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皮影戲作為中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了戲曲與工藝美術等層次內容,在舊時代缺乏娛樂項目的情況下,皮影戲曾經深受人們的青睞,成為我國千百年傳承中非常優秀的民間藝術。但隨著社會經濟的提升與娛樂形式的多元化發展,傳統皮影藝術受到了嚴重沖擊,導致其處境岌岌可危。創新環縣皮影在動畫創作中的應用,為其能在動畫創作中重獲新生提供支持。可使環縣皮影這一優秀民間藝術文化傳承發展避免出現斷層,實現對環縣皮影文化的弘揚與保護。
本文源自文化產業 發表時間:2021-03-20《文化產業》雜志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山西出版集團主管、主辦,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文化產業研究所作為學術支持單位的全國性期刊。國內刊號:14-1347/G2;國際刊號:ISSN1674-3520;郵發代號:80-933。本刊始終堅持“感受文化創造財富”的辦刊宗旨,秉承“用財經理性融合文化感性”的辦刊理念,整合各方資源為文化產業發展服務。
關鍵詞:環縣皮影;動畫創作;創新
前 言: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與科學技術的創時代性發展,我國的動畫創作行業也體現出較為旺盛的發展態勢,現代科學技術的創新更是為動畫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源泉,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民眾的娛樂趣味性,深受青少年特別是兒童的喜愛,成為其重要的娛樂休閑形式,這就為皮影戲等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一步傳承提供了更好的載體[1]。將環縣皮影戲與動畫創作進行有機融合,構建兩者相生相助的良性發展局勢,進而在促使動畫產業更廣泛性發展的同時,實現對環縣皮影戲這一傳統藝術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真正實現互惠雙贏。
一、環縣皮影藝術的獨特魅力體現
皮影戲又稱“燈影戲”、“影子戲”,是百戲之首,能夠傳承千百年也具有其自身特有的魅力,觀眾在欣賞時能夠體悟到劇情的起伏、唱腔的優美,感受到中華傳統藝術文化的獨特魅力。皮影戲屬于優秀的工藝美術作品,具有非常濃厚的區域審美特征。環縣皮影戲也具有其獨有的區域審美特征:
一是題材豐富化,更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環縣皮影戲更貼近生活現實,卻又會存在一些神仙情節,且更具有展現張力,這也體現出環縣皮影戲皮影與道情融合的鮮明特征,如《魂斷天波府》等。二是風格多樣化,環縣皮影戲作為慶陽傳統文化的代表,是在同周邊文化長達千百年的融合與摩擦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如元大曲、明清小曲、隴東民歌等,在經過一代又一代皮影一人的傳承后,體現出非常強的與不同環境融合與適應的特性,在持續性創新與發展中日臻完善。三是城鄉一體化,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在迅速發展城鄉經濟的同時,也為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提供了便利,日漸便利的交通與完善的基礎設施,使環縣皮影戲的展出場地得以從農村向城市發展,為守住并進一步拓展傳統藝術文化陣地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環縣皮影藝術的生存現狀與衰落原因
( 一 ) 環縣皮影藝術的生存現狀
環縣皮影戲作為傳統民間重要的娛樂方式之一,見證了時代的發展與變遷,在傳承鼎盛時期名門顯貴等都以豢養皮影戲班子為榮,在鄉間也到處能見到,是節日慶典、婚葬嫁娶等諸多活動的重要內容,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經濟的發展,皮影戲這一頗受人門青睞的藝術變得幾乎無人問津。改革開放以后,國家開始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但由于封建迷信的思想根深蒂固,尤其是在文革時期,皮影戲與諸多傳統民俗文化都受到了較為嚴重的沖擊,甚至是毀壞,這就給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造成了致命的打擊,嚴重制約了皮影戲的傳承與發展。皮影戲在2011年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與其余中華傳統民俗文化藝術同樣衰落急需拯救的命運,而這也是環縣皮影藝術發展所面臨的現狀。
