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中醫骨傷手法結合中藥內服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與價值。方法6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西醫治療,研究組患者應用中醫骨傷手法結合中藥內服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疼痛緩解情況。結果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高于對照組的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6.667,P<0.05)。研究組患者的疼痛緩解率為86.7%,高于對照組的6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5.455,P<0.05)。結論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應用中醫骨傷手法結合中藥內服治療效果顯著,適于臨床推廣。
[關鍵詞]椎動脈型頸椎病;中醫;骨傷手法;中藥;療效
頸椎病是頸椎部位出現了退行性及軟組織病變,椎動脈型頸椎病指的是頸椎神經根受到壓迫或者刺激而引起的頸椎退行性病變。頸椎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在臨床上受到了廣泛的重視。頸椎病多發生于女性群體中,可導致頸部神經及頭部神經受損,出現頸部的酸脹和疼痛感,隨著病情持續頸部疼痛的范圍會逐漸增大,一直擴展到前額部分,一些患者還會感覺到肩背疼痛,疼痛感劇烈且持續,遇到寒冷以及勞累的情形時疼痛感會加劇,因此對患者的影響很大。中醫學把頸椎病歸類為“痛痹”,發病原因是肝腎虧虛、氣滯血瘀、感受外邪造成關節、筋骨、肌肉疼痛[1]。椎動脈型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的頸椎病類型,主要的臨床表現是頭暈。中醫將該類型頸椎病歸納為“眩暈”范疇,認為該病的發生與外感風寒、勞累過度以及肝腎不足等存在密切的關系,其中最為常見的是肝陽上亢以及痰濕內阻類型。中醫認為治療主要以平肝潛陽、健脾和胃為方法,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現代醫學認為,頸椎病主要是因為椎體的平衡力下降導致的[2],椎間盤出現了退變、骨質增生等相應病變,導致椎動脈受到壓迫,從而導致椎基底動脈的血液循環不暢引起了相應頸椎病癥狀。本文對中醫骨傷手法結合中藥內服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6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2例,女18例;年齡.29~75歲,平均年齡(47.3+9.3)歲;病程1.1~6.5年。研究組患者中男13例,女17例;年齡30~77歲,平均年齡(48.0±9.7)歲;病程1.2~6.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西醫治療,于頸神經根注射點注射復方當歸注射液(湖北民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42021410,規格:2m/支),2ml/次,1次/d,7d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研究組患者應用中醫骨傷手法結合中藥內服治療。①中醫骨傷手法:醫務人員用手按壓患者背部肌肉,采用拇指對兩側肌肉進行按揉,注意按壓手法要保持一致,每次按壓持續時間約10min。利用點穴手法對頸椎兩側的風池穴進行按揉,每次按揉時間約3~5min,注意患者要完全放松頸肩部的肌肉,可以采取頭低前屈的體位有助于頸部肌肉放松[3]。醫務人員有效固定患者的下頜部,在按揉過程中可以指導患者緩緩向一側旋轉頸部,輕微按壓頸椎脊突下對側部位并引導患者進行反向旋轉提拉操作,聽到彈響聲后停止。②內服中藥組方:葛根30g、雞血藤25g、珍珠母20g;黃芪20g、丹參20g;當歸10g、竹茹10g、天麻10g、黃苓10g、赤芍10g、鉤藤10g、牛膝10g;生姜10g、大棗6g、炙甘草10g。面紅目赤加夏枯草、野菊花各10g;眩暈輔以生龍骨30g;頸肩背痛嚴重加桑枝10g。上述藥物用水煎服200ml,1劑/d,2次1劑,治療2周。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疼痛緩解情況。療效判定標準:痊愈:頸椎神經根癥狀、體征包括眩暈、麻木等消失;有效:有輕微頸椎神經根癥狀,癥狀及體征減少30%~70%;無效:癥狀及體征減少<30%。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x100%。采用疼痛評估數字分級法(NRS)評估患者的疼痛情況,分值0~10分;疼痛緩解判定標準:完全緩解:評分下降>80%;部分緩解:評分下降50%~80%;未緩解:評分下降<50%。疼痛緩解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x100%。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疼痛緩解情況對比研究組患者的疼痛緩解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頸椎病是一種發病率很高的骨科疾病,發病原因較為復雜多樣,常見的原因包括軟組織痙攣、退行性病變以及無菌炎癥等。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一個類型,其發病率極高,因此備受臨床關注。中醫將椎動脈型頸椎病歸納為眩暈范疇,主要的臨床表現是眩暈。該類型頸椎病患者的頸椎體穩定性非常差,不適用于采用手術治療,保守治療的效果更好。患者具有明顯的頭痛、頭暈癥狀,部分患者還有聽力衰退、耳鳴、記憶力下降等并發癥[4],嚴重者可導致短暫失明、神經衰弱、口唇麻木,更為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出現呼吸困難、吞咽困難等并發癥,所以必須積極進行治療。
西醫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生原因復雜,機械壓迫、脊椎不穩定可使頸脊髓、神經根直接受到壓迫產生病損,若頸脊髓本身血液循環障礙導致局部缺血、缺氧亦會導致相應臨床癥狀。脊髓周圍血運較為豐富[5],其中脊髓前正中動脈與兩條脊髓后動脈其主要血供血管,均起于椎動脈。椎問盤突出壓迫脊髓所導致病變區域與脊髓前動脈供血區域一致,推測這二者之間有著相互關聯。有研究表明,頸椎在屈曲位時,脊髓受到前方壓迫增大,椎管變窄,并且脊髓牽拉變長,使脊髓前2/3部分供血不足[6]。由于增生退變使神經根軸周圍產生炎癥反應、導致局部纖維增生改變束縛根動脈,使其無法逃避機械性壓迫,進而根動脈容易在椎間孔內受壓造成脊髓缺血性損害。中醫將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病因病機分以下幾個方面。①認為是由于外感風、寒、濕引起的。風、寒、濕邪從頸肩部位的腠表侵人后會對經脈的運行造成阻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起不通則痛。長年累月可損耗大量陽氣[7],導致筋脈失養引起疼痛,還會表現為頸肩部酸楚、關節僵硬。②認為與臟腑氣血存在關系。中醫認為肝主筋、腎主骨[8],肝在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肝腎不足可導致筋骨不容,肌肉痙攣作痛,所以治療該病要以柔肝緩急止痛為原則。腎屬水、肝屬木,如果腎水虧虛則累及肝導致頸部肌肉疼痛、氣血不暢,所以肝腎不足會導致頸椎病的發生。③外傷勞損是導致頸椎病發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可以分為急性創傷以及慢性勞損。程度較輕的外傷可導致肌肉扭傷、氣滯血凝引起疼痛,治療以活血通絡為主[9]。久治不愈可導致瘀血內阻、耗費氣血引起慢性勞損。現代人長時間低頭看手機、看電腦、駕駛車輛都會引起頸椎后的肌群長時間保持緊張狀態引起肌肉痙攣,時間一久就會導致肌肉筋膜勞損,使得原來維持椎體正常平衡的束縛能力被破壞,頸椎在受到非常小的外傷壓力后就會引起頸椎筋出槽、骨錯縫等病變導致嚴重疼痛[10]。總而言之,中醫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主要原因是外邪侵襲、臟腑虛衰、外傷勞損等,包括內因外因相互作用且虛實夾雜,治療過程中不僅要采用活血化瘀方法,同時還要補益肝腎,達到內外兼治的作用。
推薦閱讀:初次發表sci醫學論文的作者經驗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