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省信陽市丁李灣于2013年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tǒng)村落,它集中體現(xiàn)了豫南地區(qū)勞動人民對于自然的態(tài)度,即為風水。文章通過對村落的選址、布局和單獨院落的描述和分析,進一步剖析其風水文化的內涵,從而為更好的保護傳統(tǒng)村落提供參考和依據(jù)。
本文源自安徽建筑,2020,27(11):16-18.《安徽建筑》(雙月刊)創(chuàng)刊于1993年,由安徽省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安徽省土木建筑學會主辦。是中國核心期刊(遴選)、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shù)據(jù)庫來源期刊、中國數(shù)字化期刊群全文收錄期刊\中國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來源期刊,由家圖書館、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和中國版本圖書館收藏。
1、何謂“風水”
《辭海》對風水的解釋:風水,也叫“堪輿”,舊中國的一種迷信。而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風水指住宅基地、墳地等的地理地勢。如山脈、山水的方向等。迷信的人認為風水好壞可以影響其家族子孫的盛衰吉兇。
“風水”是前科學時代的產物,在我國還處于農耕文明時,人們不確定環(huán)境,不理解環(huán)境會發(fā)生什么事,會發(fā)生什么樣的情況;風水作為一種解釋模式便應運而生。“風水”是中國傳統(tǒng)的一種對環(huán)境的認知模式,一種適應和操作模式。那么其實“風水”就是在有限的科學知識之下,在經驗的積累之上,發(fā)展而來的一種適應環(huán)境的方式。
由此看來,我們不能以科學或者迷信來給風水下定義。風水其實就是我國傳統(tǒng)的自然觀和規(guī)劃思想。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xiàn),而那些傳統(tǒng)的民居則是良好的載體,通過對這些傳統(tǒng)民居的研究,可以更深刻的了解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以便于更好地弘揚和傳承。
2、探析丁李灣的風水文化內涵
2.1丁李灣的概述
丁李灣位于新縣城的八里畈鎮(zhèn)神留橋村境內,地處潑河水庫上游。地勢平坦,交通便利,環(huán)境優(yōu)美,氣候宜人。村前有個水塘,呈月牙形,其名曰“明月塘”。對面有座山,曰“月亮山”。這里是黃河文化和淮河文化的交匯地,蘊育了豫風楚韻的歷史文化遺產,保存著大量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古建筑,文化底蘊厚重,歷史源遠流長。
圖1丁李塆的區(qū)域位置
圖2丁李塆的地理環(huán)境
丁李灣古民居群,始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其無論從建筑布局、建筑風格和建筑結構中,都體現(xiàn)了明清時期豫南古民居較典型的地方特色,也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狀況,它是豫南地區(qū)此類建筑的典型代表。同時,建筑物上保留的石刻、磚雕和木雕也都具有一定藝術品位,具有歷史、科學、藝術和社會價值,其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尤為突出。
2.2丁李灣的村落選址
