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類、藝術文學期刊《民間文學》論文發表-民間音樂的活化石,講述了關于有巴人古樂活化石之稱的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奏起的民間音樂。
有巴人古樂活化石之稱的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產生并流傳于四川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地宣漢縣百里峽等地,是土家人在田地間進行薅草勞動時邊打鑼鼓邊演唱的民間音樂,其豐富的內容和獨特的藝術形式,形成了它的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關鍵詞:巴人古樂;薅草鑼鼓;保護
中國文藝理論史歷來就有關于文野之爭、雅俗之辯的《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的話題。說的是戰國時期宋玉《對楚王問》中說:“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由此而得出了“曲高和寡 ”的結論。但是歷來如我等絕大多數人學歸學、談歸談,很少有人去關心《下里》《巴人》《陽春》《白雪》的內容是什么,到底怎么俗,到底怎么雅?它們都產生在哪里?今天還存在嗎?我在這里肯定地回答,《巴人》還在,就在大巴山,《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正是民間音樂活化石《巴人》這種古老音樂在今天的傳承,也是我國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以來取得的最重要成果之一。
據老輩講,以前宣漢全縣都有打薅草鑼鼓的傳統,不管水田或旱地,但最有代表性的還是樊噲以上的龍泉一帶,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而到底產生于何時,一般認為土家族薅草鑼鼓的產生大約在距今3000年左右,甚至更早。我們先看看一段歌頭:“鑼圓鼓圓,挎在胸前;老者少者,細聽我言;神農植下五谷,蟲蝗忽然發現;天子無法可治,許下賀功良愿;招集天下歌郎,來在歌場挑選;內中選出兩個,名叫陳功劉元;二人才高八斗,都是口聊舌辯;說得天花亂墜,講得地道方圓;歌長唱了三日,蟲蝗忽然不見;天子龍心大喜,許為歌中狀元;唱歌就從那時起,肉口流傳到今天”。
這應該是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起源的最早口頭版本,是我們在2006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發現的。先是聽袁詩安(土家族,龍泉鄉高架村人,今年64歲,薅草鑼鼓歌郎)說的,后來黃長興(土家族,龍泉鄉老場村人,今年103歲,薅草鑼鼓歌郎,善長巫、醫等術)說出來了這段主要內容完全一樣的這段歌頭。神農氏為什么想起來種五谷呢?《白虎通義》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獸禽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勞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謂神農也”。這說明,神農氏所處的時代,是中國從原始畜牧業向原始農業業發展的轉變關頭。那時,人口已生育繁多,維持生計的是獵物和植物的查實。可是,天上的飛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獸越打越稀,所得食物難以裹腹。怎樣才能解決人們的吃食問題?神農氏苦苦思索,可謂絞盡腦汁,發展農業,一年一熟,或者一年幾熟,才有相對穩定的收成。神農氏即炎帝,正是他和黃帝被后世公認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就是火。炎帝對農業生產的其他貢獻這里暫且不說,是他發明了用火燒荒地是比較肯定的。這樣在當時大大的提高了生產力,人們是很感激的。他們生活的年代一般認為在公元前三、四千年之間,即距今五至六千年之間。就在炎帝神農教會人們種植五谷,嘗百草發明中草藥的同時代,黃帝也發明了木船、種桑養蠶(傳說始祖為其妻嫘祖)、倉劼發明了文字等等,才催生了上古的堯舜時代和夏商文明。而炎帝的主要活動就在湖北、四川、湖南、河南一帶。而現在的川東土家族所在的百里峽臨近鄂西,距神農架僅幾百里。上面這段歌頭中的“神農”“天子”就十分耐人尋味,為什么不說“皇帝”“國王”?這應該與”薅草鑼鼓”產生在秦漢之前有必然聯系。雖然后面有“狀元”一詞,完全是后人在演出時附會上去的。
民間藝術類、藝術文學類期刊《民間文學》以收集、整理、研究民間文化,推動民間文學創作與發展,豐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為宗旨。屬中國文聯主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的中央級文學故事類刊物。刊名為中國文學文藝界泰斗郭沫若先生題寫。本刊以刊載充滿時代氣息、貼近百姓生活的新故事及民間傳統故事為主,具有較強的故事性、可讀性和趣味性。主要接受民間藝術論文、民間文學創作論文、藝術教育論文等文章投稿。如果需要投稿的作者,請于我們樹人論文發表網聯系,快速、高效審稿、發稿!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