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發因素:林春華[2]和周瑞紅[3]等對肝硬化食道胃底靜脈破裂出血的誘因分析認為:飲食不當、勞累、腹壓增高、情緒激動等是導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因素。據林春華報道,肝硬化食道胃底靜脈曲張出血患者初次出血與再次出血的誘因不完全相同,初次出血與勞累、飲食有關,勞累占71.4%;而再次出血與飲食關系更為密切,占61.1%,飲食不當是第一位誘因,常因進食干、硬、油炸、辛辣食物,誤吞尖硬果核、骨刺等而導致出血。同時與腹壓增高及心理因素密切相關。
1.2與季節變化有關 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發生與季節的變化有關,在寒冷的冬、春季出血率明顯高于溫熱的夏、秋季,且冬季最高,春季、秋季次之,夏季最低[4-5]。其原因與天氣冷暖變化、機體神經系統狀態有關。在寒冷季節,交感神經緊張度增加,皮膚血管收縮,機體表層血流量減少,深層血管流量增加,造成肝硬化患者門脈壓力更加升高,食管靜脈曲張更加嚴重,使并發上消化道出血危險性大大增加。此外,在低溫及氣候變化大的冬、春、秋季,感冒多發,打噴嚏或咳嗽易使腹內壓驟然升高,造成門脈壓力突然大幅度上升而引起出血[5]。
1.3與晝夜時間的關系 肝硬化門脈高壓癥患者發生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時間有規律性變化,夜間發病明顯高于白天[6-7],白天發病占37.8%,夜間發病占62.2%。其原因之一可能與夜間睡眠狀態下交感神經緊張度增加有關[6]。另一觀點則認為,門脈高壓引起曲張靜脈內流體靜壓過高而導致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午夜是門脈血流量和心輸出量的峰值,這樣使曲張靜脈內的流體靜壓進一步增高而致出血的幾率增加[7]。同時,門脈高壓癥患者上消化道出血而死亡的時間規律與出血的時間規律基本一致,其原因可能與各時間段的出血發生率的高低有關,還可能與夜間病人熟睡,不易覺察自己已發生出血而延誤搶救時機等因素有關。
2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護理
2.1急救護理:輕度出血者囑其臥床休息,注意保暖。重度出血應絕對臥床休息。消除緊張情緒,減少搬動。大量嘔血的病人應取側臥位,頭偏向一側,置彎盤和沙布備用,防止劇烈嘔吐引起窒息。嘔吐后立即清理,并給予溫水漱口,每日3次口腔護理。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生命體征變化,發現病人面色蒼白,出冷汗、煩燥不安、脈搏細弱、血壓下降等應立即通知醫生,并迅速采取如下急救措施:取平臥位,頭及雙下肢抬高15~30度,以增加回心血量;保持呼吸道通暢,注意保暖,必要時氧氣吸入;采血進行交叉配血、查血常規、電解質等,同時建立兩條輸液通路,加快輸血、補液,輸液時要根據情況,正確掌握輸注速度,防止肺水腫、心衰的發生;每小時記錄血壓、脈搏、呼吸、輸入液量、出血量及尿量;肝硬化患者不易大量輸注庫血,以免誘發肝昏迷。大量出血者禁飲食,少量出血病人宜進溫流質飲食。嚴密觀察出血量、出血速度及大便的顏色、性質和量,正確估計出血量和判斷出血程度,并留取標本送檢,作好特別記錄,為了解病情和制定治療方案提供依據。反復大量出血難以止血需做外科手術者,應做好術前準備。
2.2預見性護理 預見性護理在搶救危重病人過程中的應用愈來愈受到重視。
警惕高危人群,加強出血高發季節、高發時間段的病情觀察是爭取搶救時機,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4-6]。在出血高發時間段,特別是夜間和晚餐前后應嚴格執行床頭交接班制度,加強晚間值班制度,加強巡視和生命體征的觀察,及時發現出血的早期征象。如出現咽部發癢、胃部不適、惡心、欲吐等應想到有嘔血的可能;當出現腹部不適、腹脹、腸鳴音亢進等應想到便血的可能[7-8]。同時還要注意綜合分析病情,加強出血搶救技術水平的訓練,保證搶救器材、藥品的完備,以提高搶救成功率。
文獻報道[8],部分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前3日的脈搏明顯增快,此現象出現早于其他癥狀,應予以重視。脈搏增快機理是因肝內阻力增加,使門靜脈供肝的血流量和氧減少,來自門靜脈的親肝因子和胰高血糖素減少以及交感神經壓力感受器的反饋調節,使心臟功能發生改變,心輸出量增加而使心跳加快。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臨床癥狀不典型,并發癥多,往往以腦缺血、缺氧綜合征、心律失常、心絞痛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特殊臨床表現為首發癥狀,亦應綜合分析考慮。主要是由于老年人身體各系統發生生理性變化,內環境穩定性顯著降低,自我修復能力處于失調狀態,往往一個臟器同時有多種病變相互影響,互為因果。
上消化道出血后,多數患者在24 h內出現低熱,但一般不超過38.5℃,持續3~5 d降至正常。與感染性發熱不同,無全身中毒癥狀,因此可根據有無發熱估計出血量多少及有無活動性出血,也可根據發熱是否消退判斷出血是否停止。引起發熱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與循環血容量減少,周圍循環衰竭導致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障礙,再加以貧血的影響等因素有關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