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醫學創新論文
作者:王玉 單位: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
在我國,臨床醫學教育歷經百余年。但是隨著醫學科學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教育正面臨著新的考驗,主要表現為“三個不適應”,即醫學教學不能適應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臨床課程的建設不能適應現代學科的融合、交叉與拓展;培養的醫學人才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新的挑戰也帶來新的機遇,世界醫學高峰會議提出“為21世紀重新設計醫生”的戰略決策,不僅是對醫生的重新定位,更是對醫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指導思想、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方法手段的重新確立。為了主動適應科學創新體系構建的需要,教育部已將改革醫學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列為面向21世紀的重點改革計劃項目之一。這些將對臨床醫學創新教育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1臨床醫學教育面臨新的挑戰
臨床醫學教育要做到“五個面向”,即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面向經濟社會、面向市場,進而樹立明確的科學發展觀、人才培養質量觀和可持續發展的人才觀,因此現行的教學將面臨來自四個方面的挑戰。
1.1“第三次醫學革命”的挑戰
人們將醫學模式的轉變,即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稱為“第三次醫學革命”。其意義在于改變根深蒂固的傳統醫學教育觀念;改變經驗醫學的“習慣性”、老專家幾十年一貫制的“權威性”和醫學生的“附和性”;改變應試教育的被動性與對創新能力的壓抑性。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醫學生不能理解新模式的深遠意義,專業課程教學中缺少“社會學”“倫理學”等人文科學內容,這些“隱性學科”急待增添。
1.2醫學科學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挑戰
隨著醫學科學發展,傳統的實驗結果、理論基礎和醫療技術已被新的科學結論和新技術所取代;經驗醫學已被循證醫學所取代;經典的立論已被新的見解、新的發現所取代;“一花獨放”已被不同的學術觀點和不同學派的“百家爭鳴,推陳出新”所取代。隨著社會的進步,“疾病譜的遷移”和“新疾病譜的發生”對醫學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近幾年來,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成為當代人體健康的“三大殺手”;SARS、AIDS和禽流感對人類構成了新的威脅;基因工程、生物制藥和克隆技術成為治療和預防疾病新的手段。然而,在我們的傳統課程體系中強調了“三基”,卻缺少了“三新”,即新理論、新知識和新技能。
1.3新時期軍事斗爭準備中衛生需求的挑戰
軍隊面對新時期軍事斗爭的準備,軍事醫學教育必須承擔起全新的課題。例如:對現代條件下的軍事衛勤保障;滿足大聯勤需求,實施特種作戰部隊的衛勤保障;圍繞軍事醫學相關的高新理論與技術等。現代戰況告誡我們,軍事醫學課程亟待作根本性的調整,不僅要有常規“階梯治療”的救護組織形式;更重要的是要增加針對“立體交叉作戰新技術”的應變能力。
1.4知識經濟的挑戰
“知識是生產力”的觀點提示了醫學教學體系要打破與理工科學、人文科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壁壘。為了應對社會需求,醫學生不僅要學習醫學科學知識,而且要學習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方面的知識,通過知識的交叉融合,激發和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由于醫學生在校時側重于“符號性學習”(如聽課),較少參與“活動性學習”(如實踐課),接觸社會的機會也比較少,因此了解社會和融入社會需要更多的引導。
2臨床醫學教學創新是醫學教育發展的動力
長期以來,醫學教育以傳播專業知識、培養高級醫學專門人才為主要任務,形成了各學科“以學科為中心”,追求自成體系的學科發展觀。此種教學模式的實施造成了“二多三少”,即課堂理論講授課時多、課程間交叉重復內容多、知識應用性實踐課程少、自學選修課程少、創造性應用醫學知識進行課外活動少。醫學教育的創新就是要從繼承和傳播知識向運用、發展、創新知識的方向拓展,因此在認識上、實踐中應注意以下三點:
2.1創新是醫學教育改革的靈魂
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有很多弊端,如過弱的人文陶冶、過窄的專業教育、過重的功利導向、過強的共性制約。我們在貫徹落實學校“高等醫藥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實施新的人才培養方案,造就適應21世紀高素質人才———臨床醫學專業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研究”的過程中,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改革與創新:一是教學內容的改革。針對上述四個挑戰,實現“四個應對”:自覺實踐醫學模式的轉變,應對“以病人為中心”的臨床醫學新模式;樹立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應對新形勢、新技術的挑戰;提高軍事素質,抓住軍事醫學研究對象的相對局限性和衛勤保障的獨特性,應對軍事醫學科技創新體系的新格局;融合醫學教育與理工科學、人文科學、社會學等學科,實現醫學人文教育的功能,發揮非智力因素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應對知識經濟發展的需要。二是課程體系的改革。采用對于眾多課程的“撤、并、改、建”相結合的辦法,做到“三個結合”即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結合、智力開發與非智力作用結合。三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這是課程結構與教學體系的內容、方法、手段改革的具體體現,核心是實現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包括教育的功能觀、素質觀、學習觀和效益觀。
2.2創新是學習化社會的自我更新
“學會知識、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共處”已被視為教育四大支柱的創新人才建設模式。它包括人才環境、專業教育、課程教育、實驗實習等諸多方面。我院在教學中始終不懈地強調“三個教育”,即思想道德觀念教育、醫學職業道德教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教育。以我校新時代大學生優秀代表張華和華山英雄搶險集體為榜樣,在教書育人中突出“四個育人”,即教書育人、環境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將培養碩士生、博士生的做法延伸到學士生培養階段,實施了學校制訂的“本科生指導教師制度”,使得本科生的課外科研和其它屬于創新范疇的“第二課堂教學”有了制度保證。在院內建成了多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全軍研究所、全軍專科中心、全軍醫學重點實驗室、國家專病中心以及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設崗學科。為促進國際交流,與國外科研院所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如與美國哈佛大學AIDS研究中心和Case大學神經研究所、英國牛津大學生殖醫學中心和眼科研究中心、德國癌癥研究中心以及日本京都大學腫瘤研究所等都有密切合作關系,為培養醫學生打開了通向世界的窗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