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雪山魂塑》是劉文金先生在 2006 年 4 月創作的二胡協奏曲,主要表現了紅軍長征過程中遇到的艱難險阻和紅軍戰士們的心境,具有很重要的紀念意義。這首作品的創作手法十分巧妙,特點非常鮮明。
本文源自王雨晴, 戲劇之家 發表時間:2021-06-21《戲劇之家》創刊于1991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管,湖北省戲劇家協會、今古傳奇報刊集團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大型政策指導與理論研究的學術期刊,是全國唯一一家市場化運作的專業戲劇藝術類雜志。
【關鍵詞】《雪山魂塑》;二胡協奏曲;劉文金;創作特點
《雪山魂塑》是劉文金先生為了紀念紅軍長征勝利 70 周年創作的一首大型二胡協奏曲,作品問世以后,在音樂界引起很大的反響,成為第六屆金鐘獎二胡演奏的決賽曲目。這首協奏曲是我國軍旅題材二胡作品的代表作,它旋律優美,極富情感內涵,富有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感、厚重的歷史責任感和強烈的時代氣息,歌頌了紅軍將士們英勇無畏、迎難而上的革命精神和不畏艱險、視死如歸的英雄氣魄。樂曲中詳細描繪了長征時惡劣的自然環境,而紅軍戰士們的英勇無畏、不怕困難,是劉文金先生意圖歌頌和展現的崇高精神。這首音樂作品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之所以在長征勝利 70 周年之際為世人呈現,是出于作曲家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致敬,同時也在提醒國人不要忘記歷史,不辱使命。在創作過程中,作曲家在曲式和技法方面中西兼容,既借鑒西方的和聲、大小調等作曲技法,又融合中國的音樂元素,采用了傳統民歌作為音樂素材,使整首音樂作品聽起來極富韻律色彩,并且既富有時代性,又不失傳統風味。筆者將在本篇論文中,著重對《雪山魂塑》的創作特點進行深刻的剖析。
一、軍旅題材
《雪山魂塑》是在長征勝利 70 周年這一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呈現的,也是我國一部大型軍旅題材的二胡作品。軍旅題材的音樂作品,多用來描繪或者襯托聲勢浩大的場面。而劉文金先生之所以選用二胡這件樂器演奏這首音樂作品,是因為二胡近似人聲,很容易將人們內心細膩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這首音樂作品,用音樂的語言,描繪和還原了紅軍長征時“爬雪山”的經典畫面,贊揚了當年紅軍將士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革命精神,也深刻地反映了當代中國共產黨的英雄主義情懷。
二、結構特點
《雪山魂塑》是一首標題性音樂作品。標題音樂,顧名思義,就是用文字作為樂段標題的音樂,它是一種綜合的音樂表現形式,通常由音樂與戲劇、文學和美術相結合而成,加在樂段標題中的文字,則詳細說明了樂段中所表達的情感思緒或者精神內涵。
本曲由四個標題組成,分別是“征途”、“雪山”、“戰友”、“朝霞”,其中,“雪山”這一標題段落中,還包含“跋涉”、“心聲”、“寒風瑟瑟”、“堅定”四個小標題,以此更加詳細地概述了本樂段要表達的情感。這些標題的使用,使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理解每段音樂描寫的故事情節和表達的思想感情,對更完美地詮釋樂曲起到了一定的啟發和推動作用。標題性音樂作品可以加深聽眾對于作品的理解,使聽眾在各段標題的提示下,對演奏者的詮釋進行更好的把握,促使聽眾與演奏者的心靈更激烈地碰撞,使演奏和欣賞更好地交織,使聽眾更好地感知作品、走進作品。
三、半音音階與音型模進
半音音階,就是以半音關系組成的一串音階。半音連續上行或者連續下行的創作手法,在樂曲中并不常見,偶爾被用來描繪特殊的場景,劉文金先生在本首樂曲“征途” 樂段的 39-40 小節,采用了半音音階連續上下行的手法。在演奏這段半音音階時,應當在音階上行時漸強,音階下行時漸弱,來營造一種大風夾雜著雪花,在雪山上呼嘯,長征將士們冒雪前行的感覺,也用來表現戰爭的緊張氛圍。(見譜例 1)
音型模進,就是同樣的音型,在不同的音高中,以上行或者下行的形式連續地重復,劉文金先生多次在本曲中應用這一創作手法,用來體現戰爭愈加激烈的氣氛和長征將士們的英勇無畏。
本曲中用到的模進有兩種,分別是二度模進和八度模進。二度模進大多數都在樂曲的“征途”部分,在演奏時,應當在上行模進時漸強,在下行模進時漸弱,以此來表現長征旅途的跌宕。八度模進,出現在“雪山”部分的 66 小節,在演奏八度模進時,演奏者的演奏力度需要很強,弓段拉長,體現長征時艱苦的環境,以及紅軍戰士們的大義凜然和威武不屈。(見譜例 2)
