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電視技術論文發表了有線電視光纖到戶網絡改造方案,分析了有線電視光纖到戶網絡改造相關技術,對有線電視的光纖到戶網絡提出了有效方案,這對有線電視改造升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利于有線電視信號的傳輸。
【關鍵詞】電視技術論文,有線電視,網絡改造,方案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不斷創新,三網融合進程的加快,我國有線電視順應時展,抓住光纖到戶網絡改造的新機遇,采用新技術、策劃新方案、探索新成果,努力打造有個高質量FTTH平臺,為中國老百姓提供最優質的電視服務,共享互聯時代,暢想視覺生活。
1有線電視光纖到戶網絡改造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國內外技術的接軌,我國有線電視光纖到戶網絡改造勢在必行,積極改造光纖直接到家庭的網絡建設,將光網絡單元安裝在用戶或企業用戶處,進一步拓寬光纖到戶技術數據集,提高了數據格式、速率、波長與網絡的協調性,降低了對周圍環境和供電參數指標的要求,便于今后網絡維護。
2有線電視光纖到戶網絡改造相關技術分析
有線電視光纖接入到戶,是一次技術改革,是指局端與用戶之間完全以光纖作為傳輸媒體。有線電視光纖接入關鍵性技術包括無源網絡光接入技術和線纜調制解調器終端系統技術。
2.1無源網絡技術
無源網絡技術是我國現階段有線電視光纖到戶網絡光波傳輸技術,它是以點對點的光波對接方式,承載大規模數據運行。早期的APON/BPON和EPON/GEPON技術由于技術復雜,隨著科技的進步逐步被成本低廉、結構簡單、承載傳輸能力高的GPON技術取代,讓廣播電視信號在1550nmHFC通道中進行雙向業務的傳輸,這種雙纜入戶的方式,可以再上下行的關節點可以同時連接32個用戶,能夠滿足網絡電視的同軸傳輸以及互動電視傳輸的需求,有利于有線電視信號的傳輸。
2.2線纜調制解調器終端系統技術
在有線電視接光纖改造中,為客戶提供網絡鏈接或者區域鏈接的服務,把數字信息調制成傳輸數據以及音頻圖文,在線纜調制器的使用中,注意下行輸出電平為110~121dBμV,接收的輸入電平為44~86dBμV;CableModem接收的電平范圍為45~75dBμV;上行信號的電平為68~118dBμV(QPSK)或著是以68~115dBμV(16QAM),這些技術參數在相對穩定情況下,就能發揮良好性能,從而有利于無源網絡技術的配接和信號的傳輸。
3有線電視光纖到戶網絡改造方案
加強同軸線纜和廣播電視信號傳輸技術的改造。在同軸線纜傳輸過程中進行光波升級,把有線電視信號通過同軸線纜傳輸出去,這種穿插共用數據網線,僅用一根網線就可實現雙向互動網路技術的實現,減少了網線重復設置的過程,通過以太線纜主端口插入廣電接線口,有線電視用戶通過局域網絡,接受有線電視信號,這種多網合一及光纖到戶體系創新方式,方便了今后的維護,節約了施工成本,在提高線纜利用率的同時,降低了綜合運營成本,為三網融合推行打下堅實的基礎。
3.1合計進行光節點的改造
為了進一步提高電纜以及運行設備的利用率,提高有線電視的用戶的信息傳輸率,根據光節點的優勢,進行密集改造,當前端機房和光交接箱有光節點端口,巧妙利用光節點位置,進行光節點加密改造,參考密集指數,合理布局光節點的位置,科學計算光節點的倍數,在保證8倍參數下,任何一個接點不能超過32個光節點,確保每一個光節點有效使用。
3.2光纖入戶改造設計
光纖入戶改造是整個工程最關鍵的一步,有線電視信號通過光接機的轉換,再經過局端機房設備、用戶終端設備、光配線網進入分配節點。其中用戶終端設備和光配線網作為有線電視終端接受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光纖傳輸的物理通道,通常由光纖光纜、光連接器、光分路器以及安裝連接這些器件的配套設備組成。經過高密集化處理的光節點通過光纜分配點、以及配局端機房的管纜分配點到光纜分配點的饋線段,作為主干光纜,實現長距離覆蓋;從光纜分配點到用戶接入點的配線段,對饋線光纜的沿途用戶區域進行光纖的就近分配,接入光纖用戶端,從整體上實現了光纖到戶的網絡改造。
4結束語
隨著大數據與經濟生活深度融合,我國政府積極推行三網融合,廣電總局抓住機遇,積極進行有線電視光纖到戶網絡改造,根據光纖相關技術指標,結合同軸線纜的優勢,進行同軸線纜網絡傳輸,加強主干道網絡的合并,靈活進行光節點的加密,在確保網絡容量擴充的同時,保證網絡傳輸質量,實現雙向互動傳輸,促進光纖到戶網絡改造順利實施,有利于社會主義經濟民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付天飛.有線電視光纖到戶的網絡改造方案淺析[J].互聯網+應用,2017(02).
[2]沈漢青.有線電視光纖到戶網絡改造方案[J].研究經驗交流,2017(02).
[3]張星.光纖通信中繼站電源改造及維護技術[J].低碳技術,2017(04).
作者:湯家華 單位:河北廣電信息網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石家莊分公司
推薦閱讀:《中國電視》(月刊)創刊于1982年,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主辦。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