( 二 ) 環縣皮影藝術衰落的主要原因
造成這種情況的具體原因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方面,隨著現代多元化的娛樂文化的發展與興起,對皮影戲存在觀賞興趣的群眾日益減少,規模化的皮影戲團體表演數量已經越來越少,觀看人數也日漸減少,人們更愿意體驗電影院等現代科學技術帶來的視覺與感官感受,甚至部分中小學生根本不了解皮影戲為什么東西,導致皮影戲的傳承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危險局面。另一方面,皮影戲本身的舞臺展示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傳播與發展,欠缺現代創新因素,人們更樂于感受互聯網科學技術帶來的便利,而網絡文化的多元化、不同區域文化的沖擊,最終導致傳統皮影藝術與現代文化的脫離。
三、環縣皮影在動畫創作中應用的策略
( 一 ) 造型方面
環縣皮影戲屬于二維展現,在動畫創作中逐漸向卡通化、平面化發展,傳承了傳統人物表達抽象、寫實主義的形式,緊抓人物關鍵性特點,以簡潔的展現形式,追求更高的傳統民俗藝術,吸引更多欣賞群體。環縣皮影戲造型獨特、特征鮮明,區域民俗風格明顯,將其優美線條與質樸的表現形式,融入到現代動畫造型設計中,促使動畫表現更為多樣化、豐富化。如面部長眉、直鼻梁、高額頭等設計,更為大膽夸張,造型可能較為完美精致并不真實,但卻非常具有張力與表現力,比如《鐘馗嫁妹》等動畫,在吸納了傳統環縣皮影戲的造型風格的基礎上,彌補了傳統皮影戲視覺沖擊效果不夠、內容簡單枯燥的缺陷,使人物造型更為精煉,構成了更具有時代藝術感的中國學派,為皮影戲走出困境提供了有利支持,提高了傳統民俗文化發展的藝術高度[2]。
( 二 ) 色彩方面
環縣皮影戲的染色藝術也是其中的經典藝術。在色彩篩選上深受民間五行理念的影響,色彩搭配更為艷麗,在染色的過程中講究顏色由淺入深構成漸變色,這樣色彩展現更為奪目且擁有立體感。動畫在色彩的創作上也可以應用這些民俗藝術技巧,結合數字化技術促使其應用到動畫創作中,提高傳統環縣皮影戲的技術表現與藝術感,為皮影藝術的傳承與動畫創作提供更多可能。
( 三 ) 音樂方面
環縣皮影戲經過歷史的洗滌,在樂器上也有自身特殊的運用技巧,其本身就屬于傳統的民俗藝術,使用的樂器本就與民間樂器存在必然性關聯。環縣皮影戲悠揚婉轉的鑼鼓管弦、時而細膩時而高昂的唱腔,在演奏中分角色、分段落利用甩梆、嗩吶等演奏樂器進行吹、打等不同板式,展現一個又一個經典故事。另外,在演奏中還會涉及到舞蹈、口技等多種才藝,體現出其余民間藝術所無法展現的豐富、和諧而動聽的音樂意蘊。近年來我國的動畫創作中逐漸利用皮影音樂進行諸多音樂元素的展現,在音樂創作中結合時代背景融入更多的環縣皮影戲音樂曲調,利用音樂進行劇情的展現與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動表達,這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的特殊性展現,使現代動畫創作更具有時代與民俗藝術美感。
( 四 ) 動作方面
傳統環縣皮影戲在表演中,動作主要是借助持有皮影人的動作來帶動皮影進行表演,這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定的機械性,也就是在表演中動作可能不能像人體本身的關節運動一樣和諧、協調、連貫,動作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定格,但這種略帶停頓的定格動作,卻給人一種別樣的趣味,甚至有人會覺得這種動作展現存在一定的思維帶動樂趣,體現出奇特的藝術效果。在動畫創作中通過這一機械定格動作,來進行不同人物的性格展現,能夠實現動畫創作的藝術效果提升。如在《王七怕老婆》皮影動畫中,利用皮影動作體現出王七對老婆的畏懼,更具有趣味性,表現效果更娛樂出眾[3]。所以,充分利用環縣皮影戲動作的略帶機械性,不失為更有趣味的特色展現手法,對于環縣皮影戲與現代動畫創作都是一種創新性融合發展。
結 語:
從上述論述可以看出,環縣皮影戲在現代動畫創作中的應用,不僅能沖破當前環縣皮影戲發展的困境,實現對傳統民俗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并且為我國動畫創作提供創新發展的新路徑,創作出更具有中華傳統民俗特征的作品,真正達到雙贏的效果。所以,要不斷增強對傳統民俗文化的認知,從造型、色彩、音樂以及動作方面進行動畫創作的融合,創造出傳統民俗文化與時代元素相結合的新一代動畫,為人們提供更高層次的視覺與聽覺體驗,從而有效地擴大環縣皮影藝術與動畫產業的發展格局。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