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大學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何建平 單位:西華大學校長辦公室
一、高等教育發展很快,外部環境向好
2010年是國家“十一五”收官之年。從1999年高校擴招至今,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9%上升到24%,逐步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今后一個時期高等教育主要走內涵發展道路,把提高質量作為核心任務。2010年國家在教育方面有兩件大事:一是國家制定的“十二五”發展規劃,將教育放在了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對教育的投入會有明顯增加,高等教育在“十二五”期間將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二是在7月召開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議通過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這次會議是我國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新的里程碑。《綱要》明確提出,到2012年實現教育財政性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4%的目標,表明了黨和政府推動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堅定決心,也是教育外部環境向好的重要標志。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綱要》提出的戰略思想和科學理念、“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工作方針、“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戰略目標以及“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戰略主題等,既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增強了我們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
二、近兩年西華大學教育教學工作的回顧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觀念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認識到位,才有工作到位。通過學習和實踐,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神圣的社會責任;教育教學工作是高等學校的中心工作;教學質量是高等學校的生命線,是高等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深化教學改革是推動教學工作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動力;全面推進教學制度、教學管理和運行機制的創新,是培養創新型人才、提高辦學質量的重要保障。
(二)穩步推進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
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1)探索本科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學校先后成立后備軍官學院、西華學院和鳳凰學院。2010年教育廳批準學校《適應地方經濟建設的多樣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創新試驗區》項目立項建設。(2)發展對外交流與合作辦學模式。現有美國“1+2+1”項目,“3+1”、“3.5+0.5”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項目,與南京工業大學每年互派學習一年的交換生項目。(3)鼓勵學科交叉,鼓勵培養復合型高級應用人才。學校為學生提供雙學位、主輔修制、第二專業等選擇學習的內容。
2.實施了“一體兩翼”的教學改革。學校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實施了“一體兩翼”的教學改革。“一體”即以修訂實施新的人才培養方案為主體,“兩翼”,一個是加強課程建設,特別是有關宏大主題、重要文本、重要基礎方面的講座式課程和素質類課程的準備和開設;另一個是加強專業建設,特別是辦好西華學院、后備軍官學院、鳳凰學院和建設有特色的專業。值得一提的是,經過一年的努力,各專業全面修訂了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并已在2010級學生中開始實施。這次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減少了學生最低畢業學分,設定了各專業核心課程,增加了實踐環節學分和素質類課程、研討與探究類的課程。較好地實現了學校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原則,即反映專業本質特征,培養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加強實踐環節,發展學生就業創業創新能力;注重素質教育,提升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關注行業認證相關教育,幫助學生獲取行業準入資格。
3.加大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力度。近年來,學校投入較大的資金,建設實踐教學平臺,為學生參加工作走向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我校共有23個校院兩級實驗中心分布于16個學科型學院。實驗室房屋使用面積和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均有較大增加。工程訓練中心設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儀器設備臺件數有所增加,購置了先進的數控機床設備。金工實習、電工電子實驗、力學實驗、物理實驗、機械基礎實驗等校級基礎實驗中心均實現了學分制管理,可開出綜合性和探索性實驗。學校建立了機械、電氣、汽車等一批學生創新實踐基地。
4.質量工程取得新進展。近年來,我校大力實施質量工程建設,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目前,我校共有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省級特色專業14個(含國家級);省級精品課程29門,校級精品課程104門;2008年獲得第六屆省級教學成果獎14項,其中一等獎6項;獲得四川省教學名師稱號4人;省級教學團隊6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6個;獲得省級教改項目68項;省級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1個。開設雙語課程46門,數字化網絡課程67門。
(三)教學管理得到進一步規范
近兩年,學校修訂完善了近百余項教學規章制度,這些制度可操作性強,涵蓋教學基本建設,教學運行、教學質量與監控、教學改革與研究等,進一步規范了教學工作。學校建立了以教學評價、督導為主導,以調控為重點,以課堂教學、畢業設計(論文)為關鍵環節的教學質量監控的長效機制和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加強了教學動態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饋與調控;完善了教學質量的檢查、評價制度;進一步明確了教學質量監控單位及責任人的職責,為學校實施教學質量的全面管理,提高教學質量發揮了積極作用。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在進行教學管理過程中主動接受廣大師生監督。
(四)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穩步提高
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大力推進實踐教學與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電子設計競賽、機械創新設計大賽、英語競賽等多個比賽中獲獎50余項。學校近幾年招生調檔線在同類院校中名列前茅,社會聲譽得到極大提高。2009年,我校畢業本科生的就業率達到90.5%,畢業生去向合理,就業質量上升,普遍受到社會歡迎和好評,形成了招生、培養、就業的良性循環。
(五)師資隊伍建設取得新成效
近些年,學校共投資1142萬元用于師資隊伍建設。4名教師被評為“四川省教學名師”,6個教學團隊被評為“省級教學團隊”。現有11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有6名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有23名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在1200余名專任教師中,碩博士學位教師比例達到50%,副高以上職稱教師比例達到46%。為了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定期舉行青年教師講課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