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語言文化
摘 要:本文從宗教的來源、形成的心理基礎、宗教的教義、對異教的態度、其社會地位、對人的影響、人對神的態度等不同的角度,比較了中西宗教的文化差異,以便更好的促進中西方文化交融與溝通。
關鍵詞:宗教 文化 神
一、宗教中神的來源:
代表西方人的基督教是以神的兒子--耶穌,來拯救人類而出現于世的。上帝是超脫、處于人類世俗之外的神,是永恒,絕對的,它創造了自然萬物;并通過某個人向人類宣布自己的告示。例如摩西,摩西之成為神,不是由于他的個人的思想、學問或者德行超出常人,而僅僅是由于他轉達了神的諭示;
而在中國宗教中,幾乎所有的神都是由非常平常的、現實的、世俗的人經過修煉而成就的。如儒教的孔子,道教的老子,包括從印度傳播到中國的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等,他們都是現實社會中的人。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神,純粹是因為他們或想探索人生的真理 ,或想解救無數處于痛苦之中的人民,努力修行,體驗,最終以他們深邃的思想、廣博的學識和偉大的人格力量征服了天下的民眾,贏得人們的信仰,乃至成為人們崇拜并追隨的偶像,而變成神的。
二、宗教的心理基礎:
西方宗教的心里基礎是他們的罪惡感。《圣經》中告訴我們,伊甸園里的始祖亞當和夏娃, 違背了上帝的意旨,偷吃禁果,犯了人類第一個罪--稱之為“原罪”。之后被逐出伊甸園,到世間去經受生活的磨難。所以我們要贖其罪,其次,要為自己違背上帝意愿所做的事情悔過,求得原諒,以期獲得上帝的拯救。
而中國宗教的心理基礎則是 “畏懼感”。人們認為個人的意志薄弱,面向社會和外來的威脅,人往往會產生一種恐懼感,因此需要一個外在的,超強的力量 來保佑自己,以避難獲福。所以儒家認為,作為一個有修養的人,必須時時保有一種畏懼心理,事事小心謹慎,深刻理解并體會自己力量的微弱,從而去尊重現實,尊重一切未知的、神秘的力量。
三、宗教的教義
西方的基督教以神為中心而建立的,上帝他創造自然萬物,為自然立法,上帝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并為人類贖罪;因此人都相信他們的前世是有罪的,是應該受到懲罰的;所以他們應該服從上帝,犯罪感與懺悔成為圣經的永恒主題。人類要靠上帝的恩典,基督的救贖,主張善行,以期獲得最終的拯救。
與基督教不同,中國道教關注的中心是人,主張“天人合一”。傳統文化強調用省察克制、修德養心來體悟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佛家注重因果,深信輪回。 儒道則具有很強的憂患意識和仁道精神。人通過自省與教化去希望人們與自然、社會達到和諧,并涵養一種博大的人格修養。
四、對異教的態度:
在基督教中具有強烈的排他性,他們認為,一個人只能信奉一個神,一個宗教。除基督教之外的一切宗教都是非法的,信奉這些非法宗教的人被稱之為異教徒,是要受到懲罰的。耶和華就曾通過摩西向以色列人說:“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在中國,各宗教之間大多時候,是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交流。三教并存是一個最常見的局面。盡管各宗教之間也有教義上的論爭,比如佛教與儒教之間在學理上的論爭,但誰也不去消滅誰。而且,從唐代起,儒、道、禪三教逐漸走向融合。中國各教教徒對其他宗教的領袖大都抱有相當的尊敬。在他們看來,這些宗教思想都代表了人類中的最高智慧和最高人格,一樣都能夠得到人們的禮拜和尊敬。
五、宗教的社會地位:
在西方文化中,宗教往往是超越于政治、文化等。教權高于一切。例如中世紀羅馬教皇的權利就高于國王。并置于其它一切政治、法律等文化權力之上,乃至于對國王的任命,宗教成為衡量一切價值的最高準繩。在當時, 如果你是一個異教徒或一個無神論者,那你不僅毫無價值,甚至還可能是被打擊和消滅的對象。
而在中國,由于各宗教的領袖都是世俗的杰出人物修煉而成, 其宗教也是偉人對人生的憬悟和理解及對人生思考的結晶。所以它就只是一種社會的文化現象,具有強烈的世俗性。所以宗教永遠也不能夠與皇權相抗衡。 并且,在中國許多大寺廟的興廢也往往是直接受皇帝的喜好影響。
六、宗教對人生的影響
在西方人的心中,宗教自始至終都是生活中,一個離不開的精神支撐,扮演著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并滲透在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上帝是一個外在的、超自然的存在, 人們帶著虔敬的心情向上帝求教,并按照上帝的旨意,拯救人類社會;
而在中國人看來,自然、天道與人道始終是合為一體的,所以人不但能夠成為其中一部分,而且可以直接參與天地的造化,人們的觀念中更強調人和自然的和諧,價值、信仰與理智就像自然與人—樣從來就沒有分離過,而維持各方面平衡、和諧的傳統倫理觀念在中國人的思想意識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所以人文主義的色彩也比其他國家更濃厚。
七、宗教中人對神的態度
西方人只信耶和華或上帝,非常重視死后靈魂的超升,進入天堂,就正是這種皈依精神的體現。基督教徒對上帝的態度是認真的,無疑惑的,虔誠的,無條件的,故導致了人神之間的單向皈依和膜拜,人失去了討價還價的權利和自由。
與之不同,中國人多是“多神論”者,信仰玉皇大帝、觀世音菩薩、如來佛祖等等。中國的祈福與恭敬所表示的人神關系則是雙向的,有條件的。當神靈能夠給自己帶來好處時,中國人是相信它的;否則,就去改信別的神靈。主動權在人,而不在神。你也可以什么都不相信,做個無神論者。在中國人看來, 人恭敬并祈福于上天,以作回報,上天就要保佑和賜福人們,這是一種雙向的、交換關系, 一切都是可以通融、變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