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搐其實是大腦紊亂的一種表現,人體的肌肉的運動都是大腦控制的,大腦就是我們身體的總指揮,當大腦有關細胞暫時過度興奮時,就會發生不能自控的肌肉運動,可能某肌肉群就會發生抽搐。
【摘要】 目的 探討抽搐的鑒別與診斷。方法 通過對抽搐的病因、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診斷與鑒別。結論 引發抽搐的病因多種多樣,只有正確鑒別與診斷才能夠對癥治療,使患者減輕或解除疾病困擾。
【關鍵詞】 抽搐 鑒別 診斷快速論文發表
抽搐是一種快速的、重復的、陣攣性的或強直性的、不自主的運動沖動。通常侵犯若干肌肉或肌群,最常開始于面部或接近面部,特別是眼及口的周圍,以后擴展到頸、肩部、四肢及軀干。可以是局部性的抽搐,也可以是全身性的抽搐。常有節律性的間歇,但多為頻度不等、沒有節律、幅度較大、比較單調的運動,常引起某種特殊的姿勢。抽搐在有精神影響時加重,睡眠時消失。有時可隨意志而短時間抑制,不如肌陣攣、舞蹈病及手足徐動癥等那樣影響正常的活動。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我院2009年9月收治1例抽搐患者,男性16歲,全部癥狀:發熱2天,抽搐1天,下面將臨床鑒別與診斷匯報如下。
1.2臨床表現
1.2.1功能性抽搐 抽搐至今尚未發現有器質性疾病的基礎,6~12歲的兒童最多見,亦可見于成人,其發生可能與精神因素及環境因素有關。
抽搐最常見于面部及頸部,在眼部表現為眨眼抽搐,鼻、唇、舌及喉頭亦常有抽搐。肩、臂及手的抽搐最常合并有頭及頸的抽搐,下肢最常見的形式為踏腳抽搐及跳躍抽搐,表現在咽喉部可發出吠聲、嗯嗯聲,還可有吞咽抽搐、呼吸抽搐、言語抽搐等。
此種抽搐在病程中常改變形式,個別的運動可由意志暫時控制,病程較短者對治療的反應較好,病程長久者治療常無效。
1.2.2全身性抽搐癥(Gilles De La Tourette病) 這一組抽搐多開始于兒童,主要為7~8歲者,亦可見于成年,為進行性病程,有間斷及復發。抽搐開始侵犯面、頸部,以及侵及發音、呼吸、四肢的肌肉。因而首先發生的常包括眨眼、嘲笑、吸鼻、咂嘴、面部扭動、頭部傾斜等抽搐動作,抽搐侵及呼吸肌、膈肌引起咳嗽、呃逆,并可出現肩的升降、臂的抖動、腿跳動、踏腳、吐唾沫、發嘶聲等,有些患者出現模仿運動、模仿語言、重復語言、暴發性語言,甚至污穢的語言,稱為抽動-穢語綜合征。
1.2.3錐體外系病變的抽搐 患者有顯著的器質性病因:
1.2.3.1藥物引起的抽搐:酚噻嗪類藥物在治療的初期即可引起抽搐樣多動,好發于面部,尤其是口的周圍。
1.2.3.2紋狀體病變的抽搐:抽搐樣運動能發生在位于紋狀體的幾乎所有疾病,在頸部的抽搐可表現為斜頸。
1.2.4離子紊亂引起的抽搐
1.2.4.1低鈣血癥:血清鈣低于3.5 mmol/L稱為低鈣血癥,低鈣血癥時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產生神經系統損害,常表現為手足抽搐、驚厥發作和精神癥狀等。常見病因為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癥、腎功能不全、堿中毒等。高磷血癥臨床表現與低鈣血癥相同。
1.2.4.2低鈉血癥:指血清鈉<135 mmol/L,常見于嘔吐、腹瀉、使用利尿劑、大量出汗、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神經精神癥狀表現為低鈉性驚厥,呈陣發性抽搐發作,以小兒多見。肌肉軟弱無力,尚可引起骨骼肌痙攣,以腓腸肌和腹肌多見。
