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文化論文
作者:尹世杰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商學院
我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生態文化是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國古代生態文化,內容也極為豐富,對人類貢獻也很大。因此,我們研究古代生態文化,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中國古代生態文化的主要內容
由于我國古代生態文化,內容廣泛而又豐富,一時難以進行歸納,這里只是大體按時代順序作些具體引述。據古代的傳說: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為了治理生態環境,為人民謀安康,不惜拋棄家庭的幸福生活。《尚書•禹貢》中具體提出:“禹敷土,隋山刊水,奠高山大川。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陽。覃懷底績,至于衡漳。厥土唯白壤。”描述大禹治理河山,從山西、陜西到河南等地,治理并培育優美的生態環境,為古代生態文明作出的巨大貢獻。
古詩《卿云歌》中寫道:“卿云爛兮,?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描述古人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享受和諧樂觀的佳境。古詩《擊壤歌》中寫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這詩描述了古代農民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中進行耕作,得到美的享受。《周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大傳》)即是強調要保護優美的生態環境,發揚生態文明,才算是“君子”。
《周易》中還說:“夫‘大人’者,也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周易•乾文言》)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可以享受生態文化之美,享受生態文明之樂,這種人就成為“大人”了。還提出:“《象》曰:山下山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周易•蒙卦第四》)高山下流出清泉,象征著優美的生態環境,“君子”應該加強保護環境,培育美德。
《禮記•禮運》中說:“故圣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強調以天地為本原,使萬物生長茂盛,體現大自然的文明昌盛。
《禮記•中庸》中說:“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歌頌大自然真誠不二,生長萬物,真是高大光明,使人們享受生態文化之美。還提出:“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萬物生長發育,人們和諧安康,這就顯示天地的偉大,體現生態文明的作用。《詩經》中描述中國古代生態文化的詩很多。例如“,周南•葛覃”中就寫著“: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于灌水,其鳴喈喈。”描述山綠水清、小鳥在灌木上鳴唱,共同享受生態文化之樂。
“周南•?湍?rdquo;中寫道:“南有?湍荊?鶿?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緩之……”南山樹木參天,優美的生態環境,使人們快樂安康。“魏風、伐檀”中寫道:“坎坎伐檀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砍伐檀樹放在河邊,河水清清排細浪,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應該得到美的享受。“秦風、車鄰”中寫道:“阪有漆,隰有栗。既見君子,并坐鼓瑟。……阪有桑,隰有揚。既見君子,并坐鼓簧。”山坡長漆樹、長桑樹,見到君子,坐在一起鼓琴瑟、吹笙簧,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大家一起搞音樂活動,都很快樂。“小雅、南山有臺”中寫道:“南山有桑,北山有楊。樂只君子,邦家之光。樂只君子,萬壽無疆!”意思是南山長桑樹,北山有白楊。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生活,就會很快樂,會“萬壽無疆”。
“小雅、斯干”中寫道:“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無相猶矣”。在小溪長流的南山,綠竹、青松很茂盛。在這優美的生態環境里,兄弟在一起,大家都很歡樂。“小雅、裳裳者華”中寫道:“裳裳者華,其葉??兮。我覯之子,我心寫兮。我心寫兮,是以有譽處兮。”在鮮花、綠葉繽紛的優美生存環境中,我心里真舒暢,真快樂啊!“小雅、車?”中寫道:“陟彼高岡,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葉??兮。鮮我覯爾,我心寫兮。”登上高山坡,欣賞優美的生態環境,還可砍伐枝葉繁多的柞木作柴燒,心里真快樂!“小雅、隰桑”中寫道:“隰桑有阿,其葉有難。既見君子,其樂如何!……”洼地桑樹美,樹葉也豐富多彩,在這優美的生態環境中,見到心上人,怎么會不快樂呢?“唐風、揚之水”中寫著:“揚之水,白石鑿鑿。
素衣朱?,從子于沃。既見君子,云何不樂。……”河水滾滾流,白石光溜溜。在這優美的生態環境中,見到“君子”,怎么不會快樂?曹操在《相和歌、平調曲》中寫道:“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以高山流水、月明鳥飛的優美生態景象,歌頌周公的英俊美德。他在“步出夏門行”的詩中還寫道:“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歌頌在山水優美、草木茂盛的生態環境中,進行文化活動,展示自己的雄偉抱負!孔子提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喜歡山水之樂,享受生態文化之樂,就成為“知者”、“仁者”,快樂長壽。他還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天命》)強調“中”、“和”,達到了中和,天地就能各安其位,萬物就生長發育,就能享受生態文化之美,享受生態文明之樂。
孟子提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心,所以事天也。”(《孟子•盡心章句上》)人掌握了自然規律,尊重大自然,就可以實現天人合一的良好美境。他還具體提出:“數罟不入?闖兀?惚畈豢墑な騁玻桓?鏌允比肷攪鄭?哪靜豢墑び靡?hellip;…是使養生喪死無憾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盡力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山林、?闖兀?哪競陀惚罹禿芏啵?蟠笥欣?諮??ニ饋K?固岢觶?ldquo;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孟子•盡心章句上》)觀水的方法,要看它無比壯闊的波濤。太陽和月亮光芒四射的時候,就能看到這種美景。強調享受生態文化之樂。老子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強調陰陽相互作用,創造大自然的和諧協調。他還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強調人要尊重大自然,才能得到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