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計算機基礎課程論文
本文作者:李淑飛 單位:東莞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工程系
1背景
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使得各行各業都在運用計算機改變原來的工作方式,以提高工作效率。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辦公軟件及Internet的應用成了當代大學生必備的技能和素質。計算機應用基礎是高職院校各專業都開設的一門基礎技能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根據對我校往屆畢業生的工作崗位調查,學生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所學的知識在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非常實用。該課程信息量大,涉及的知識模塊多,實際應用廣,操作性強,在高職院校各專業不斷縮減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課時的情況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該課程的教學。我系以企業項目作為案例,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方法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新意識,培養真正適合企業的人才,因此非常適用于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
2任務驅動案例教學法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的優越性
高校的擴招和學校機房設備的限制使得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要先在教室上理論課,然后在機房上實訓課,這種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極不理想,一是很多學生看不清老師的操作,二是課堂紀律很難管理,尤其是合班課,三是等到上機時很多同學基本忘記了課堂所講內容。這樣導致在理論上講過的知識到機房時又得重講一遍,浪費課時,學生實踐的時間得不到保證,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教學目標也就無法實現,很多學生畢業時連排版一篇論文都不會,Excel中的很多與工作相關的函數也不會用,還有些學生畢業后還打電話問Excel中的一些函數的操作,可見其自學能力非常欠缺。經過多年的教學改革,嘗試使用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即使理論課與實踐課合一,理論老師和實踐老師合一,教室和機房合一。在機房的所有電腦里安裝多媒體網絡教室,老師在教師機上操作演示,也可以控制學生的屏幕,讓學生示范,通過多媒體網絡教室學生可以相互交流。老師演示一個知識點,學生看完老師的操作后很輕松地就完成了實訓任務,這種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但也養成了學生的一些惰性,只會做老師給的相關操作,操作內容一旦變化就不會想辦法去解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不到提高,協作能力和自學能力都得不到培養。在吸取多種教學方法的優點后,筆者認為結合案例的任務驅動教學法非常適合“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當然任務驅動案例教學法在實施的過程中也離不開一體化的教學,只有同時和一體化、項目等教學方法相互結合才能保證任務案例教學法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3任務驅動案例教學法在計算機應用課程中的應用
任務驅動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由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并提出“任務”,并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采取演示或講解案例等方式,給出完成任務的思路、方法,引導學生邊學邊練,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1]。任務驅動案例教學法符合人類的認知規律,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在我院“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中,根據廣東省計算機應用一級考試大綱的要求,在教學的過程中把該課程的內容分成了六大模塊:計算機的基礎知識與計算機的組裝與維護、WindowsXP操作系統、字處理軟件Word、電子表格軟件Excel、演示文稿軟件PowerPoint,網絡基礎與Internet應用。
3.1任務的提出
任務必須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實用性和創新性[2],并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任務的提出必須經過充分的企業崗位調研,設計與企業實際情況相似的或相同的,又最好與專業相關且具有不同層次的任務。設計任務時老師首先要熟悉整個課程的內容,把知識點進行歸類,然后將這些知識點隱含在一個個的任務中;而且任務要從小到大,從易到難,突出重點,讓任務能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同時能夠發散學生的思維,提高創新能力。筆者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為教學創設了20個與企業崗位相關的情景,每個情景中有1~4個任務,通過企業崗位調研,選擇以后學生會常用到的知識點,將其設計成多個的任務,每個任務里又有多個子任務。如在Word中圍繞宣傳手冊的制作、排版與美化設計了四個情景7個任務[3],每個任務最后都有拓展和提高部分,如表1所示。教師對于設計好的任務,可通過展示作品效果的形式提出任務,如在講Word時先給學生看一些排版效果好的雜志、報紙、小冊子、論文等,也可以給學生展示學生的作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展示本次任務的最終效果,提出本次任務的操作要求。
3.2任務的分解、分析與知識點演示
任務引出后,教師通過分析任務效果,把任務分解成多個的子任務,并分析出隱含在任務中的知識點,通過一些相關的應用案例去演示部分知識點,從而讓學生了解知識點的用法,同時也要留給學生舉一反三的余地。這一階段的關鍵是教師引而不發,點到為止,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操作欲望和學習熱情。如先讓學生在Excel中輸入員工檔案表,在輸入身份證號時很多學生會出錯,此時再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室統一給學生演示正確操作,并告訴學生為什么會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為身份證號碼的位數較多,輸入的數據會自動轉換為科學計數法來表示,然后再給出正確的輸入方法。接著讓學生思考如何防止身份證號碼的位數多輸或少輸,怎樣驗證輸入的身份證是否唯一,以防止與其他人的身份證號碼一樣,從而引出數據的有效性檢查。再進一步拓展學生思維:如果要既檢查唯一性又限制員工的身份證號碼只能是15或18位如何實現,可以讓學生查閱資料,上網搜索,最后讓學生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對解決方法進行比較和點評。
3.3任務的實施
學生通過老師對知識點的演示,基本掌握了操作方法,明白了知識點的用法。這一階段以學生動手操作為主,教師起到輔導、答疑的作用。對于共性的問題教師再通過多媒體網絡教室統一演示講解。如老師演示完SUM、AVERGE函數后,讓學生完成員工工資表中所發的工資總和,員工檔案表中平均年齡等。當學生輕松完成這些子任務后就會非常有成就感。根據學生的層次和專業,我們讓學生繼續完成有一定梯度且和專業有關的相關任務,如讓學生統計每個員工歷年的平均工資,引出單元格引用在函數中的應用。最后通過綜合案例讓學生將零碎的知識點串起來,綜合案例的實施可以分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