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中藥取穴貼敷并推拿治療小兒病毒性腸炎療效及對血液 T 細胞亞群水平影響。 方法 選擇 90 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分為觀察組 1、觀察組 2 與觀察組 3 各 30 例;觀察組 1 采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觀察組 2 采用推拿治療,觀察組 3 采用中藥取穴貼敷并推拿治療;對照組 30 例為同期體檢的健康兒童;療程均為 5 d,比較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外周血 CD4+/ CD8+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變化。 結果 治療 3 d 后治療效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 2=11. 21,P < 0. 05),治療前和治療后 4 組外周血 CD4+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 01);治療前和治療后 4 組外周血 CD8+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 0. 05);治療前和治療后 4 組外周血 CD4+/ CD8+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 0. 01)。 結論 中藥穴位貼敷聯合小兒推拿治療輪狀病毒感染短期療效肯定,兩者均提升外周血 CD4+T 淋巴細胞水平。
曹娟; 管敏昌; 婁召君; 沈林云; 杭金國; 王麗珍,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發表時間:2021-08-09
關鍵詞: 中藥外治;推拿;輪狀病毒性腸炎;療效;T 細胞亞群
輪狀病毒感染是波及全球的一種常見疾病,好發于嬰幼兒時期,秋冬季節為發病高峰[1]。 臨床表現為腹痛、嘔吐、發熱,伴大便次數增多,大便呈蛋花樣或者水樣,并含有未消化的乳食,常伴有黏液等[2]。 若患者不能接受及時有效治療, 則會導致其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 從而對患者的正常生長發育造成影響[3]。 目前對輪狀病毒性腸炎的治療通常采用飲食指導、腸道黏膜保護劑、微生態制劑以及根據脫水情況進行適當的補液治療[4]。 近年來,隨著中醫中藥在兒科臨床廣泛應用,中藥外治及推拿逐漸應用于兒科領域[5]。 王紅平等[6]研究顯示,推拿聯合中藥敷臍治療可緩解小兒腹瀉的臨床癥狀,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梁忠培等[7]研究顯示,參苓白術散加減輔助推拿辨治小兒急性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有助于快速改善臨床癥狀。 郝瑞影等[8]研究顯示,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血液中 CD3+、CD4+ 水平降低,免疫力低下,而隨著疾病的發展及轉歸 T 淋巴細胞亞群呈現著一定的變化規律。 本研究通過檢測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中藥取穴貼敷并推拿治療前后血液 CD4+/ CD8+T 淋巴細胞亞群變化,進一步了解中藥取穴貼敷并推拿對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療效及對血液 CD4+/ CD8+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 1 資料 2018 年 10 月—2019 年 10 月臺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 下屬 2 家醫院(路橋醫院、恩澤醫院)兒內科門診 90 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其中男44 例,女 46 例,平均年齡為(1. 56 ± 0. 99)歲,病程為(1. 76 ± 0. 64)d。 所有患兒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制定的輪狀病毒性腸炎的診斷標準[9];且中醫辨證分型及證候符合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濕熱證[10]。 采用自愿入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分為觀察組 1、觀察組 2 與觀察組 3 各 30 例,觀察組 1 采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觀察組 2 采用推拿治療,觀察組 3 采用中藥取穴貼敷并推拿治療治療;對照組 30 例為同期在本院健康體檢的健康兒童。
1. 2 方法
