭草和蘆葦群落難以發展、擴增,這樣就不能很好的發揮水體凈化作用。
(3)植被多樣性由于盲目圍墾、過渡養殖、無節制開采等人為因素導致濕地植物資源大量減少,水生高等植物分布范圍大幅度縮減,群落組成趨于簡單。底棲動物等水生動物減少,耐污染水蚯蚓、水生昆蟲幼體增加,大型水生植物種群退化和多樣性降低等。
(4)河岸土地利用類型林地、茶園和城鎮是河岸兩側主要土地利用類型。茶園中,化肥、農藥等污染物未經過任何生態過渡帶而直接隨地表徑流流入河道。城鎮對河道磷的貢獻較大,尤其是在冬季枯水期和夏季的暴雨期。林地中,雜草叢生,苗木長勢欠佳,且地勢多坑洼,缺少排灌溝渠,易出現局部嚴重旱災和澇災;有的林區地勢平坦,雨季山上來水沖刷侵蝕強烈,水土流失嚴重。
3生態修復工程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3.1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生態為本”為理念,將環境保護、污染防治、水土保持和生態恢復融為一體,改善濕地條件,發揮濕地生態功能,實現天目湖濕地水環境的根本改善,為區域的生態文明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3.2理論依據
3.2.1系統理論修復濕地,應該從系統的角度出發,全面認識濕地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和機理,查清濕地污染來源、特征和遷移轉化規律,根據濕地生態系統各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出切實可行的修復方案。
3.2.2水體自凈理論濕地是自然生態系統中自凈能力最強的生態系統,包括物理過濾、生物吸收和化學合成與分解等,將生活和生產污水中的污染物和有毒物質吸收、分解或轉化,使濕地水體得到凈化。
3.2.3生態恢復工程理論指通過研究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利用生態學、系統學、工程學的方法實現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以使一個生態系統恢復到較接近其受干擾前的狀態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