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保護論文
大伙房水庫位于渾河中上游,坐落在遼寧省撫順市區東部撫順縣境內。是以防洪、灌溉、供水為主,兼發電、養魚等綜合利用、多年調節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水庫總庫容21.87億m3,控制流域面積5437km2,東西長約35km,水面最寬處達4km,最窄處約0.3km,是一個帶狀河谷型水庫。水庫最大水深為37m,最大蓄水面積為114km2,集雨面積5437km2。20世紀80年代以來,水庫作為飲用水源地的功能日益突出,1995年被列為全國城市供水九大重點水源地之一,水庫的整個庫區定為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大伙房水庫作為遼寧省關鍵飲用水源地,不僅水環境安全問題將直接影響沈陽、撫順及下游流域的飲用水安全和工農業生產用水。而且庫區安全也威脅下游諸多城市安全。尤其是2008年渾江調水工程建成以后,水庫將成為沈陽、撫順、鞍山、遼陽、營口、盤錦、大連7城市的飲用水水源地,屆時將擔負為2000萬人口提供生活飲用水的重要作用,將直接關系全省人民的生存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開展大伙房水庫上游水土保持項目建設,加快大伙房水庫周邊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降低水土流失危害,改善大伙房水庫周邊生態環境,對保障大伙房水源地和庫區安全,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和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1保護區水土流失狀況
大伙房水庫上游流域地處長白山山脈的南西延緩部位,屬多山丘陵地帶。全境海撥150m以上,地勢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由東南向西北傾斜。以山地為基礎,以渾河河谷為骨架,以眾多的山間溝谷為網絡,形成山地、河床、溝谷交織的自然地貌,流域主要分布在渾河流域,是旱澇災害較頻繁地區,年平均降雨量為790mm,年最大降雨量為1060mm,年最小降雨量不足500mm,每年雨量集中7、8兩月,降雨量在400mm左右,占全年的60%左右,最大日暴雨均值為158.8mm,占年降雨量的20.1%。極不均勻大強度降雨,引起河水暴漲暴落,對于植被稀少,土層較薄的缺少保護的區域極易發生濺蝕、沖刷、剝離而形成侵蝕溝,陡坡處在重力的作用下引發山洪和滑坡等地質災。而春秋季節,由于山地多、雨水流失快,易發生旱情。近些年來,由于異常天氣加劇,致使流域洪澇和干旱災害增多,而且呈現強度上升和范圍擴大之勢。2001年全年降雨量不到500mm,造成區域內農作物大面積減產,農田近30%絕收。1995年的“7.29”和2005年的“8.13”特大洪災給全境帶來特大的洪澇災害,直接和間接損失累計達100億元,而且直接造成大伙房水庫安全威脅。目前水庫周邊就有超坡耕地1445.8hm2,有水淹地近1萬畝,水土流失面積達到了7500hm2,占整個保護區總面積的27%,超坡耕地和庫區水淹地耕種引起的水土流失,不僅導致水淹地受水沖刷后的藥殘、化肥、洗滌劑以及大量泥沙直接進入庫區,而且引起庫區底泥淤積,淤積量已達6970萬m3,使水庫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人為因素也是近幾年來加大水土流失的一個重要因素,庫區上游鐵礦石資源豐富,礦山開采是當地政府的主導產業,鐵礦石收入占財政收入的80%以上,在利益的驅使下,礦山星羅棋布,很多屬于盲目無序開采;發展經濟給水土保持帶來巨大壓力,隨著糧食價格的不斷上漲,農民超坡度開荒種糧;山區經濟作物深翻耕作傳統習慣難以改變;亂砍濫伐和不科學的營林活動導致森林面積減少、林份結構破壞,森林載滯降水、滋養水源、蓄水功能減弱;同時隨著建筑業用沙的需求增加,使河道無序采挖、超負荷開采;另外工程建設、不合理建橋筑壩、不達標排放等致使河道淤積、河流改道等。這些必然使保護區植被破壞遭到,造成水土流失。
2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保護區上游水土流失治理的主體還不明確,上級水利主管部門和當地政府各自為政,沒有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主體作用。二是思想認識不夠統一。基于各自的視角,對維護保護區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認識不盡相同,一些干部群眾環保意識不強,目光短淺,只強調自身經濟發展一面,沒看到潛在威脅的一面,對過度利用資源和影響生態的行為缺少足夠的警覺,在保護區生態環境開發利用和綜合治理中,國家和地方之間,上下游之間、政府和企業之間、個人和社會之間責權利不相統一的現象比較突出。三是保護區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任務艱巨。由于長期的自然侵蝕,人為開發利用,生態建設歷史欠賬較多,上游流域的新賓縣、清源縣,及庫區周邊的撫順縣,仍有近300km2水土流失面積、6500hm2坡耕地和160條侵蝕溝亟待治理,在沒有重大自然災害、不增加流失面積情況下,按照目前每年20km2的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推算,至少需要10年時間。四是資金短缺、投入不足。從目前看盡管國家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但隨著農村經營方式的轉變,農民投工折算投入減少;地方財政實行分稅制,市縣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有各自的利益,國家確立關鍵工程項目的資金難以配套,如位于保護區的撫順縣水土保持項目,有望能列為國家重點項目,預計項目建設3年完成,總投資需3650.61萬元。國家投占54.79%,撫順縣財政匹配45.21%,目前由縣級財政困難,難以籌集這方面配套資金,同時保護區的移民工程、恢復植被封育天然林工程,柴改灶節能沼氣工程,牛羊圈養工程等項目的資金難以支撐,資金大量短缺,在很多程度上制約了保護區水土保持等生態環境的治理。五是治理成果保存率有待提高。由于監督管護工作還存在薄弱環節,邊治理、邊破壞情況依然存在,新的人為造成的水土流失還應受到充分重視。據統計,目前保護區鐵礦石開采,河道采砂,挖山取土、林果采摘業、風景區旅游開發等生產經營活動,點多面廣,有進一步發展的趨勢,有些方面治理的步伐趕不上流失和破壞的速度,如保護區平均每年治理的坡耕地僅與新開墾坡耕地的持平。六是水土保持執法監督的力度亟待加強。目前,國家雖然出臺了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做到了有法可依,但目前水土保持監督執法還存在機構不健全,人員不足,技術裝備落后的情況,影響監督執法工作的正常開展。
3確定切實可行的治理目標
一是經過3年治理,到2015年末,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占項目區水土流失總面積的73.55%。保護區域內所有開發建設項目都要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并得到實施,通過治理使保護區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侵蝕強度80%控制在輕度以下。二是通過營造水保林和植被恢復,到2015年實現營造水保林2660hm2、經果林258.34hm2,老果園改造1514hm2,封禁治理2857hm2,進行保土耕作2778.4hm2,總治理面積達10067.74hm2。使保護區的植被覆蓋率達到78.76%,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流域涵養水源能力增強。三是使流域內種植業發展與水源保護相適應。達到農耕地90%以上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發展生態農業,減少化肥施用強度,農藥使用達到《農藥安全使用標準》,保護區河水的水質達到國家一級標準,保證水環境安全。四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通過開展農田基本建設,改造坡耕地,提高土地生產力,對陡坡地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大力發展林果業,使治理區土地利用和生產結構趨于合理。五是以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為龍頭,促進區域資源的產業化開發,帶動保護區農村商品經濟的全面發展。六是把生態環境建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通過治理建設,使保護區實現環境優美、自然和諧、衛生清潔、人居舒適,流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七是全民水土保持生態意識和法制意識顯著增強,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