丁李灣的村落選址非常符合中國古人對理想居住環(huán)境的要求,在一片山巒深處,碧溪岸旁,一塊靜謐肥沃的土地,丁李灣便坐落于此。秀美的自然風光時時彈撥出醉人的旋律。丁李灣其實是將天、地、人揉捏在一起,用一顆平常的心,把世間的風情萬種全部收進了自己的視野。掩映在桃紅柳綠之中的古村落;草塘碧水春深處,小道崎嶇逍遙踱,采荷摘茶村姑媚,一切都在宣泄著秀美的詩情畫意。形成了人性化的自然和自然化的人性。這就是丁李灣人平淡無奇的人居環(huán)境,但也正是這片古村落的銷魂之處。丁李灣可謂是,取古樸天然的素材,揚古老抒情的韻調。對山形、水勢、氣韻,都提出了苛刻的審美要求,更高的立意,更深層次的內涵,是想確保子孫的發(fā)達與勃興,祈求千秋后代的富貴與安康。
圖3丁李塆總平圖
圖4丁李塆全景圖
村落形態(tài)是人與其生活環(huán)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反映,這與風水所強調人與環(huán)境間相互作用,求得與天地和自然萬物的和諧,以達到趨吉避兇的目的基本一致。風水觀念中村落的外部環(huán)境,即外部空間與人的關系最為重要,風水便積極地有目的地去創(chuàng)造比自然更有意義的空間。“卜其兆宅者,卜其地美惡也,地之美者,則神靈安,子孫昌盛,若培植其根而枝葉茂。”傳統(tǒng)村落的選址十分重視風水,認為風水的好壞關系到村落及宗族的興衰。
圖5丁李塆村口景觀
圖6丁李塆風水分析圖
2.3丁李灣的村落布局
《陽宅集成》曾記載:“陽宅須教擇地形,背山而水稱人心,山有來龍昂秀發(fā),水須圍抱作環(huán)形,明堂寬大斯為福,水口收藏積萬金,關煞二方無障礙,光明正大旺門庭。[1]”簡單的說就是要枕山、環(huán)水、面屏的模式。
水口常常被作為是村落序列的開始的標識,用以界定村落空間序列的開端,村民到此以后便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在風水觀念的影響下,水口不僅僅是村落的入口,而且對村落的興衰與安危起著精神主宰的作用,常以祠廟、文昌閣、橋梁、大樹等作為關鍵,是基于風水水口處宜障空補缺理論的影響。丁李灣的水口處是鋪以一座石橋。石橋在這里起到了一定的標示和空間限定的作用,它是村子的一個象征,當通過石橋之后,無論是在心理上還是在空間環(huán)境上都進入了另一個空間。
圖7丁李塆路網(wǎng)示意圖
村子的街道形態(tài)也是獨具匠心。村子中大多都是丁字形的街道,沒有一處是十字形街道;理論上十字形街道可能會更加方便,現(xiàn)代城市中和鄉(xiāng)村里的街道,也多是十字形街道,那為什么在這里卻銷聲匿跡了?據(jù)當?shù)乩先嘶貞洠@也是受到風水文化的影響,“十”字和“失”字同音,為了避諱這一點,所以村中很少有十字形的街道,而“丁”字則喻意丁發(fā)財旺,那么村中自然也就多丁字形的街道。光聽這些似乎有些牽強,其實當中的原因也不難理解,丁李灣的村落形態(tài)離不開家庭組織特征、族群宗親理念、禮教制度和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丁李灣是一座典型的親緣型傳統(tǒng)村落。這就要求民居建筑必須滿足所有家庭成員生活在一起的基本條件。于是在縱向上多是院落的遞進組合,往往是一個門樓把幾進院子串聯(lián)在一起,在橫向上并列聯(lián)排,以適應傳統(tǒng)宗族禮教男、女、老、少的尊卑位序。從自然環(huán)境的角度來看,這種村落形態(tài)其實是符合山形走勢的,和自然的肌理不謀而合,那些建筑群就如同是山里生長出來的一樣,自然而然的。這種按照山形建造出的建筑組群,更有利于排水。
丁李灣和中國其他多數(shù)的傳統(tǒng)村落一樣,在村前也有一處水塘。水塘因為呈月牙形,故得名明月塘。據(jù)當?shù)氐牡胤街居涊d,在丁李灣的南面有一座山,其山的形勢酷似一頭水牛,每當夜幕降臨時,月兒懸在天空時,那畫面恰似犀牛仰頭,探望月亮。光州八景中“犀牛望月”便由此得名。《陽宅十書》曰:“凡宅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者有汗池,謂之朱雀;后有丘陵,謂之玄武;為最貴地。[2]”其實這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日積月累的生活實踐當中總結出的智慧的結晶,是對理想生活環(huán)境的描述。當中的核心是為了阻擋偏北風的直入,因為冷空氣往往是和偏北風形影不離,而在南邊則應開闊,伴隨偏南風的常常是暖濕氣流,創(chuàng)造良好的采光條件,形成的小氣候更適宜人們的生產生活。也符合風水中“趨吉避兇”的宗旨。
