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保險保障
養老保障是各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各國養老保障制度在不斷調整和改革之中??v觀世界各國養老保障制度的發展歷程與改革實踐,盡管由于不同的國情、不同的發展歷史和發展階段、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各國養老保障制度各有特色;總體來看,各國養老保障制度的發展也體現出一些共同的發展規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家庭養老走向社會養老是各國養老保障制度發展的共性
長期以來,各國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主要由家庭成員予以支持,家庭在養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作用至今不可忽視;尤其是在一些東方國家,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家庭觀念根深蒂固,家庭成為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歸宿。如今,家庭這種非正式的、非制度化的養老形式已經開始動搖,并逐步開始走向社會化、制度化的養老形式。農業社會時期,隨著勞動者人身自由的獲得和生產資料的獲得,開始通過自己的勞動維護個人和家庭的生活。
隨著勞動者年齡的變老,各項技能也隨之更加成熟,經驗更加豐富,擁有的可支配資源越來越多。正因為如此,老年人在家庭和社會中擁有較高的地位,社會和個人對老年人非常尊敬,老年人處于家庭的核心地位,贍養老年人成為后代應盡的義務,否則會喪失家庭財產,也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隨著各國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原有的生產方式已經不能滿人們的各類需求,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傳統的農業、手工業作業形式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率先開始探索發展現代工業,現代工業的發展對作為生產資源的土地和傳統生產方式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人們開始走出家庭、走向工場,獲取個人生存和家庭生活的來源。隨著機器大工業的出現和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老年人所擁有的傳統技能已經難以適應工業發展的需要,老年人所擁有的財產、資源、權力和社會地位也逐步下降。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年輕人在家陪伴、照顧老人受到了時間和距離的限制,家庭作為養老的主要形式在工業社會已經越來越困難。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各國開始探索在家庭之外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F代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真正建立出現在19世紀末期,以1889年德國《老年與殘疾保險法》的頒布為標志的,對德國所有工人和普通官員實行老年和殘疾社會保險制度。此后,歐美一些國家也相繼建立了不同類型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①
二戰以后,各國養老保障制度不斷完善,養老待遇水平不斷提高,國家、社會、單位、個人之間在養老保障制度方面的合作機制不斷健全。二戰以后西方福利國家的浪潮進一步推動了養老保障制度的發展。隨著全球化、工業化、市場化、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對各國養老保障制度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將促進各國養老保障制度的進一步改革和完善。但無論如何改革,從家庭養老走向社會養老已經是各國養老保障制度發展過程中不可逆轉的趨勢。②
二、不同養老保障模式下的政府作用方式有所不同
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政治制度的不同、文化的差異、發展階段的不同等方面的原因,各國養老保障的模式有所不同。這里主要參照安德森對福利模式的“三分法”,③將各國的養老模式分為三種類型,不同制度模式下政府發揮的作用方式有所不同。
盎格魯———撒克遜模式國家在自由主義原則的指導下,采取市場提供為主、國家提供為輔助的方式為國民提供養老保障。國家的職責主要是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為各類養老保障的發展提供依據和規范,加強資格審查和監督管理。政府通過財政為那些沒有能力提供自我保障的弱勢群體提供急需的基本養老保障,鼓勵有能力的人通過市場的方式獲取保障。但是政府對市場也并不是完全放任不管,而是通過給予稅收或政策支持,加強監管,促進私人養老金市場的發展和完善。政府往往是通過間接方式提供保障,直接提供較少;通過法制、管理、政策支持較多,而直接的資金支持較少。歐洲大陸模式國家實行以社會保險為主的養老保障制度,由于合作主義的傳統,強調國家、社會、企業、個人之間的合作與平等參與,需要照顧到不同群體之間的養老需求差異,而不僅僅是弱勢群體的基本養老需求。實行這一模式的國家強調政府主導的原則,不僅需要為沒有能力的參保對象繳納大部分費用,而且要履行雇主的責任,為公職人員的養老買單。此外,社會保險制度在面臨支付危機時,也由政府財政做最后的保障。實行這一模式的國家中,政府與市場在養老保障中的作用發揮比較平衡。在財政支出方面,與盎格魯———撒克遜模式相比,負責相對較重;但與斯堪的納維亞模式相比,政府財政負擔相對較小。
歐洲大陸模式既發揮政府的適度財政支持責任,也注意利用市場的作用。除適度的財政支持以外,這些國家的政府同樣也負擔著政策制定、監督管理等方面的責任。斯堪的納維亞模式國家政府幾乎負責為國民提供全面的相對高水平的社會福利,在國家、社會、雇主、個人之間的責任分擔方面,政府負主要責任,不僅負責提供養老保障的大部分資金來源,而且要負責養老保障制度的具體運營和監管,市場負責提供的比例相對較小。斯堪的納維亞模式國家的政府在社會福利中的負擔相對較重,需要相對較高的稅收來源作保障,而較高的稅收又會對企業的競爭力造成影響,并影響個人的積極性,乃至對整個經濟發展造成影響。這也成為近些年來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紛紛進行福利制度改革的重要原因。但由于長期經來形成的福利體制的深層次影響和根深蒂固定的民主社會主義思想,改革存在較大的阻力,在近期內還很難完全改變這些國家的福利國家性質。
三、各國養老保障制度的發展追求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縱觀世界各國養老保障制度的發展歷程,經濟發展對養老保障制度產生重要影響。二戰以后,隨著戰爭的結束,各國紛紛開展國家建設,發展國家經濟,使得各國經濟快速發展。與此同時,以養老保障制度為核心的整個社會福利制度迅速發展,一些歐洲國家相繼宣布建立福利國家。而且,戰后較長一段時期內,各國養老保障的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制度不斷健全,管理逐步完善。可以說二戰結束以后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是西方各國養老保障制度發展的黃金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