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紹了馬派相聲代表人物馬三立、馬志明的基本情況,詳細分析了馬派相聲的藝術特點,主要包括:冷面滑稽、外松內緊、有條不紊、表演細膩、含蓄雋永。而正是由于這些藝術特點,使得馬派相聲被公認為傳統相聲“四大流派”之一,受到廣大相聲觀眾的熱愛與尊敬。
【關鍵詞】馬派相聲;馬三立;馬志明;藝術特點
中圖分類號:J82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1-0025-02
《藝苑》(雙月刊)創刊于2005年,是由福建藝術職業學院主辦的綜合藝術類刊物。以發展與繁榮文化藝術事業為辦刊宗旨,以審美、自由、平等和寬容為價值選擇,傳達藝術經驗,體驗藝術審美,關注藝術流變,展示藝苑成果,為藝術工作者和藝術愛好者構建良好的藝術交流平臺。
相聲作為一種表演形式,從清朝末期發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從記錄最早的相聲藝人張三祿到現在火遍全國的德云社,期間經過一代又一代相聲藝人的不懈努力,相聲最終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語言藝術形式。而馬派相聲,作為公認的傳統相聲“四大流派”之一,深受社會各界及廣大觀眾的熱愛與尊敬。馬派相聲雅俗共賞,在中國相聲界形成了“無派不宗馬”的說法。
一、馬派相聲代表人物
(一)馬三立[1]。馬三立(1914-2003),中國已故相聲泰斗。馬三立出身相聲世家,自幼受家庭藝術熏陶。父親馬德祿是之一,又是相聲前輩藝人恩緒的寵徒和門婿;兄馬桂元師承“相聲八德”之一李德钖,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稱。家庭環境使他從小就耳濡目染,對相聲藝術十分熟悉。他12歲跟父親馬德祿學藝,15歲拜“相聲八德”之一的周德山(綽號“周蛤蟆”)為師。馬三立藝術功底扎實,善于觀察社會生活,注意從生活中汲取養分,以其含蓄雋永、質樸自然、蘊藉深遠的藝術風格,卓然屹立于中國相聲藝術之林。馬三立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潛心探索,創立了獨具特色的“馬派相聲”。主要代表作有《文章會》、《賣掛票》、《開粥廠》、《夸住宅》、《白事會》、《黃鶴樓》、《買猴兒》、《似曾相識的人》、《10點鐘開始》、《家傳秘方》、《學說瞎話》、《逗你玩》等。
(二)馬志明[2]。馬志明,1945年生于天津,相聲泰斗馬三立先生長子。被觀眾們尊稱為“少馬爺”。受家庭影響,自幼喜愛相聲和戲曲。20世紀80年代由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代收師弟,拜已故相聲前輩朱闊泉為師。馬志明先生傳統藝術功底深厚,深得“馬派相聲”的真髓,形成了不溫不火、不急不躁、不喊不叫、不葷不咸的藝術風格。文武全才,堪稱文哏大師和武哏有史以來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糾紛》、《大保鏢》、《報菜名》、《地理圖》、《論拳》、《賣掛票》、《文章會》、《五味俱全》、《開粥廠》等。
二、馬派相聲藝術特點
馬派相聲的藝術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冷面滑稽、外松內緊、有條不紊、表演細膩、含蓄雋永。本色、自然,絲毫沒有表演的痕跡。內容上善于刻畫小市民的形象,藝術手法和美學趣味以“自嘲”為主,自嘲是幽默的最高境界。馬派藝術,自成一家,別具一格,大智若愚,高深莫測。
(一)包袱繞梁三日。這是馬派相聲最大的特點,越琢磨越可樂,越琢磨越有意思,沒有使勁胳肢人的感覺,讓你隨著相聲的劇情自發地笑出來,不是某一句臺詞讓你笑半天,而是那種意境讓你不由自主地覺得可樂。
《開粥廠》里的馬善人一直宣稱自己多善多善,結果呢,沒事放虱子玩,把自己身上的虱子放到別人的脖子上,還美其名曰我們既不受痛苦還不傷害它的性命,還得找個胖子,這個馬善人的人物形象一下子就勾勒出來了。《賣掛票》里的馬洗澡馬老板把自己吹得天花亂墜,結果呢,早上八點多撩開臺簾一看,人都滿了,原來自己沒有被窩,跟后臺的箱官兒一起睡,借人家的被子蓋。
少馬爺馬志明同樣繼承了馬派相聲的精髓,在《看不慣》里,嘴里說的是我最最看不慣的,但是臉上的表情又是特別羨慕的表情,表里不一,這種例子在馬派相聲里比比皆是,深刻地刻畫了一系列小人物的形象,而這些小人物就生活在你我之間,因此越發覺得人物活潑可愛,并沒有覺得這些小人物有多可憎。
