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具有氣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氣管炎和(或)肺氣腫,可進一步發展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見慢性疾病。本文是一篇醫生職稱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療效觀察。
【摘要】目的:探討無創正壓通氣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傳統組,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治療方法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則在此基礎上加用無創正壓通氣法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動脈血氣分析結果。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動脈血氣分析結果明顯高于傳統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無創正壓通氣在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上的應用效果顯著,具有非常高的臨床應用意義。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無創正壓通氣療法,動脈血氣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全身性疾病,隨著患者的病情進入急性發作期,患者會出現呼吸衰竭癥狀。為了有效改善患者體內的血氧供應,減少患者體內的二氧化碳滯留,對患者呼吸衰竭癥狀的改善和治療十分必要。目前臨床上較為常用的治療方法為無創正壓通氣療法,取得了一定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所收治的10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傳統組,每組各52例患者。觀察組男25例,女27例。年齡43~75歲,平均年齡(62.72±5.96)歲,病程1~20年,平均病程(9.36±5.78)年。傳統組男28例,女24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62.83±5.73)歲,病程1~19年,平均病程(9.38±5.76)年。所有患者均在我院檢驗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患者中無嚴重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呼吸系統疾病。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病程等一般資料均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療法進行治療,常規療法主要包括抗感染、支氣管擴張以及腸外營養治療,并在治療前對兩組患者進行動脈血氣分析,血氣分析采取患者橈動脈或股動脈血進行檢驗,兩組患者均采用相同位置的動脈血,并通過相同的儀器進行分析。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無創正壓通氣療法進行治療。首先檢查儀器是否能夠正常使用,并使患者采取低坡半臥位,保證患者的頭部略微后仰,并選擇較低的枕頭,保障患者呼吸道的通暢,避免氣流受阻。根據患者的類型選擇不同的口避面罩,并設定相應的模式開始進行治療。通氣壓力應按照通氣時間的延長而增加,首先吸氣壓力應選擇在8-10mmHg,呼氣壓力最開始應選擇在4-8mmHg,并隨著時間逐步增加至20mmHg,呼吸頻率的設定應在15次/分,氧濃度則應保持在35%以下,30%以上。根據患者不同的病情變化隨時調整上述參數,在患者通氣治療后進行動脈血氣分析。
兩組患者均以1周為1個療程,比較兩組患者2個療程后的治療效果。
1.3 療效判定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動脈血pH值、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CO2分壓(PaCO2)、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情況,并做對比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的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PaO2、PaCO2、SaO2差異不明顯,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述指標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急性加重期期間,會由于肺泡的通氣量不足,出現換氣功能障礙等原因,造成患者出現呼吸衰竭癥狀[1]。造成這一癥狀與患者小氣道在呼吸過程中的阻力升高,患者在正常呼吸過程中出現動力性壓縮生理改變有直接的關聯,許多患者在這一時期的呼氣時間變短,進而造成患者體內二氧化碳等有毒廢氣無法得到及時的呼出,造成患者的血液中的氧氣含量越來越低,就會造成患者出現高碳酸血癥[2]。患者為了保持正常的血氧供應,會不自覺的用力呼吸,這種現象會增加呼吸肌的工作,造成呼吸機疲勞,從而加重患者的通氣不足[3]。因此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患者往往會由于呼吸衰竭時間過長,導致患者體內血氧供應不足,進而造成患者的病情加重。為了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臨床上經常對患者采取通氣吸氧治療,隨著臨床上無創通氣的應用,患者已經可以在無創的方式下進行通氣,減少了患者在通氣治療過程中的炎癥與感染。而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方法,能夠及時的提高緩和肺泡的通氣量,通過增加患者呼吸的交換率提高患者體內二氧化碳的排出量,減少患者患有高碳酸血癥的幾率。具有非常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本文所選104例患者中,觀察組采用無創正壓通氣療法進行治療,治療后患者的動脈血氣變化明顯,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壓明顯降低,動脈學氧分壓明顯提高,且較傳統組的治療效果更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菊英,譚俊華.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127例的護理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2012,14
[2]石紅印.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
[3]黃小艷,榮福,李璽.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
醫生職稱論文發表期刊推薦《廣東醫學》反映廣東省醫療衛生科研水平的綜合性醫學專業期刊,介紹基礎理論和臨床技術新知識。本刊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綜合性醫藥衛生類核心期刊、美國《化學文摘》收錄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