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樹立正確的義利觀
“義”是孔子君子觀的內在要求:君子重義輕利。孔子提倡人們樹立“見得思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規定了以道德價值為中心,以道德為衡量其它一切價值的基本宗旨,推崇貴義賤利,不能見利思義。先義后利,以義制利,是傳統義利觀的基本內容和合理內核,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美德。以義為人的根本特點和價值取向,是中華道德精神的精髓,它不僅形成了“生以載義”“、義以立生”的人生觀,而且已升華為中華民族“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崇高道德境界。這種道德精神,是鼓舞志士仁人為民族大業義無反顧獻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華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輝寫照。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社會主義的‘義’是指崇高的精神理想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行為,是指人們處理個人和他人利益、個人和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時應遵循的正確的道德行為和道德實踐。社會主義的‘利’是一個多層次多因素的有機系統,它不僅體現著主體同物質對象的一定關系,而且體現著主體分配和享受這些物質對象時所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它包括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和國家整體利益以及在此前提下合法正當的個人利益”。當代大學生應端正自己的義利觀,在孔子君子觀的引導下,做一個不以利益為中心的新型君子,在“義”“、利”面前,既要鼓勵大家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去獲得正當的個人利益,也要鼓勵和褒獎見利思義、見得思義的言行,反對見利忘義、唯利是圖。應當堅持義利兼顧和道義優先的原則,堅持義利并重,使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相互統一,堅持先義后利,形成把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個人合法利益的社會主義義利觀。要學會控制義與利,不要單純以金錢為中心,沉湎于物質享受,在追求正當利益的同時,兼顧義。該取之利,一定要取;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該行之義,一定要行;君子尚義,量力而行;尊重正當利益,踐行可行之義;義利兼顧,才會利人利己,做一個有正確義利觀的君子。
二、以“禮”規范,表里如一
“禮”是孔子君子觀的外在形式。當代大學生在時代賦予的特色下,要充實“禮”的外延,要以禮立身,將孔子古時之“禮”和當代之“禮”做出區分,賦予新意。在當代,作為道德修養和文明象征的禮貌、禮節、禮讓,是中華民族傳統好禮美德的體現“。禮”根源于人的恭敬辭讓之心,出于對長上的恭敬和對兄弟朋友的辭讓之情。所以,禮包含著謙和。謙是謙虛、謙讓,所謂“滿招損,謙受益”,謙也是傳統美德之一,表現在在榮譽、利益面前的謙讓、不爭,以及人際關系中的互相尊重。而和則表現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氣,人際關系中的和睦,價值取向上的和諧。禮、謙、和,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美好情操,謙和好禮亦成為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在當代,大學生仍要堅持:學習“禮”,繼承“禮”,發揚“禮”“。禮”既然是社會已存在的一系列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既然是君子立身的本錢;既然是隨著時代的需要而變遷的。那么,當代大學生則更應該認識到:當今社會同樣是無禮不以成自身,無禮不以成君子,無禮不以行天下。對千年“禮”之糟粕拋棄,對千年“禮”之精華發揚。郭沫若說“:禮,大言之,是一朝一代的典章制度;小言之,是一族一姓的良風美俗。”在市場經濟空前繁榮的今天,我們對于其中那些維護王權、封建專制、等級制度的禮儀糟粕,要棄之如敝履。對于其中的禮儀精華要兼收并蓄,從當代的含義中詮釋“禮”并以此來規范我們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禮儀素質,懂禮、知禮、用禮,做到表里如一,使我們“禮儀之邦”的稱號更為貼切,更為豐滿,成為當代社會的謙謙君子。
三、重視道德教育,博學好問
孔子重視德育教育,他堅持德育首位,修身為本。培養了一大批仁人君子。在當代社會,人的素質主要有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勞動技能素質、身心素質、審美素質等。而在人的各種素質中,思想道德素質是大學生成才不可或缺的素質。思想道德素質,首推德育教育。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和塑造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四有新人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道德教育,道德對個人而言是自我修養和自我實現,對國家而言就是和諧與秩序。當代大學生應懷抱理想抱負,重視道德教育,博學好問,內外兼修,以適應社會對自己的需要。在社會主義國家,公民良好的道德素養,是國家競爭力的根本。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國民,才能創造出最優秀的文化,才能夠發展最先進的生產力,以此來繁榮經濟,個人也才能得到最好的、最全面的發展。
四、注重誠信建設
誠信是一個古老的命題,也是構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孔子就把誠信提高到了人際倫理的原則高度“,信”是孔子君子觀的君子處世基礎,人無信而不立。誠,是真實無妄,是道德的根本。誠信是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信條。守信用、講信義,是共同認可的價值標準。當代大學生無論是人際交往還是就業,或是國家大事,都要注重誠信,講究誠信,強凋誠信是一種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都負責的行為。對當代大學生來說,誠信是安身立命之本,具有新的時代內涵:首先,誠信是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從根本上說,是一種人品修養,是做人的根本準則,其核心是人格提升和情操高尚;其次,誠信是一種行為規范,是維持正常社會秩序和良好人際關系的先決條件,它不僅可以調節同學、朋友之間的關系,而且可以調節人們的職業關系和人際關系,保證人類各種關系的平衡與協調;第三,誠信是一種制度,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指出:競爭和信用是資本集中的兩個最有力的杠桿。誠信作為一種制度,是近代市場經濟的產物,市場經濟要求建立誠信制度,并使之成為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同時誠信也是一種道德制度,是人類進行交往的基礎。由于多方因素的影響,不誠信的現象在當代大學生中時有發生,如:平時無故曠課、考試作弊,畢業論文抄襲、惡意欠費,就業挑揀,失信于單位等等,這些不誠信的表現,就是一種人格的淪陷,自我價值的降低,就是對己對人對社會的不負責任,大學生誠信的缺失就等于丟失了自我立足的財富與資本。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當代大學生應在總結和汲取孔子君子觀中的傳統精華時,結合新的社會實踐與時俱進,主動參與到重塑誠信的經濟社會和人際關系中來,恪守誠信,造就自我立足社會的財富與資本,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五、堅持全面發展
社會日益發展,知識更新迅猛。全面的人才,才是社會需要的新型人才,才能更好的適應不斷刷新的變化。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了德智體美勞“五育”。孔子君子觀中的“六藝”教育,即“禮,樂,射,御,書,數”就包含了德智體美勞五育的內容。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人自身發展的高級形態,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一個逐步前進、不斷完善的歷史過程。江澤民在慶祝黨的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實現人們實現和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2001年4月,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9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江澤民對大學生又提出了五點希望:希望你們成為理想遠大、熱愛祖國的人;希望你們成為追求真理、勇于創新的人;希望你們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希望你們成為視野開闊、胸懷寬廣的人;希望你們成為知行統一、腳踏實地的人。其精神實質都蘊含著孔子君子觀中的全面發展的思想。當代大學生應該結合孔子君子觀中的優秀傳統文化,使自己真正成為“四有新人”,改造創新落后文化,抵制丟棄腐朽文化。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都要得到全面、均衡的發展,塑造全新的自己形象,提高自我的綜合素質,去適應社會的要求,早日實現華夏的中國夢!
作者:雷彬 單位:西安翻譯學院基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