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建設論文
1引言
濕地、森林與海洋并稱為地球3大生態系統,不僅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環境功能和經濟效益,開展濕地公園建設既保護生態環境又為人類以及動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境。在我國,以政府主導、全民參與濕地保護的工作局面正在逐漸形成,濕地保護管理體系、資源監測體系、科學研究體系、宣教培訓體系等正在逐步建立。到2011年3月,國家林業局已批準145個國家濕地公園開展試點工作,其中河南省有鄭州黃河國家濕地公園、淮陽龍湖國家濕地公園、偃師伊洛河國家濕地公園和平頂山白龜湖國家濕地公園4個建設試點單位。從研究內容看,研究重點大都集中在濕地保育、濕地恢復、科普宣教、生態旅游等方面。
2項目區概況
鶴壁淇河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河南省北部淇河的中下游河段,緊鄰淇濱區,西至賀家與胡家咀之間的小橋,北至許溝西側跨越快速通道的立交橋,東至龐村鎮西南側村道與快速通道交叉口,南至禮河寨村東道路與淇河交叉口,規劃區面積332.51hm2。規劃區是由河流、草本沼澤、河漫灘等天然濕地以及池塘、溝渠等人工是濕地共同構成的復合濕地生態系統,是典型的河流濕地類型。濕地公園內動物植物資源豐富,原生態特征突出,這些有利的資源為濕地公園建設提供了條件。努力將規劃區建設成為濕地生態系統健康完整、自然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景觀資源豐富、科普宣教與休閑娛樂設施完善,具有中原特色和代表性的、國內著名的國家濕地公園。使淇河國家濕地公園成為國內濕地生態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典范,中原經濟區主要的生態旅游目的地,鶴壁市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3鶴壁淇河國家濕地公園的SWOT分析
3.1優勢(S)
3.1.1濕地特征典型,生態功能完備
(1)淇河濕地公園處于山區向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兼有山地河流和平原河流的特征,在淇河濕地中游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2)濕地公園沿岸河漫灘寬窄不一,從河中心到兩岸,呈現出由水生生態系統逐漸過渡到陸生生態系統的演替過程,濕地水文過程顯著,生境類型多樣,生物多樣性豐富,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
(3)濕地公園是候鳥重要的遷徙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
(4)濕地公園規劃區所在的淇河水資源相對豐富,水質良好,是鶴壁市重要的城鎮居民生活飲用水源地和工農業生產水源地。
3.1.2濕地景觀優美,文化底蘊豐厚
(1)濕地公園位于淇河中游,水質良好,水源充足,動植物資源豐富,是進行濕地動植物科普和濕地生態展示的理想場所。
(2)濕地公園的主要旅游資源有地貌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氣與氣候景觀、建筑與設備景觀、旅游商品、人文活動景觀等7類。旅游資源豐富,景觀多樣,具有較高的旅游價值。
(3)有詩河、史河、生態河之稱的淇河,是一條古老的美麗的河流,兩岸富饒沃土是中華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淇河文化源遠流長,民間文化豐富多彩。
3.1.3經濟基礎雄厚
鶴壁市是河南省重要的煤化工、汽車零部件、食品等產業基地,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城市。近幾年,鶴壁市經濟發展迅速,在河南省名列前茅。據《2009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鶴壁市在全省17個城市中綜合增長競爭力排名第1,綜合競爭力排名第6,其他多項進入前10名,雄厚的經濟實力為濕地公園建設提供了保障。
3.1.4區位優越
鶴壁市處于豫北城市群和晉冀魯豫4省13市中原經濟區的中心。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和107國道縱貫南北,鶴壁至濮陽高速公路、山西至濮陽等干線公路橫穿東西,西氣東輸、南水北調工程穿境而過。全市以淇濱新區為中心形成半小時交通圈。區位優勢、市場優勢將會更加明顯。鶴壁市是全國循環經濟試點市、全國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市、全國建筑節能示范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統籌城鄉就業試點市、全國城鄉救助體系建設示范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和河南省城鄉一體化試點市。因此,在鶴壁市建設濕地公園易于形成規模效應。
3.2劣勢(W)
3.2.1洪澇災害
濕地公園80%以上的區域在河流行洪時將被淹沒,因此對項目選擇、布局、建設等方面限制較多。3.2.2灘涂開墾濕地公園大部分灘涂已經被開墾,自然植被被農作物和人工林替代,濕地生態系統退化嚴重,自然景觀比較單調。3.2.3面源污染兩岸農田、村莊較多,農藥、化肥、生活垃圾、家禽家畜糞便等形成面源污染,對濕地公園的水質有一定影響。
3.2.4人為干擾
濕地公園是以河流為中心的狹長地帶,內部生態系統脆弱,外圍缺少天然屏障,緩沖空間較小。同時由于周邊村莊多,人口密度大,人為活動頻繁,對濕地公園動植物棲息地有較大干擾。
3.3機遇(O)
3.3.1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濕地保護
許多國家和地區通過建立濕地公園擴大恢復濕地面積,同時建立濕地公園已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濕地保護措施。
3.3.2國家高度重視濕地保護和濕地公園建設
2004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出的《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通知》,明確指出濕地公園是濕地保護管理的一種重要形式。2005年2月,經國家林業局批準,杭州西溪濕地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2009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要求啟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國家林業局要求把濕地公園建設作為擴大濕地面積和加強濕地保護的重要手段。2011年3月,國家林業局先后批準了29個省(市、區)的共145個國家濕地公園,其中河南有鄭州黃河、淮陽龍湖、偃師伊洛河和平頂山白龜湖4個國家濕地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