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學類論文發表了影視賞析與古代文學教學研究,古代文學內容非常龐大,隨著多媒體引入課堂,影視賞析成為了教學的一個有效的輔助手段。這種模式增強了對歷史文化的理解,那么如何提高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力呢?
摘要:影視賞析作為教學輔助手段,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得以廣泛的運用。它增強學生對歷史文化的理解,提高文學鑒賞力,培養寫作能力和技法,完善人格修養。當然也有弊病,過多依賴影視材料會使課堂本末倒置,流于娛樂休閑,所以,應明確教學目的,控制賞析內容和時間。
關鍵詞:文學類論文發表,影視賞析,古代文學,教學
古代文學作為漢語言文學的主干課程,從先秦到近代上下幾千年,內容量非常大。在教學上主要從文學史和作品選兩方面進行。學生們常常為文學史龐大的理論體系,繁多的文學常識,以及不可勝數的作家作品感到力不從心,消化困難。在教學上,也會明顯感到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文學鑒賞能力也亟待提高。
一、增強對歷史文化的理解
文學作品并不像空中樓閣般能憑空出現,除了和作者本人的生平遭際、性格氣質相關聯外,也深受時代的影響。而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迭,與今天時間跨度很大。作為95后的大學生們如果對當時的歷史文化、政治軍事、經濟思想等諸方面一無所知的話,根本談不上對作品的正確理解。而影視賞析能為學生提供更為逼真生動的歷史情境。如講到明初文學,涉及到詩文三大家:宋濂、劉基、高啟。宋濂作為開國文臣之首,曾為太子師,但晚年,孫子被朱元璋殺掉,他也險遭殺戮,在流放的途中抑郁而終。劉基詩文俱佳,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俗語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而后期,他在朱元璋的手下郁郁不得志,最終死因成謎,有說是胡惟庸下毒,有說是朱元璋授意。至于高啟,“天才高逸,實據明一代詩人之上”。39歲時,被朱元璋借故腰斬,其詩兼各家之長,但“殞折太速,未能熔鑄變化,自成一家”。[1]綜上,三家命運系于一人———朱元璋。明初詩文三大家的人生命運,是當時文人際遇的縮影。在朱元璋的高壓統治下,也難怪明前期文壇蕭條。如果在課堂上,僅僅對上述內容作文字講述,學生們未必能深刻體會當時殘酷高壓的政治氛圍。因此,播放了由胡軍、劇雪主演的連續劇《朱元璋》中的一個小片段“劉基之死”,12分鐘的播放時間,同學們領略了朱元璋的跋扈刻薄、殘忍專橫,胡惟庸的刁鉆陰狠、狂妄無賴,以及晚年劉基的憔悴無奈、絕望焦灼。課堂上同學們受劇情的感染,對劉伯溫的遭際唏噓不已,憤慨同情。與此同時,引導學生讓他們明白,這只是文人的一個代表,當時的政治氛圍如此,也就不難理解明初文苑的荒蕪了。再進一步作對比,由劉威、林芳兵主演的《唐明皇》中有李白的片段,李白醉酒入宮,力士脫靴、玄宗調羹、貴妃捧硯。同學們為李白的狂放不羈,高力士的無奈狼狽,玄宗的禮賢下士,楊貴妃的殷勤活潑所感染,笑聲不斷。那么,將唐玄宗與朱元璋相比較,同學們能深刻理解到一個時代政治氛圍對文學的巨大影響。
二、提高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力
根據大綱的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文學鑒賞力是應著力培養的。鑒賞力是理論水平、審美能力和文學創作力相結合的綜合能力。古典詩詞除文字之美還有音樂美、意境美。在課堂上單純的文字講解難免乏味,并且詩詞意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影視賞析將精美的畫面、悠揚的音樂,動聽的歌聲相融合,能使詩詞意境得以醞釀升華。如賞析明代楊慎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2]一首小詞俯仰古今,感慨興亡,令人讀之唱嘆不已。歷史的輪回,人世的滄桑,又見青山斜陽。個人命運與世事沉浮,在秋月春風里搖擺,在濁酒笑談中徜徉。課堂上給同學們講述了楊慎悲劇性的命運和學富五車的才情。而后播放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片頭,該劇正是用這首詞作為主題曲。宏闊的江面,波濤滾滾,裹挾著白色的浪花一往無前,一位位歷史英雄在江水中呈現又隨波逝去。配著昂揚的鼓樂聲,低沉渾厚的男中音。畫面、配樂、歌聲相融合,一下子把那千年以前的崢嶸歲月拉到眼前,課堂上同學們仿佛也沉浸入那動蕩澎湃的歷史激流中去。這種感性的體驗,不是文字、語言所能替代。再如賞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3]李后主以至情血淚寫成絕妙好辭,恨水東逝的愁絕化作橫無涯際的江水,愁緒滾滾,不可窮盡。在講解李煜生平后,播出連續劇《李后主與趙匡胤》的片尾曲,正是由費玉清演唱的這首《虞美人》。哀婉凄美的旋律,演繹著亡國之君的血淚深悲,誠如法國謬塞所言:“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
三、培養寫作能力和技法
