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醫學
卒中后認知障礙臨床以記憶力、計算力、注意力及執行功能等方面的智能減退為主要表現。有研究表明,卒中后高達64%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1/3會發展為明顯的癡呆。卒中存活者發生癡呆的比例是未發生卒中者的2~3倍[1]。它不但影響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而且影響患者的全面康復[2]。近來大量研究發現,若卒中后認知障礙得不到及時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可發展為卒中后癡呆[3]。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卒中后認知障礙有助于防止或延緩其進展為癡呆,從而減少血管性癡呆的發生。目前尚未發現對認知障礙有明顯改善療效的藥物[4]。所以,中醫中藥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中醫學中沒有相應的病名,卒中后認知障礙在祖國醫學中可歸屬于“善忘”“呆癡”“神呆”“愚癡”“呆病”等范疇。明確其發病機制是中醫藥辨證施治的前提,目前對其發病機制的研究不多,下面結合我們的臨床經驗及對其證侯的研究,對其發病機制作一初步探析。
1、病位在腦,涉及肝、腎、心、脾諸臟
現代醫學早已明確本病病位在腦,認為腦卒中致認知障礙多定位于額、顳、頂葉、邊緣葉、丘腦等部位。祖國醫學認為,腦為奇恒之腑之一,位于顱內,由髓匯集而成。早在《素問•脈要精微論》中就說:“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出:“腦為元神之府。”“精明”、“元神”均指主宰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功能而言,所謂神機、記憶皆生于腦,腦病則竅閉神匿、神無所附,本病乃生[5]。清代汪昂在《本草備要》中提出:“人之記性,皆在腦中”; 清代陳夢雷云:“諸陽之神氣,上會于頭,諸髓之精,上聚于頭,故為精髓神明之府。”清代王清任更明確提出:“靈機記性,不在心而在腦。”并說:“年高無記性者腦髓漸空”。
以上論述說明歷代醫家逐漸認識到腦主神明,腦為神明之所,與神明有關的記憶等認知功能均歸屬于腦。祖國醫學講究整體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腦與其他臟器的功能協調密切相關,雖然本病病變部位主要在腦,但與肝、腎、心、脾等其它臟器的功能失調有密切關系。所以,本病病位在腦,亦涉及肝、腎、心、脾等諸臟器。
2、腎精虧損是導致本病的病理基礎
現代醫學已有證據表明,高齡是認知功能下降的獨立危險因素,卒中后認知障礙與年齡呈正相關。中醫認為人體的盛衰與腎的關系最為密切,而年齡與腎虛的程度呈正相關。在人的一生中,腎主宰了人“生、長、壯、老、已”整個生命過程。早在《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就有“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七八……腎臟衰,形體皆極。”的論述。明代李梃《醫學入門》中也說:“人至中年,腎氣自衰。”腎藏精,為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是五臟六腑賴以滋養、溫煦的源泉。
腦、腎兩者的功能密切相關,腦為髓之海,但非生髓之地,腦髓的生成有賴于腎精的生化;腎主骨生髓,上通于腦。如《靈樞•經脈》所說:“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
腎臟與人的認知功能密切相關。如《靈樞•本神》曰:“腎藏志,精舍志,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清代汪昂也提出:“人之精與志皆藏于腎,腎精不足,故喜忘其前言。”清代程鐘齡《醫學心悟》中說:“腎主智,腎虛則智不足,故喜忘其前言。”
從以上論述可見,腎精足則使人體魄強健、智慧聰穎,年老神精虧損則讓人體弱羸虛、神明受損。所以,腎精虧損是導致認知障礙的病理基礎,是本病發生的根本因素。
3、痰、瘀痹阻腦竅是本病發生、發展的共性機制
人隨年齡增長,腎精逐漸虧損,復因飲食不節、勞逸失宜、情志不調等誘發因素,致臟腑功能減退、失調,津液蒸騰氣化受阻而化為痰濁;精氣虧虛鼓動血脈無力,致血流不暢而形成瘀血;痰瘀互結,痹阻腦竅,腦神失其主思維、記憶、感覺諸功能,表現為智能障礙。
痰的形成尤其與肺、脾、腎三臟功能減退有關,肺、脾、腎三臟功能減退致使津液疏布受阻,水濕內生,濕聚成痰。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中說:“五臟之病雖俱能生痰,然無不由乎脾腎,蓋脾主濕,濕動則為痰,腎主水,水泛亦為痰。”《醫學入門》中曰:“痰源于腎,動于脾,客于肺。”痰濁形成之后,隨氣之升降,無處不到,充塞于清竅,神明失司,則可致呆鈍、健忘等癥[6]。清代陳士鐸《辨證錄》中就說::“痰積于胸中,盤居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其《石室秘錄》更提出:“痰氣最盛,呆氣最深。”唐榮川《血證論》中說:“有痰沉留于心包,沃塞心竅,以致精神恍惚,凡事多不記憶者。”
瘀血的形成,離不開氣血,而氣血與神志密切相關。《素問•八正神明論》:“血氣者,人之神。”《靈樞•平人絕谷》:“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氣血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素問•八正神明論》曰:“血氣者,人之神。”“《靈樞•營衛生會》曰:“血者,神氣也。”《靈樞•平人絕谷》曰:“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氣血充盈和通暢,才能神志清晰,思維敏捷;精氣虧虛鼓動血脈無力,血流不暢而成瘀血,瘀阻腦竅,可導致健忘等癥。張仲景《傷寒論》中就明確提出瘀血可導致健忘:“陽明證,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人善忘。”明代王肯堂在《證治準繩》中說:“瘀血在上,令人健忘。”清代唐榮川也提出:“血在上則濁蔽而不明矣,凡失血家得健忘者,每有瘀血。”
由于津血同源于水谷精微,故津血又可相互轉化,津液可以入脈而為血,血中之陰液也可滲出脈外而為津。若津血不為正化,則可成痰、成瘀,既可因痰成瘀,也可因瘀成痰,甚至痰瘀互結。唐榮川認為:“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血積日久,亦能化為痰水。”痰瘀互為夾雜,經絡不通,清陽不升,腦失所養而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