四、獨特的節奏型
節奏,簡單來說,就是指音的長短關系以及音的各種組合。在整個樂曲或者音樂片段中反復出現,具有一定特點的節奏,就是節奏型,不同的節奏型表達了不同的音樂情感。
(一)節奏特點
《雪山魂塑》中所涉及的節奏型都比較常見,但是在節奏型的組合使用上有著鮮明的特色。首先,《雪山魂塑》第一段的開頭是弱起節奏,這在一般的樂曲中是不常見的,從不穩定的弱拍,轉到明確的強拍,這種行進方式是積極的、堅定的。其次,在本曲中,作曲家多次重復使用同樣的節奏型,這種方法使音樂的能量得到了積累,使聽眾的緊張感隨著相同節奏型的多次重復逐漸增強,也能夠進一步體現長征將士們克服艱險和困難的決心。
(二)連續三連音的運用
三連音,就是用 3 個音符將 1 拍三等分,每個音符的時值相同,其中第一個音符為重音,另外兩個音符依次減弱。一般來說,三連音的弓法有“拉推拉”和“推拉推”兩種,但是有些時候,為了適應某些音樂情緒或者場景的需要,這三個音符也可能會用連續的拉弓演奏。本曲“雪山”樂段的 65 小節就用到了這種連續拉弓的三連音。
這一段描述了紅軍戰士們步履維艱,頂風冒雪攀登雪山的場景。為了體現環境的惡劣和行進的艱難,在演奏每一個音符時,演奏者都要將弓毛與琴弦緊緊貼合,弓毛不能打滑,同時還要弓速快,弓壓大,這樣才能展現出本段所需要的攀爬感和不順暢感。
本曲的“朝霞”樂段用到了大量連續的三連音,在這一樂段中,三連音的主要作用是對情緒和內容進行變化與承接。在一段優美抒情的旋律之后,三連音這種具有強烈律動感的節奏型突然出現,就像希望之火,點燃了死寂的草原,把樂曲推向了高潮。這一段描寫的是紅軍戰士們看到終點就在前方,內心燃起希望的火苗,最后終于在根據地勝利會師,同時也象征著祖國就像東升的旭日一樣,朝氣蓬勃,生生不息。
五、民歌素材的融入
劉文金先生在《雪山魂塑》中兩次巧妙地運用了中國的民歌,使樂曲的民族風格更加鮮明,民族韻味更加濃厚。民歌元素主要運用在抒情的段落,耳熟能詳的旋律使段落整體更具歌唱性。
本曲的“戰友”段落,在兩小節緩慢的撥弦后,逐漸引出了舒緩又熟悉的鋼琴旋律,作曲家使用了電視劇《長征》的片尾曲——江西民歌《十送紅軍》作為主旋律,與二胡的復調交織在一起,兩件樂器就像“二重唱”一樣,一唱一和,來營造一種細膩又朦朧的意境。《十送紅軍》的歌詞片段如下:
“十送(里格)紅軍,(介支個)望月亭望月(里格)亭上,(介支個)搭高臺臺高(里格)十丈,白玉柱雕龍(里格)畫鳳,放呀放光彩朝也盼來晚也想,紅軍啊這臺(里格)名叫 ( 介支個 ) 望紅臺”①
這個部分還有一個副標題——“夢中的情思”,刻畫了紅軍戰士們細膩的內心世界,講述了紅軍戰士們在深夜輾轉反側時,對故鄉親人深深的思念,也是傷病員彌留之際朦朧的回憶和對戰友深情的囑托。這一樂段平靜舒緩,與前面狂風暴雪的場景和緊張的情緒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在演奏時,需要演奏者對力度和揉弦的控制細致入微,這樣才能奏出柔美的音色,符合場景和情緒的需要。
紅軍戰士們在歷盡坎坷之后,最終成功會師,完成了這二萬五千里的長征。在樂曲的終章——“朝霞”段落中,作者采用了陜北民歌的元素。
該樂段的開頭便運用了陜北民歌“信天游”中特有的“雙四度”,四度的連續進行使旋律的色彩無比明亮,加上標題的提示,讓人不自覺聯想到劃破黑夜的第一縷霞光。之后三連音連續上行,速度逐漸加快,力度逐漸增強,將整首樂曲推向高潮。然后鋼琴突然奏出陜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的曲調,二胡旋律以變奏的形式融入其中,音樂逐漸變得寬廣和震撼,仿佛聲勢浩大的長征隊伍就在眼前,勝利的會師就在眼前。最后,二胡篤定地奏出《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的旋律,這段旋律的歌詞為“咱們中央啊紅軍到陜北”②,預示著革命終將勝利。這一段音樂的音響效果輝煌華麗,要求每個音符的演奏都極具張力,音色要扎實飽滿,力度變化要對比強烈,只有這樣,才能表達出音樂蘊含的強烈情緒,才能迸發出音樂的無窮力量,蕩氣回腸。
六、結論
筆者在演奏和研究這首樂曲時,不僅了解到了作品的創作背景、創作特點以及演奏技法,還深刻領會了這首作品的藝術內涵,感悟到了深沉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堅韌不屈、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體會到了這首音樂作品中蘊含著巨大的音樂張力和無窮的音樂力量。《雪山魂塑》呈現給世人的,更多的是精神的力量和靈魂的震撼。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