包括那位搶小孩蘋果、冰棍的張二伯,雖然人品比較差,但是大家覺得這些就是生活中的樂子,沒覺得這個人多壞多可憎。相反,如果作品中創造的都是高大全的藝術形象,那我們自己也覺得不真實,這就是歌頌型相聲不能讓人笑的根本原因,因為太虛假了,沒人相信是真的。
還是這個張二伯,說的每句話都不是抖包袱兒,但是每句話都很可樂,這才是真正的包袱兒,因為聽眾都被吸引到劇情里去了,而這個人說的話又都是我們生活中可能發生的,生活氣息很濃厚,有老百姓的生活還有夸張,這樣就能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讓聽眾產生共鳴,這才是真正的相聲。
(二)刻畫人物,入木三分。前文說過,馬派相聲塑造了大量生活中性格鮮明、生動可愛的小人物形象,閉上眼睛,這些人物形象躍然眼前,就像我們生活中的鄰居二哥、三大爺一樣,每天都會碰見。他們身上可愛的閃光的地方都被馬老、少馬爺挖掘了出來,經過一定的藝術夸張搬到了舞臺上。
除了馬老創作的那些人物,少馬爺也創作出很多家喻戶曉的相聲人物,比如《糾紛》《雇三輪》里的王德成、丁文元,《夜來麻將聲》的麻科長,《文章會》里的小馬子,《報菜名》里的嘴把式——光說不請,《自食其果》里捧哏的父親,天天愛看打架的、交通事故、著火的。
通過對這些人物的生動刻畫,將生活中的一些不文明現象和人物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諷刺。有人說馬派相聲中描寫的都是小市民形象,其實這就(下接第49頁)對了,因為相聲起源就是在民間,本身就不是陽春白雪的東西,歌頌型相聲都是解放后的事了。這從另一方面說明馬派相聲傳承的是正宗的相聲藝術,從清末一直傳到現在,這才是原汁原味的相聲。
(三)入活不留痕跡。馬派相聲的入活從來沒有生搬硬套的痕跡,總是潤物細無聲的感覺,都是拉家常式的入活方式,沒有這樣入活過:比如很多人經常用的“今天我們倆給大家說段相聲”,“相聲講究說學逗唱”等等。馬派都是從很自然的聊天開始,然后慢慢引到正式題目上。
有人不適應馬老的這種拉家常式入活,總覺得馬老的相聲太啰嗦,其實馬派的相聲很嚴謹的,里面沒有廢話、也不會少話,每一句話都是很有講究的,有些包袱兒多一個字、少一個字聽眾都不會樂,是經過長期的舞臺磨合出來的,你可以細聽一遍馬老的《白事會》和少馬爺的《白事會》,會發現臺詞是一樣的。
(四)馬派的貫口。貫口一直是馬派相聲的強項,不溫不火、不快不慢。馬派的貫口不講究快,講究氣口,讓觀眾聽得清楚明白。《地理圖》《白事會》《報菜名》《開粥廠》《賣五器》《論拳》里面都有貫口,而《開粥廠》里的貫口是最難的,除了要說出什么東西,還有數詞和量詞,還誰跟誰都不挨著。
(五)馬派相聲還有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一頭沉。馬派相聲中逗哏的比重占的很大,有的相聲你都聽不到捧哏的說話,有個小段叫《追》,說的是一個胖子在大馬路上追瘦子,大家都以為抓小偷呢,結果好不容易追到了,按住了瘦子說了一句:“調完級了,不請客”,很經典的一個小段,很多電臺的主持人報節目時都說這個是單口相聲,其實你仔細聽能聽到王鳳山老先生“嗯,啊”的聲音,原來是對口相聲。
還有少馬爺和謝天順版本經典的《糾紛》,捧哏的話也是特別少。馬派的相聲好像不喜歡捧哏的拿走過多的笑料,因此少馬爺不喜歡跟楊少華老先生合作,楊老爺子喜歡玩蔫哏,想每次說話都把觀眾逗樂了,但是少馬爺不喜歡這種捧哏的方式,因此后來也就不合作了。說不上誰對誰不對,風格不一樣,合作起來有困難。
三、結語
人們說馬派相聲經琢磨,有滋味,他絕不把一切都說出來,而只把其中的關系、條件、界限告訴你,讓你自己得出結論,就如同謎面和謎底的關系一樣。藝術展示給人們的僅是形象,至于形象背后的生活以及作家對形象的評價,他都交給了觀眾,相信他們理解、想象和聯想生活的能力。而正是這樣,馬派相聲就同時獲得了含蓄、機智、輕松、幽默的藝術品性。幽默,是馬三立、馬志明的藝術真諦,馬派幽默也是傳統相聲的真諦。
作者:陳振飛
參考文獻:
[1]《新世紀青少年藝術素質培養叢書》編委會.相聲入門與鑒賞[M].廣州: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68.
[2]馬六甲.笑匠雜笈:馬志明表演相聲選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