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音樂
一、影片概述
由瀧田洋二郎2008年導演的《入殮師》是以一個入殮師新手的角度,觀察各種各樣的死亡,凝視那些充滿愛意的人們。該片電影講述了大提琴手小林大悟陰差陽錯的入殮師職業生涯中發生的一系列離奇的故事。由最初的妻子不理解、家里不支持到最后大家都尊敬且理解和支持的故事。電影通過三條線索來闡述生命的價值和死亡的意義:大提琴手小林大悟為生計而迫的入殮師,到熱愛和尊重生活的入殮師;小林大悟的妻子和朋友對入殮師的鄙視到對入殮師的理解和支持;小林對父親的仇視到對父親的原諒。
這三條線索交織進行,互相纏繞,喚起人們對生命的珍重,用一顆感恩的心來回饋社會,用大愛來包容社會。
二、電影《入殮師》的琴樂
(一)大提琴
電影《入殮師》的主人公小林大悟是職業演奏家,大提琴是他的生活。為反映男主角的職業背景,《入殮師》的大部分配樂都是采用大提琴的音樂,利用大提琴的音樂來展開故事情節。通過大提琴溫暖細膩和穩健委婉的特殊音色,與電影的優美動人旋律,共同營造出一種意境,讓觀眾體會出人性的美麗,明白死亡的哲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大提琴的細膩角色與電影主題相得益彰,大提琴在電影中的應用,不僅代表男主角的身份,更代表了影片的主題,代表著一種人生態度。
(二)鋼琴
電影《入殮師》的音樂如果只是用大提琴來表現,那也會顯得比較單調,影片中自始至終加入了鋼琴作為大提琴的點綴和襯托。鋼琴音樂的晶瑩剔透、鋼琴音樂的優美旋律都為大提琴音樂的細膩增添了色彩。男主角在為死者進行入殮時,斷斷續續的鋼琴音樂時隱時現,反映出小林大悟的內心矛盾,人生困惑。通過小林的音樂心情來折射人們對活著的勇氣,對死亡的安慰。
(三)弦樂
電影《入殮師》中鋼琴和大提琴只是電影音樂的優勢之一,影片中還多處用到弦樂作為電影的元素來豐富電影。
男主角小林第一次從事入殮后,心理的矛盾、職業的差距、內心的彷徨都體現在音樂里,小林洗澡時,小提琴發出的顫音,把小林的內心世界全都表達出來了。為了營造人們對人生價值的理解,對人的生命的珍重,影片中多處使用弦樂四重奏。影片最后,小林終于接受了入殮師這門職業,身邊的親人也接受了這門職業,人們對死者都給予了寄托,為表達死亡只是下個人生的開始的哲學觀,影片中使用了大樂隊弦樂合奏。
三、電影《入殮師》的主題音樂
電影《入殮師》的主題音樂由Memory、OnRecord和Ending組成,這三段音樂都是采用大提琴演奏的,旋律非常溫暖、恬靜,同時也非常有哲理。大提琴音樂比較渾厚、比較豐滿,用這種比較飽滿的音色打破死亡給人們帶來的沉重、體現生命的寧靜。這些主題音樂出現在初見小林時,小林與妻子相見的雪夜里,小林與同事聚會的原野上和小林與父親永別的親情里。主題音樂在這些場景下的應用,把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和心理矛盾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初見時
電影中初次出現男主人公是在小林參加入殮儀式之后。
小林內心非常復雜,他覺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沒有多少意義,他抱怨自己沒能送母親最后一程,他抱怨自己的演奏生涯不大順暢,他抱怨自己的前途迷茫。于是小林坐在了大提琴前,小林小時候練習大提琴的鏡頭同步出現,大提琴所演奏出的那種非常干澀、非常刺耳的聲音彌漫著整個電影場景,人們這時總是覺得一種失落、一種物是人非的悲涼。接著鏡頭轉向另一種境界,小林想起自己快樂的童年,他與家人在河邊、在澡堂、在小島所度過的美好時光,進一步襯托出小林的物是人非的悲涼。第二段音樂再次響起,這次不再是單純的大提琴演奏曲,在原有的大提琴音響中加入鋼琴伴奏,這種鋼琴與大提琴交織的音響系統,純凈的鋼琴聲加上悲涼的大提琴聲,反襯出小林的復雜心情———一種極度的無奈和無助。
(二)雪夜中
小林與妻子的相見、對父親親情的渴望和怨恨都體現在雪夜的場景下。在寂靜的夜晚,外面白茫茫的世界,小林的妻子坐在房間里,唱片機里放著小林父親最喜歡聽的音樂,小林慢慢地進入了父親的回憶。對父親小林有想愛但又愛不起的感覺,從小就被父親拋棄、從小就缺失父愛的小林既渴望父親的親情,又充滿對父親的怨恨。主題音樂OnRecord響起,大提琴直接交織鋼琴,表達出小林的內心怨恨但又很想去愛的復雜心情。當然音樂的旋律與初見時的那種無情要少些,這也給電影的結局埋下了伏筆,小林最后原諒了父親,體現了人性的美好,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暫,人性的閃光之處在于不生活在痛苦和怨恨里,當人們的生命結束那一時刻起,人性只能靠下一段生命的開始。
(三)原野上
小林與同事聚會,小林即興演奏了一首圣桑的《圣母頌》,音樂配上柔和的電子音樂,表達出對圣母的神圣,也表達出人性內心世界的圣潔和純情。小林與同事之間的友情是純潔的,是不摻雜其他社會因素的。接著電影畫面一轉,出現了大容量的小林入殮儀式的剪輯,這些剪輯里到處充滿著小林忙碌的身影。通過一小段配樂過渡到電影的主題音樂,配樂從一部古典音樂作品自然過渡到電影的主題音樂,通過《圣母頌》的音樂元素自然過渡到電影的主題音樂,這種過渡不是生硬的,是自然而然的,就像小林的內心世界的逐漸改變,是一種屬性上的改變。這段音樂由鋼琴開始,通過主題旋律的再次響起,加入弦樂和豎琴,把生命的那種活潑表現出來,畫面里小林在原野上盡情地演奏大提琴,雖然妻子不理解、朋友不理解,但他自己沉浸在大提琴的世界里。尤其是畫面中遷徙的白天鵝的歸來和春天的那一抹新綠,是小林認識到這份工作的神圣的象征。最后,加入木管,把小林所憧憬的那種溫暖、充滿愛意的生活表現出來。通過這段畫面,主題音樂烘托出男主人公小林的內心世界,也增添了觀眾想了解小林的內心世界和小林所從事的職業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