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鄉村經濟論文
本文作者:孫遠姍 單位:陜西理工學院經濟與法學學院
1鄉村經濟發展現狀
鄉村經濟的發展不僅關系到農民的生活水平、切身利益,也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6138.6萬人,占總人口的50.3%。農村人口在全國人口中依然占據半數比重。因此,鄉村經濟的發展也顯得尤為重要。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調查顯示,2010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919元,同比增加766元,增長14.9%,剔除價格因素影響,實際增長10.9%,增速同比提高2.4%。我國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較快增長,據悉,2010年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人均2431元,增加370元,增長17.9%,增速同比提高6.7%,工資性收入對農村居民全年增收的貢獻率達48.3%。此外,家庭經營純收入增速大幅提高。2010年,農村居民家庭經營純收入2833元,增加306元,增長12.1%,增速同比提高8.4%。家庭經營純收入對農村居民全年增收的貢獻率達40.0%,比上年提高16.8%。其中,收益糧食、蔬菜、棉花等主要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農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10年農村居民收入增速較高的主要原因是各種來源收入均衡較快增長,特別是工資性收入和農業純收入的大幅增長,其中工資性收入增長17.9%,增速比去年提高6.7%,對農民全年增收的貢獻率達48.3%。工資性收入較快增長主要是由于農村勞動力務工工資水平上漲較多、外出務工人數和時間有所增加。
2鄉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鄉村經濟的發展雖然迅速,但在這過程中卻暴露出一系列問題。
2.1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
197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34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321元,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2.4∶1,1984年縮小為1.7∶1,1985年以后反彈,到2002年,城鎮居民人均純收入為2476元,差距為3.1∶1。而2010年,中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5919元,中國城鎮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3.2∶1,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城鄉二元結構分治是導致農村發展滯后與城鄉發展差距擴大之間矛盾的根本原因[1]。城鄉二元結構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為給重工業提供資本原始積累而實行的城鄉分治政策。城鄉分治政策使得城鄉之間的勞動力資源不能實行自然流動,限制了生產力要素的自然分配,使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受到制約。城鄉差距再度擴大的直接后果是使農村消費市場的萎縮[1]。城市的不斷繁榮和發展以及城市各種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導致城市對農村消費者的向心力不斷增強,相比之下,農村消費市場所能提供的商品無論從種類還是從質量上來說都和城市消費市場有一定距離。隨著城鄉差距的不斷擴大,這種差距也逐漸增長,直接導致農村消費市場的萎縮。
2.2分散式經營限制產業化進程
受地理、人口等因素影響,農村經濟的生產、經營模式相對分散,缺少信息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市場競爭力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差。由于這種分散式經營的存在,農村經濟的管理相對分散,難以實施統一的經濟政策和措施。此外,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成本相對較高,使用率卻相對較低。這種分散式經營不僅限制著農村產業化的進程,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村企業做大做強。從根本上影響著農村的就業與發展,也制約著農村工業化向更大的規模發展,向更大的深度和廣度推進,進而影響農村經濟社會的長遠持續發展和農民利益的有效實現。
2.3現行制度局限性凸顯
隨著經濟社會的經一步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局限性正在日益凸顯出來,其容納、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的空間也日益縮小[1]。農民對所承包的土地僅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不能利用土地的潛在價值投資入股、抵押貸款,從而獲得在市場中難以獲得的發展資本。對傳統的農業勞動者而言,只能依靠土地從事農業生產,而這種農業生產的獲得相對較低,一旦失去土地,這些傳統的農業勞動者也就失去了必要的生活保障。對進城務工的農民而言,土地已經成為他們轉化為產業工人和市民的負擔或保障。一方面,進城農民工不能自主處置土地,并將其收益作為其自主創業的原始積累,土地的潛在收益在不斷流失。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愿放棄對土地的經營使用權,這樣既不利于土地效益的最大發揮,也不利于農民工真正成為城市的一員。
2.4農民整體素質與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不適應
農民整體素質與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不適應制約了鄉村經濟的發展。首先,農民文化素質低,這主要是因為農民受教育年限和受教育水平低。全國農村勞動力資源中文盲占6.8%,小學文化程度占32.7%,初中文化程度占1.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4.7億人,占農民勞動力的89.0%。在西部地區農村,小學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勞動力占到50%以上[2]。其次,農民的科技素質低。由于農民的文化水平低,導致其科技水平低下。許多農民還在依靠傳統的種植經驗來進行生產,并未把現代科學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中,科學技術對現代農業的極大促進作用并未真正得到體現。由于農民對現代農業科技的領會能力和掌握能力還比較差,嚴重影響著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此外,農民接受的現代職業技能培訓也相對較少,對于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一些棘手問題,也只能依靠自身傳統經驗來解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農民思想觀念落后,發展意識不強,對市場經濟的認識不夠,市場觀念淡薄,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還抱著“盲目跟風”心理。此外,農民普遍對全球化背景下的農業生產和農村工業面臨的挑戰與風險認識不足,開放意識與應對開放的意識差。
2.5鄉村經濟發展模式不當
傳統的產業結構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依然較大。產業集中度低,技術水平不高,高新技術產品種類不多,對資源的依賴性較大,環境成本較高,在這種產業結構下,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超出其生態承載范圍時,必然會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此外,鄉村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資金及勞動力的投入,經濟發展模式比較粗放,很多地區經濟的發展都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這種只顧眼前利益的發展,在長期看來必將制約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2.6環境條件落后
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受地形、人口等因素的影響,在農村很難集中統一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或者其投入與利用不成正比。我國目前的農業機械水平也很低,交通能源、農田水利的發展并未跟上現代農業快速增長的步伐。鄉村經濟發展的軟環境也不配套,無法吸引外地資金、技術、專利、人才、信息等生產要素的投入,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鄉村經濟發展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