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文化論文
作者:王鑫 高運茹 袁媛 單位:河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局
在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文化建設尤其重要。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著眼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大家都明白,和我們林業息息相關的生態文化就是中華先進文化的典型代表。我們要努力建設和諧的生態文化,弘揚文明的生態理念。只有這樣,先進的生態文化才能深入人心,才能喚醒全社會的生態意識,最大限度地調動全社會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
1生態文化的重要意義
1.1加強生態文化建設是林業發展的有力保證
沒有文化的林業,是不完整的林業;僅僅只有物質領域的林業工程建設,而沒有林業精神文化建設,這是落后的林業,是沒有進取精神的林業,是不能前進發展的林業,更是封閉的林業。我們只有發展生態文化,才能開闊我們的思路,只有大膽吸取其他行業、地區的先進文化,我們才能開拓進取,壯大林業,讓林業為建設和諧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1.2進行生態文化教育是森林保護的重要舉措
只有進行生態文化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才能有利于林業的發展和森林的保護。“森林是地球的肺,是人類的搖籃,人類一旦失去森林,就將失去家園,失去未來”。對民眾實行生態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對自然美、森林美的欣賞能力,培養對森林的情感,陶冶情操,凈化靈魂。這反過來又有利于增強民眾保護森林的自覺性。“對森林的無知和無感受,會導致森林的毀滅”。因此對人們進行生態文化教育,提高對森林文化美的感受能力,增加對森林的感情和愛心,只有這樣,人們才能自覺地去保護森林,向破壞森林、破壞自然的行為做斗爭。
1.3提高林業人自身的素質是弘揚生態文化關鍵
我們深深體會到,只有提高自己的生態文化素質,才能創造完善的和諧林業。我們是生態文化的創造者和經營者,因此我們首先應該具有理解和感受生態文化的能力,深刻懂得創造生態文化的意義。只有我們自己體驗到了生態文化的感召力,我們才能踐行盡心盡力為社會做貢獻的林業精神。
2生態文化的內在價值
2.1可持續的發展是生態文化的基礎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生態是一個系統。社會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有賴于資源持續供給的能力,有賴于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的協調,任何一方面功能的削弱或增強都會影響另一方面,甚至影響整個可持續發展的進程。可持續的發展觀一直貫穿于生態建設中,它是以實現人的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作為發展方針和發展目的,倡導了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互利共生。
2.2健康節約發展是生態文化的核心
生態文化同時也體現了節約利用資源的精神內涵。地球資源是有限的,無論地球的自然資源多么豐富,它總是以一定的自然物為載體,并且自然價值的生成能力也是有限的。而我們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維持自身生存、繁衍、發展的需要則是無限的。生態文化的核心就是建立一種低耗資源的節約型意識,以杜絕資源的浪費,降低資源的消耗,提高資源的利用。生態文化要求人們的消費心理由追求物質享受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理性狀態轉變,也就是說要倡導符合生態要求、有利于環境保護、有利于消費者健康、有利于資源可持續利用、有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消費方式。
2.3平等有序發展是生態文化的關鍵
生態文化主張人是自然的成員,人與人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關系應互相尊重,相互平等。這種平等關系不僅表現在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社團與社團之間的關系,同時也表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我們只有通過開展生態文明宣傳、生態道德教育和生態知識普及,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態文化素質,積極引導人們更深入、更廣泛地參與生態建設,推動林業發展,才能促進我國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3生態文化的落實對林業科學發展的深遠影響
3.1生態文化適用的廣泛性
我們了解了生態文化就會發現,生態文化不僅僅是林業人應該具備的素質,而且是各行各業的社會大眾都應該具備的素質;生態文化不僅僅是在工作的過程中應該具有的,而且是我們隨時隨地在都應該具有的。我們對生態文化做深入的了解不是最終目的,最重要的是讓人們明白怎樣身體力行并加入其中。這是因為“環境惡化得到遏制”至少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我們必須把保護森林、發展生態的觀念深深植入人們的心中。
3.2生態文化運用的普遍性
保護生態環境的重中之重是保護森林,我們節約使用林木資源了嗎?答案是否定的:沒有!現在舉一個小小的例子來說明:在當今社會,一次性筷子備受國人青睞。無論在繁華都市還是窮鄉僻壤,無論是星級賓館還是街頭小吃,無不活躍著它的身影。不論是達官貴人還是貧民布衣,都對其“情有獨鐘”。使用一次性筷子,確實給我們帶來了方便,但卻嚴重地浪費了資源,破壞了環境。生產一次性筷子需要大量木材,據報載:我國每年生產和丟棄的一次性筷子達450多億雙,需要砍伐多達2500萬株大樹;另外還向日本、韓國出口150億雙。有人估計,按目前的木材使用速度,中國將在大約10a內消耗掉它剩下的森林。除了一次性筷子,還有一次性紙餐具,一次性紙杯、一次性紙盒和一次性紙餐巾,以及在大街小巷遍地都是的“減肥、增高、包治百病、宮廷秘方”廣告紙,這些東西都是用過就扔,誰來統計一下,全球一年扔掉多少萬畝森林?
3.3生態文化落實的深刻性
為什么人們屢遭大自然的瘋狂報復,倍受沙塵暴的百般折磨,經受過切膚之痛后,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紙餐具還照樣生產、照樣使用?為什么我們要以破壞環境、自毀家園為代價來求得一時的方便?要知道,我們每次用完后丟掉的不是一次性筷子,而是丟掉了生態平衡,丟掉了生存的依托!日本、韓國自己有茂密的森林,卻不砍伐,而從中國進口一次性筷子,這難道不應該引起我們深思嗎?一個民族環境意識如此淡漠,甚至喪失,那么受大自然懲罰的日子也就不遠了。但愿“人類最后的一滴水,不會是自己悔恨的淚”。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自覺提高生態保護意識,樹立生態價值觀、生態道德觀、生態消費觀,自覺爭當保護森林資源的衛士,積極踴躍舉報各種破壞森林資源的犯罪行為。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珍惜自然,善待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讓我們攜起手來,呵護森林、呵護綠色、呵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共創山更清、水更秀、天更藍、地更綠的美好家園,為共建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