1. 2. 1 納入標準[11](1) 秋冬季腹瀉嬰幼兒,發病≤3 d,稀水便,無黏液膿血便,符合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制定的輪狀病毒性腸炎的診斷標準;且中醫辨證分型及證候符合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濕熱證;(2)大便 ELISA 快速檢測法檢測出輪狀病毒抗原陽性; (3 ) 年齡為 6 個月 ~ 3 歲;(4)就診前未使用過微生態制劑、抗菌素及中藥者;(5)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且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 2. 2 排除標準[12](1)重度脫水、先天性胃腸道畸形,病程 > 72 h,伴發細菌或寄生蟲感染者;(2)重度脫水者或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損害者;(3)對本研究中所有藥物過敏者;(4)既往患有先天性疾病、嚴重營養不良、慢性腹瀉及細菌性痢疾者;(5)主動退出本研究或不能配合按規定用藥者。
1. 2. 3 治療 3 組輪狀病毒感染患兒入院后均調整飲食、補液糾正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等對癥治療。同時給予患兒蒙脫石散(3 g × 10 包,山東宏濟堂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93045)口服,1 歲以下患兒 3 g / d,1 歲以上患兒 3 g / d ~ 6 g / d,均分 3 次用溫水飯前沖服。 觀察組 1 采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觀察組 2 采用推拿治療,觀察組 3 采用中藥取穴貼敷并推拿治療治療;濕熱瀉以瀉法推大腸及脾經,推六腑,清法推小腸,揉天樞以清熱止瀉;止瀉貼藥物組成:炒白術 15 g,炒蒼術、澤瀉、五倍子各 10 g,丁香、肉桂各 5 g,每次取 3 g ~ 6 g 用生姜汁調和后敷貼,清潔患兒臍部,將藥糊貼在神闕穴,用醫用膠布固定,每日 2 次,5 d 為 1 個療程。
1. 2. 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斷標準 每天記錄腹瀉患兒日最高體溫、大便次數以及嘔吐次數;療效判斷標準[13]:顯效:治療 72 h 內大便性狀恢復正常,次數減少至 2 次以下;有效:治療 72 h 后大便性狀及次數明顯改善;無效:治療 72 h 后大便性狀及次數無明顯改善。 總有效率 = (顯效 + 有效) / 總例數 × 100% 。
1. 2. 5 血液 T 細胞亞群水平檢測 所有研究對象均在入院時抽取 2 ml 外周靜脈全血選擇 EDTA 抗凝,將5 μl CD4 FITC / CD8PE / CD3PerCP 試劑加入流式管中,加入 20 μl EDTA 抗凝血,充分混勻后室溫下避光15 min,加入經 10 倍稀釋的免洗溶血素 450 μl,室溫避光 15 min,樣本溶血充分后經流式細胞儀(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商貿有限公司)檢測,采用 MULTISET 軟件進行分析。
1. 3 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 17. 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先進行正態性與方差齊性檢驗,計量資料以 x ± s 形式表示,采用 t 檢驗,滿足條件的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均數的兩兩比較采用 LSD 法,計數資料比較采用 χ 2 檢驗,以 P <0. 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 1 一般資料比較 4 組性別、年齡、病程和脫水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 05)(表1)。
2. 2 4 組治療前后外周血 CD4+/ CD8+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治療前和治療后 4 組外周血 CD4+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 01);治療前和治療后 4 組外周血 CD8+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 05);治療前和治療后 4 組外周血 CD4+/ CD8+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 01);進一步 CD4+ 和 CD4+/ CD8+ 兩兩比較,治療前觀察組 1、觀察組 2、觀察組 3 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 < 0. 01);治療后觀察組 1、觀察組 2 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 < 0. 01),觀察組 3 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 05);治療前觀察組 2 顯著低于觀察組 1(P < 0. 01);治療后觀察組 2 與觀察組 1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 05),治療前觀察組 3 與觀察組 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 05);治療后觀察組 3 顯著高于觀察組 1 (P < 0. 01),治療前觀察組 3 與觀察組2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 05);治療后觀察組 3 顯著高于觀察組 2 (P < 0. 05)(表 2)。