2.4從丁李灣的單獨的院落布局上探析
丁李灣處在南北交匯的地帶,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這就使它的院落布局既有別于北方典型的四合院,也異于南方經典的四水歸堂;但它又把兩者兼收并用,各取所長,為其所有,就形成了它獨有的院落布局風格。
北方的經典的四合院是以北京的四合院為代表,其院落大體布局是由倒座門樓,東西廂房,堂屋再圍以高形成四合,且房屋與房屋之間相互獨立,院落也相對寬敞。從風水上講,堂屋位于北方的坎位上,坎在北方屬水,在心理上可以起到鎮(zhèn)宅防火的作用。門樓一般位于巽位上,巽位是風位,寄托人們出門后一路順風的美好愿望。其實,這樣的院落可以保證建筑具有充足的采光,良好的通風;在房屋的北面沒有窗戶,就避免寒冷的偏北風在室內形成過堂風的可能。南方的四水歸堂,在平面布局顯得比較集中,且建筑多為兩層,庭院空間明顯減小,成為了大家俗稱的天井院,這樣做是利用空氣動力學的原理,起到了拔風的作用。風水中常常以得水為上,因為在風水中“水”是財?shù)南笳鳌D敲?ldquo;四水歸堂”就是說利用坡屋頂?shù)膬绕拢瑢⑻旖涤暄┡c財氣收斂起來,不讓它隨意流失。再通過院內曲折的排水系統(tǒng)將其排除。
丁李灣的院落布局,每進院落也是由門樓、倒座、廂房和堂屋圍合出一個近似于天井院的院子,但卻要稍大一些,姑且將其先稱之為天井院。具體形式和北京的四合院很是相像,布局卻比之自由的多。它似乎受八卦方位影響較少,但總體的坐北朝南卻不曾有所改變。每間房子的用途較之四合院也有所不同;較大的倒座還是居住的作用,較小的則被作為了儲物空間。東廂房則多被用來作為廚房,西廂房多被用來作為客房。堂屋的性質并沒有變。與江南民居相比較而言,建筑都為單層,堂屋最高,門樓次之,在院內人們利用自然的地形地勢組織收集和排除雨水,仔細品味卻也有四水歸堂的意思。丁李灣民居的院落布局雖然多了些隨性自由,少了些循規(guī)蹈矩;但如堂屋還是放置在坎位上,利用院落布局“藏風、納氣、得水”。看似是漫不經心的擺放,當中蘊涵了丁李灣人多少智慧,蘊涵了多少在生活實踐中對自然的理解,我們不難體會出丁李灣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理解[3]。
3、結語
丁李灣的美不僅僅只是那些高大挺拔的門樓和色彩絢麗的充滿神秘感的彩畫,也不僅僅只是巧奪天工的石刻、木雕,造型別致的正脊、墻帽等等。這些都是可以看的見,可以記錄下來的東西。但丁李灣還有許多看不見的美,風水文化就是其中的一種,它是靠著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和總結,漸漸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是我們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天人合一”是風水追求的目標,“趨吉避兇”則是風水的指導思想,這也是我們早期的環(huán)境觀和規(guī)劃思想,是值得我們去發(fā)揚和繼承的,只有了解了這些,我們在保護和規(guī)劃這些瑰寶的時候,才不至于落入“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的尷尬境地。“形”的保護固然很重要,但沒有了“神”,這些瑰寶也是不完整的。“神形兼?zhèn)?rdquo;方能將其融會貫通,才能更好地保護和發(fā)揚傳統(tǒng)村落這塊瑰寶。
參考文獻:
[1](清)王道亨編,姚廷鑾著.陽宅集成[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10.
[2](明)王君榮.圖解陽宅十書[M].北京:華齡出版社,2009.
[3]李大慶,李麗.豫南傳統(tǒng)村落———丁李灣空間形態(tài)特征探析[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4,40(05):259-261.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