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交通經濟論文
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生存環境危機,旨在減少碳排放、減緩全球變暖的低碳經濟已經成為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從地域空間角度來看,城市是低碳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而交通領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戶,關于低碳城市和低碳交通的相關研究近年來也逐漸成為熱點。城市規劃作為城市建設的龍頭,能夠直接影響城市的發展模式。作為城市交通發展綱領文件的城市交通規劃需要主動調節應對策略,在規劃實踐中有效落實低碳理念,使城市交通的發展既滿足居民的交通需求,又能有效的降低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引導城市可持續發展。本文試圖從城市規劃工作者的角度出發,詳細探討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下,城市交通規劃編制在理念和內容等方面如何與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相耦合,并提出建議。
一、氣候變化、低碳經濟和城市交通
1、危機催生低碳經濟
21世紀開始,大氣變暖、人類生存環境惡化的問題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美國災難大片《后天》是一部描寫溫室效應帶來的氣候變化引發地球災難的影片:“全球一天之內出現急劇降溫的極端天氣,冰層和白雪覆蓋了整個地球表面,冰期時代驟然而至…”盡管《后天》只是一部虛構的災難電影,但是它借科學的幻想警示在地球上由于氣候變化人類的生存面臨著巨大的危機具有現實意義??茖W家們調查發現:世界各地近30條冰川,1980-1999年平均每年退縮0.3m。但自2000年起,后退的速度升至每年0.37m;2006年平均退縮了1.5m。2008年6月19日出版的Nature雜志報道了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澳大利亞天氣與氣候中心以及南極氣候和生態系統合作研究中心的研究小組的研究成果,在1961-2003年,海平面每年的上升速度1.5mm,也就是說,在這42年間海平面大約上升了6.35cm①。如果任由全球氣候異?,F象持續惡化將導致地球自然生態系統危機,并對人類社會造成巨大的災難。
氣候異常變化和地球生存環境危機促使人類開始反思我們曾經走過的工業文明的道路,尋求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存的發展方式。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分別在1990年、1995年和2001年、2007年發表了4份全球氣候評估報告,有“新的、更堅實的證據”表明人類活動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碳排放是影響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國際社會對于節能減排問題日益關注,全球活動和制度交流建設也在不斷推進。2003年英國政府發表題為“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能源白皮書》,首次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低碳經濟是經濟發展方式、能源消費方式、人類生活方式的一次新變革,實質上就是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發展方式,是人類除農業和工業文明外的又一重大進步,是人類生存觀念的根本轉變。目前低碳化發展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低碳經濟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
2、低碳經濟呼喚低碳交通
城市容納了人類各種生產及生活活動,進行著各種物質與能量交換,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到總量的75%,城市節能減排對全球氣候與環境的影響意義重大。從地域空間角度來看,城市是低碳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實踐也成為當今世界的熱門話題。城市中人類活動造成的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中,主要來自在于交通、建筑、工業三大領域,其中交通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根據建設部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交通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的20%,如不加以控制,將很快達到總能耗的30%,超過工業能耗”。當前在我國已經進入城市化、機動化聯動發展時期,城市交通作為碳排放大戶亟待向低碳發展模式轉變,并成為低碳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低碳模式的交通發展應該是在城市交通系統的各個環節全面關注節能減排問題,通過對運輸結構和運輸效率的優化,最大程度的減少碳排放總量,低碳交通表現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便捷性,高靈活性等幾方面的特點。
二、低碳導向的城市交通規劃理念
1、建立基于低碳模式的城市交通發展目標
低碳交通是在低碳經濟發展方向下體現在交通領域的一種新的發展理念,以及為實現這種理念而采取的方式方法和實施的結果,體現了交通領域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現城市交通低碳化轉型的關鍵在于,最大限度的推行低污染、低耗能的交通方式。從國內外的實踐和表1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公共交通相對于小汽車具有顯著的低碳、節能優勢,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是降低能源消耗、減少占地、方便居民出行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雖然我國公共交通事業取得了比較大的進步,但是我國大部分城市的客運交通方式結構依然存在嚴重的失衡,相比快速增長的小汽車方式和傳統的步行和自行車方式而言公共交通方式并不占據優勢。建設部的統計數字顯示:“目前,中國公交出行的分擔率不足10%,特大城市的分擔率也僅有20%左右”,而2004年濟南市的公交出行分擔率只有14.44%,還處于較低的水平。發展低碳交通首先要發展以公共交通為主導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全面落實公共交通優先的政策,科學編制《城市公共交通專項規劃》,全面推進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快速發展。慢行交通是綠色環保、人文關懷的交通方式,在填補公共交通服務空白,提高短程出行效率方面具有機動車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遺憾的是在我國機動化的進程中,城市交通規劃缺乏對慢行交通的關注,在中國大多數城市中機動車道越來越多而人行道越來越窄等一系列的現象都是以小汽車優先考慮的,道路系統“以車而非以人為本”的路權分配傾向亦非常明顯。這不僅造成人們的慢行環境日益惡劣,大量的人車沖突、社會矛盾因之而生,還會鼓勵更多小汽車方式的出行。因此,實現低碳交通,首先要樹立“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為主體的交通方式結構目標,適度發展小汽車交通;中小城市建立以慢行交通為主體的客運方式結構②。發揮公共交通的主體作用,以需求管理為手段減少個體機動化出行需求,引導私人機動化出行向公共交通、慢行方式轉化。從交通設施布局、換乘銜接、空間環境等對公交和慢行系統進行深入研究,提高整個交通系統的運行效率,從而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