2. 3 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比較 治療前 3 組臨床癥狀日最高體溫、嘔吐次數、腹瀉次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 05);治療后 3 組臨床癥狀日最體溫、嘔吐次數、腹瀉次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 01);治療后日最體溫觀察組 2 顯著低于觀察組 1 ( t = 2. 62,P <0. 05)、而嘔吐次數、腹瀉次數觀察組 2 與觀察組 1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 值分別為 1. 75、0. 10,P > 0. 05);治療后日最高體溫、嘔吐次數、腹瀉次數觀察組 2 顯著低于觀察組 1 ( t 值分別為 3. 97、9. 19、4. 59,P <0. 01);治療后日最體溫觀察組 3 與觀察組 2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 = 1. 53,P > 0. 05);而嘔吐次數、腹瀉次數觀察組 3 顯著低于觀察組 2 ( t 值分別為 7. 03、4. 09,P < 0. 01)(表 3)。
2. 4 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患者治療 3 d 后治療效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 2= 11. 21,P < 0. 05);觀察組 3 的臨床有效率顯著高于觀察組 2 和觀察組 1(P < 0. 05)(表 4)。
3 討 論
輪狀病毒感染主要侵犯小腸微絨毛頂端的柱狀上皮細胞,使細胞發生空泡變性和壞死,導致小腸黏膜重吸收水分和電解質的能力受損,同時雙糖酶分泌減少且活性降低,導致腸腔滲透壓增高引起滲透性腹瀉[14]。 黃 海 櫻 等[15] 流 行 病 學 調 查 顯 示, 2010 年1 月—2012 年 12 月廣州地區住院和門診的腹瀉輪狀病毒總陽性率為 31. 61% 。 由于輪狀病毒感染導致嘔吐、腹瀉嚴重,患兒進食困難,而腹瀉可導致機體出現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等癥狀,西醫臨床上通常采用補液、止瀉、抗病毒、糾正電解質紊亂等對癥治療[16]。 輪狀病毒性腸炎屬中醫“泄瀉”范疇[17],主要包括濕熱證、風寒證、傷食證、脾虛證等,其中臨床報道以濕熱和脾虛為主。 呂勤[18] 研究顯示,吳茱萸、丁香、胡椒,研末后用陳醋調制成糊狀敷于臍部,總有效率為 90% 。 本研究顯示,由炒白術、炒蒼術、澤瀉、五倍子、丁香、肉桂組成止瀉貼可顯著減少嘔吐和腹瀉次數:小兒推拿療法通過對外表肌膚穴位的推、揉、按、捏等,刺激肌表經絡,調理氣血,調整臟腑,扶正祛邪達到治病之效。 本研究顯示,采用推拿療法可顯著減少嘔吐和腹瀉次數,降低日最高體溫:采用中藥止瀉貼聯合小兒推拿聯合治療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而且兩者不僅操作簡便,患兒易于接受,深受家長歡迎。
血液中的 T 細胞是機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19],對輪狀病毒性腸炎發展過程的研究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本次研究顯示,輪狀病毒感染急性期CD4+T 淋巴細胞顯著下降,致使 CD4+/ CD8+ 比值降低,而恢復期 CD4+T 淋巴細胞顯著回升,使 CD4+/CD8+ 比值接近正常,與文獻一致。 提示輪狀病毒感染細胞免疫功能降低是引起輪狀病毒腸炎的一個重要因素。 中藥外治可顯著提高外周血 CD4+T 淋巴細胞水平,無法確定中藥(炒白術、炒蒼術、澤瀉、五倍子、丁香、肉桂等)穴位貼敷治療輪狀病毒感染現代醫學方面的作用機理,但至少可以確定中藥外治可能與提升外周血 CD4+T 淋巴細胞水平有關。 推拿手法治療輪狀病毒腸炎,以健脾助運、和中消導為原則。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20],推拿能使機體胃腸活動明顯增強,胃腸激素和生長激素分泌增加,降低機體的應急反應,增加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促進兒童消化吸收。本研究結果顯示,小兒推拿療法也能明顯提升外周血CD4+T 淋巴細胞水平,而且中藥取穴貼敷聯合推拿具有顯著提升外周血 CD4+T 淋巴細胞水平,具體作用機理仍需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中藥(炒白術、炒蒼術、澤瀉、五倍子、丁香、肉桂等) 穴位貼敷聯合小兒推拿(推大腸及脾經、推六腑、清法推小腸、揉天樞)治療輪狀病毒感染(中醫辯證濕熱型)短期療效肯定,兩者均提升外周血CD4+T 淋巴細胞水平,從而使 CD4+/ CD8+ 比值接近正常,達到緩解臨床癥狀的治療效果。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