當前,文學專業的大學生寫作能力差強人意,分析其原因:一是積累不夠;二是沒掌握相應的寫作技法;三是沒有審美標準。在古代文學課堂中除了理論和文字的灌輸外,影視賞析能給學生提供更為感性的,立體的,生動的文學素材。如在講王勃的《滕王閣序》時,播放相關視頻。視頻首先展示了滕王閣的景致、規模、氣魄。再講解王勃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和人物生平,使學生對《滕王閣序》中所寄托的思想和情感有了深入的了解。最后,通過講解和影視材料的結合,給學生帶來一場包涵著景物之美,音樂之美,文字之美的綜合的審美體驗。學生可從中汲取多種寫作素養。關于寫作技法方面的培養,很難說教條化的理論,能給學生帶來多少啟示。影視材料一方面可以給人具體的,感性的觸動;一方面它所運用的渲染、對比、人物形象塑造、場景安排等更直接地展現在學生的眼前。如在講《史記》人物塑造時,播放《漢武大帝》中的一個片段。家宴上,竇太后疼愛小兒子梁王劉武,欲讓漢景帝立約,兄終弟及。漢景帝不好當面推脫,說了句“那也沒什么不可以”。可這違背了漢朝祖制父子相傳,以及漢景帝本人的意愿。竇嬰馬上出來打圓場,“陛下,喝多了”,一句話給景帝解了圍。這樣的一個小片段將竇太后的專橫和對小兒子偏愛的情感傾向;漢景帝的窘迫無奈和竇嬰的機智圓滑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視頻,將《史記》文字中的歷史人物,鮮活生動地搬到學生眼前。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性格秉性能給學生以具體感性的印象,那么,對司馬遷人物刻畫的手法,會有更深刻的領略和掌握。學生寫作時,常常會為不知自己寫的好壞,而產生困擾。究其根源是他們心中沒有審美標準。當標準缺失了,無論千言萬語,也沒有旨歸。除了文學理論給出的文字性的標準外,學生似乎很難去具體把握和衡量。那么就從自我感受入手:第一層次是感官的觸動;第二層次是情感的觸動;第三層次是心靈哲思的觸動。有了這樣具體的標準就好衡量自己的文字了。如在對比晏幾道、秦觀和李煜詞。晏幾道的“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秦觀的“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的“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通過相關視頻的展示,三位愛做傷心句的詞人,其文字對讀者感發的深淺立現。晏幾道詞意象:落花,微雨,一人,雙燕,明月,彩云等整體畫面給人是離愁別緒,追思苦憶。秦觀詞呈現的則是落紅遍地、心魂摧抑的絕望。而視頻表現李煜詞則是風雨暗濤,無邊無際。以上三位詞人的文字對人的感發觸動,明顯分為三個層次。學生通過具體感受,能夠準確把握文學的審美標準,那么對寫作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審美中完善人格修養
古代文學作為主干課程,有許多同學希望課堂內容更扎實一些,為將來考研做準備。這樣的想法很正常,但古代文學課堂,不能上成考研培訓班的模式,即純應試類型。古代文學中有大美,應當摒棄功利性,從審美的角度切入,使學生在美的熏陶中,認識到什么是美,如何創造美。而影視賞析能以直觀感性的形式傳遞精神能量,灌輸理想信念,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完善自身修養,實現精神境界的提升。如在講《西游記》,播放了《取經歸來》這首歌曲的MV,畫面上回顧了唐僧師徒一路西行的艱難坎坷。處處是妖魔鬼怪、風霜雨雪。歌曲相和“一年年含辛茹苦經冬夏,幾萬里風霜雨雪處處家,取來了真經,回返我華夏……”此時,再聯系到同學們的學業,求學何嘗不是在取經呢?一路上難免坎坷,但要下定決心堅持不懈、絕不放棄,才能取得成功。大學階段是學生邁向社會的一個過渡期,也是提升人格修養的重要階段。在講課之余,向他們講一些有益身心,修為勵志的知識,有時比多講一個專業考點更有意義。如何擺正求學與健康生活的關系?如何在遇到挫折時調整自己的心態?提示學生在苦惱憂煩、自暴自棄時,何不向往圣先哲們尋求智慧?如瀏覽經典對啟迪心智很有幫助,如果覺得書籍文本不好理解,就看看電影《了凡四訓》,動漫版《心經》、《道德經》、《菜根譚》、《莊子》、《大學》、《中庸》等等,這些影視資料以最生動的形式,最淺顯的語言為你講解人生智慧。如電影《了凡四訓》,了凡先生以自己生平親力親為的事跡,提出“命由我作,福自己求”[5]的道理。結合儒、道、釋三家思想闡釋命運的真相,立身向善,慎獨立品。如何安身立命,如何積善改過等等。同學們若能汲取其智慧,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將潛能發揮地淋漓盡致,必能取得真正的成功。當然,影視賞析在課堂上也有弊端,應加以研判與引導:一是作為教學輔助手段,課堂影視播放,易入喧賓奪主窘境。影視賞析不能取代講解討論和思考提問。如果過度依賴影視,會出現本末倒置的情形,影響對基本知識點的掌握。所以,要嚴控賞析的內容和時間。二是力戒一味娛樂休閑。學生們經常厭倦課堂理論的灌輸,一旦播放影視資料,就會格外高興,把課堂當電影院忘記了學習的目的。因此,在播放的同時要多加提示講解,和教學內容相結合。讓學生帶著問題,有思考地看,有欣賞地看。三是相關影視內容與文學史料經常有相矛盾或有差異的地方,這一點,教學中也要十分注意。可借此,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學觀,甚至人生觀、價值觀。是是非非,揚清擊濁。
參考文獻:
[1]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上海:中華書局,1983:1472.
[2]羅貫中.三國演義[M].長沙:岳麓書社,1986:1.
[3]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55.
[4]江春水.李煜《浪淘沙令》賞析[J].現代中學生,1990(8):7.
[5]袁了凡.了凡四訓[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4:1.
作者:單位:梁琳 榆林學院文學院
推薦期刊:《文化交流》的宗旨是"立足浙江,輻射全國,面向世界"。每期約10萬字,120余幅圖片,圖文并茂,內容精彩,可讀性強,致力于介紹中國的文化、經濟和風景名勝以及中華民族傳統,風土人情,學術研究成果等。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