1.2.4.3低鎂血癥:常見于肝腎功能異常、腸道疾病、長期酗酒、服用利尿劑、原發性低鎂血癥等,主要表現有神經、肌肉的興奮性增加,肌肉震顫、手足抽搐、反射亢進等,可引起咀嚼肌痙攣和腕指痙攣,手足徐動,少數患者有驚厥和昏迷。
1.2.5頭部的抽搐綜合征 快速論文發表
1.2.5.1Meige綜合征:或稱為瞼痙攣-口下頜肌張力障礙綜合征。好發于老年女性。臨床表現除眼瞼痙攣外,常表現為面、下頦、舌肌的反復而非節律性的強直性痙攣,口角牽縮,張口撅嘴、抬眉蹙額等不自主運動。易受情感變化的影響,日內變動可較明顯,有的可由閱讀、行走、發音等動作誘發。此種抽搐很少自行緩解。
1.2.5.2面癱后遺癥面肌抽搐:既往有明顯的面癱史,由于面癱恢復不全發生軸索再生錯亂所致,患側多遺留不同程度的面肌無力和麻痹。
1.2.5.3特發性瞼痙攣:為雙側眼瞼肌痙攣,常伴有精神障礙。
2 診斷要點及注意事項
2.1病史:起病緩急,有無進展性。 發生抽搐的部位,全身性、部分性,是否伴隨意識障礙。有無腹瀉、嘔吐、慢性腎炎、使用利尿劑、大量出汗、慢性消耗性疾病等,以往有無類似發作。 是否服用過某些藥物。有無誘因,睡眠時是否消失。有無智力障礙、產傷、遺傳病史。
2.2體格檢查:有無其他神經系統體征。生命體征。
2.3輔助檢查根據病情選做下述檢查:腦電圖檢查。血鉀、鈉、氯、鈣、磷、鎂、肝腎功能等。肌電圖檢查。 頭顱CT或MRI檢查。
3 鑒別診斷
3.1中腦和錐體系統病變引起的手足徐動和舞蹈病 發作形式不同。
3.2癲癇發作 表現為運動障礙的部分性發作及全面性強直-陣攣發作。
3.3痙攣性斜頸 頸肌陣發性不自主收縮引起。
4 病因及發病機制
抽搐可發生于不同的疾病。并且可以由完全不同的部位引起,可分為以下幾類:
功能性抽搐:至今尚未發現有器質性疾病的基礎。
全身性抽搐癥:引起的器質性病因未能得到充分的證實。
錐體外系病變的抽搐:如腦炎引起的抽搐、藥物引起的抽搐、其他紋狀體疾病的抽搐,證實錐體外系有器質性病變。
離子紊亂引起的抽搐:低鈣血癥、鈉代謝紊亂、氯代謝紊亂、低鎂血癥、高磷血癥均可引起抽搐發作。去腦強直:是因病變損害,使大腦與中腦和橋腦間的聯系中斷,影響了上部腦干的功能所致。周圍運動神經元引起的抽搐:主要包括面肌痙攣、特發性瞼痙攣等。
參考文獻
[1]王喜林,王秋娟.35例面肌痙攣臨床分析[J].中國綜合臨床,1993年02期.
[2]沈加林,華佳,許建榮,張曉華,李善泉,羅其中.面肌抽搐與三叉神經痛的MRI診斷[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3年07期.
小編推薦優秀醫學期刊 《護理實踐與研究》醫學期刊論文投稿
《護理實踐與研究》[1] 現已被美國《化學文摘(CA)期刊》、俄羅斯《文摘雜志》(AJ)、《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文科技資料目錄-醫藥衛生》、《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收錄,已被《萬方數據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等數據庫全文收錄。本刊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遴選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同時被萬方數據庫、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收錄。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