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新聞職稱論文發表了從受眾需求看地方臺民生新聞的突破,新媒體的迅速發展讓傳統媒體陷入困境,那么傳統媒體如何才能走出自己的生存之道呢?論文剖析了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就,并引發了一系列如下思考。
關鍵詞:新聞職稱論文,民生新聞,傳統新聞媒體
近年來,隨著各類新媒體平臺的迅速發展,傳統大眾媒體受到嚴重沖擊,作為地方的縣區級電視臺在這種現狀下更是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尤其是新聞類節目影響頗大。互聯網新聞的時效性、任意性、可選擇性正在日益吸引著現代快節奏生活下人們的目光,觀眾流失、地方新聞節目收視率下降已成為大部分地方臺新聞節目面臨的現狀。而相對于中央電視臺覆蓋范圍廣、人力物力財力雄厚的優勢,地方臺傳統的民生節目發展顯得尤為步履維艱。因此,對于地方臺新聞民生節目如何沖破娛樂節目和電視劇的包圍,更加貼近受眾需求,在新媒體盛行的年代立于不敗之地,顯得意義重大。
作為山東濱城電視臺的民生新聞節目《百姓百事》,更具代表性特色。改欄目自2009年11月開播以來,經歷了探索、培育、發展、再發掘等各個時期后,成為當地真實反映民生民意的平臺。由于報道的內容都是百姓身邊的各類大事小情,真正把鏡頭瞄準了百姓關心、關注的層面,以為百姓“幫忙”作為欄目定位主旨,所以幾年來影響力不斷擴展的同時也走出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以下將通過對《百姓百事》節目的內容分析,剖析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的取勝之道,并引發一系列的思考。
一、內容定位貼近百姓
《百姓百事》的節目宣傳語是“傾聽民眾心聲,關心百姓生活”,所以它報道的內容及策劃定位都是為了體現與百姓生活的貼近。
在節目報道內容的選擇上,有公共問題報道內容占了報道總數相當大的比例,而且報道著眼點更多的是關注在貼近老百姓生活的社會問題上,自開播以來一直將節目視角放到百姓生活的周圍,反映出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難題,以及常見的一些矛盾和沖突。比如《關注冬季供暖問題》、《井蓋丟失誰之過?》、《舉社會之力助寒門學子圓大學夢》等節目都是瞄準這一立足點進行采訪報道的。
新聞價值的要素之一就是接近性,包括心理上的接近和地理上的接近,地理上的接近是指事情發生的地點,也就是受眾的周圍,由于這列時間更讓容易對受眾的生活產生影響,與受眾關系更為密切,因此更為人們所重視。正是因為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貼近百姓的內容定位從地理上接近了百姓,才為它的生存與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也是它取勝之道的根本所在。
二、地域定位本土化特色。
濱城區作為濱州市的市轄區,是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也為城區駐地電視臺的新聞節目提供了無限的資源優勢,這從《百姓百事》節目的報道內容中可以看出其地域性特色。民生新聞節目報道的是街頭巷尾被市民關心的日常事件,報道市民的喜怒哀樂、街市風光和風土人情,這些都是地域文化最鮮活的體現。《百姓百事》從去年陸續開始的改版中,也逐漸注重這個層面的發掘,比如以下報道:《30年磨一劍走進藝術殿堂的“土畫家》、《教您學手語》、《牛肉漲價背后的故事》、《芝麻酥糖背后的記憶》、《走進鄉土博物館》等等,這些都因為打上了濱州這座城市強烈的地域烙印,而喚起市民對地域文化的記憶和歸屬感。
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的地域定位本土特色之所以可以取勝,一方面是由于地方電視臺本身資源條件的限制,在與上級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的競爭中處于劣勢,給予本土的報道降低了制作成本,提供了深入報道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本土化特色的節目內容更容易引起受眾的共鳴,在受眾中激發自豪心理,從心理上接近了受眾。所以地域定位的本土特色是取勝的保證。
三、立場定位客觀公正。
從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的報道傾向與評論方式中,可以看到電視新聞的客觀公正性。在報道傾向中,《百姓百事》的報道有明確的表揚態度,也有明確的批評觀點,同時也有公正的客觀立場。這些表揚和輿論監督的評論都有明確的依據,符合百姓的要求,節目中有揭露相關部門的弊端,表揚也不乏對群眾自力更生解決生活難題、救死扶傷、弘揚社會正氣的好人好事。
同時,我們在打造民生新聞的“媒體社區”中進行了有益嘗試,使不同觀眾和群體因為對節目展示的地域文化認同而結成一個有著強烈內聚力的社會人際網絡。2010年,《百姓百事》節目報道了8歲女孩杜文軒為身患白血病母親捐獻骨髓的感人故事,節目播出后引起的社會反響,直接促成了社會各界踴躍為患者捐款的熱潮,為患者家庭解決了燃眉之急。而事件的影響力至今仍在持續發酵,女孩因此榮獲全省孝心少年、全市道德模范等多項榮譽,學校、社區都以此為榜樣在全社會推廣弘揚孝道之風,定期舉辦各類活動,以幫助本地民眾對“正能量”的認知,《百姓百事》在上述事件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四、突破背后的思考
通過對節目的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到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在發展中所隱含的難題。《百姓百事》節目受眾是本土市民,其節目的價值判斷標準也是根據市民的喜好來判定,如何提高新聞價值的含金量,進一步貼近群眾所需,將是電視民生新聞下一步必須克服的問題。
上級電視臺不少成功的民生類節目也為我們的突圍與升級提供了范本,從大趨勢來說,民生節目這種從“報道到幫忙”的變化,預示著未來的部分媒體將由“工具客體”向責任主體轉變。當電視節目提供的“幫忙”成為一種常態時,也就預示著中國電視媒體將超越自身的媒介功能局限,通過一次次善意的介入和執行,最終服務百姓,構建社會和諧。
推薦期刊:《新聞與寫作》(月刊)創刊于1984年,是北京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新聞專業期刊,集理論性、知識性、實用性、可讀性為一體,歷來為新聞工作者、通訊員、寫作愛好者和大中專師生所厚愛。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