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文化論文
作者:向仕斌 單位:湖北省林業局
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并作出了具體部署,小康社會的內涵進一步充實、外延進一步拓展,這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林業的生態功能和文化功能,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現代林業建設所追求的目標之一,是一種現代生態文化的體現與要求。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對于實現全社會的生態文明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準確把握生態文化的內涵及其表現形態
《現代漢語詞典》對文化有三種解釋:一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二是指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三是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這里所說的生態文化主要指的是第一種文化。生態文化是和諧的文化,是以生態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的文化形態。體現在對待生態的思想觀念、價值體系、行為規范、社會風尚、文化產品等形式上,它不僅能創造無窮的精神文明更能創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
(一)生態文化的內涵:生態文化體現著人類對美的追求,蘊含著一種和諧、自然、恬淡的生活情趣
1、生態文化是自然生態與人類智力活動相結合的文化
生態文化的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環境,是人類智力活動與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完美結合。自然生態本身并不是文化,僅靠自己也不可能成為文化。但當它與人類的智力活動相結合時,與人類的想象力相統一時,就產生了生態文化。兩者缺一不可,互相影響。生態資源是人類寶貴的財富,人類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和想象力,不僅能充分認識自然界,還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規律改造自然;不僅能被大自然美妙幽靜的景觀陶醉,還能盡情地贊美那如詩如畫的景色。當我們親愛地祖國到處呈現一片茂林修竹、鳥語花香、天高云淡、生機勃勃時,一定是盛產生態文化的大好時節。
2、生態文化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
人類社會的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自然環境。一方面,良好的自然環境為人類的居住、生存提供基本的物質條件;另一方面,良好的自然環境為人類的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創造較好的發展條件。人類要生存、要發展,必定要消耗一定量的資源和環境。如何把資源和環境消耗量控制在自然界自凈能力之內,關鍵還要看人類的自身品質、科技水平以及人文素養等因素。良好的道德,高尚的情操,有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3、生態文化是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文化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態度經歷了盲目崇拜、掠奪開發等階段。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全球大氣變暖、土地荒漠化、亂砍濫伐等現象日趨嚴重,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不斷被全世界大多數國家所認同,也成為我國的基本戰略。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協調好經濟社會與環境發展的關系。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生產工具的改進,技術的升級,社會分工的進一步擴大,資源破壞性、生態污染性的產業不斷發展,自然環境惡化的腳步就伴隨著技術更新的腳步而不斷向前。面對如此惡化的自然環境,當務之急是樹立一種全新的生態價值觀,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文化的表現形態:生態文化的表現形態極其豐富,主要指由自然生態所衍生、演化、孕育、塑造、派生的種種文化及其藝術作品,涉及的范圍較為寬泛
1、由自然生態衍生的群眾文化
文化是在勞動中產生的,并伴隨勞動的發展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在生產實踐中總結和發明的一些既能愉悅身心又能促進生產的健康活潑的文化形式,以其獨特的魅力,展示著人民群眾的智慧。鄂西土家山寨的“擺手舞”、“巴山舞”,體現著土家先民對自然的崇拜與天人合一的思想;神農架的梆鼓,就是偉大的勞動人民在生產中,由抵御野豬入侵而編演的一種歌舞形式。這些文化將大自然的博大精深和人類杰出的才智體現得淋漓盡致。
2、由自然生態演化的文學作品
在中國的文學發展潮流中,有一批心系自然、熱愛自然的山水田園文學家,用自己對自然的理解,對生態的關懷,書寫著寧靜志遠、淡泊明志的生活態度,如詩歌、散文、小說、電影、電視、歌舞、繪畫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是對大自然環境優美的最好贊美;“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是對田園生活的最好詮釋。文學作品與大自然的結合,使得抒情更加和諧自然,使得意境更加悠遠纏綿,使得情感更加真摯感人。
3、由自然生態孕育的宗教文化
我國大多數道觀廟宇或是建在深山密林里,或是修在山頂云端間,或是伴著潺潺流水聲,或是和著鳥鳴蟬啼音。一種天地人和的思想,一派人類文明與大自然互相融合的景象,將我國的宗教文化與自然生態照耀得熠熠生輝。那峨眉山頂的“金頂”,那武當山上的道觀,將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向世界傳播。
4、由自然生態造就的自然景觀
自然遺產,是大自然以其神仙般的畫筆為人類描繪的一幅幅美麗的自然圖畫;是大自然以其詩人般的情懷為人類書寫的高遠深邃的散文詩。久負盛名的“三山五岳”,鐘毓靈秀的“張家界”、神農架,神奇的“九寨溝”,用它們那千百年來沒受污染的身軀向我們訴說著人類遠古的文明;潔凈清澈的“三江源”將潔白的雪蓮從高山帶入海洋,向我們講述著中華民族的血脈傳承;雄偉壯麗的長江三峽、蜿蜒綿綿的九曲黃河,養育了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并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5、由自然生態派生的城市園林
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隨著城市污染的日益嚴重,城市的園林綠化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城市里的樹木、花草大多是走出寂靜冷清的深山溝壑在繁華喧囂的城市繁衍生息,城市中美麗的園林景觀也是大自然的縮影,通過人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改造與加工,就是一種絕好的蘊涵著人的智慧的文化作品。
6、由自然生態微縮的盆景、花卉和插花藝術盆景、花卉和插花藝術,來源于大自然,是人類通過對自然界樹根、樹枝和花卉等的雕琢、培育和剪插,使其具有審美價值與藝術價值,將人類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融入其中,從而達到無窮的擬人、擬物、擬景化效果。許多十分出色的盆景、花卉和插花藝術作品,其最初也不過是一些廢棄與閑置在荒山野嶺里的“木頭疙瘩”和普通花卉,但經過藝術家的加工與制作,就成為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品,就形成了一種生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