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高校也開始不斷擴招藝術生,從而使得藝術生入校的門檻降低,特別是音樂學院,但在音樂領悟與學習方面,諸多學生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造成教師的數量嚴重不足,音樂器材不充足,無法滿足學生的基本情況,影響教學質量。針對這一問題藝術教育論文發表期刊《中國文藝家》發表論文音樂課堂創新音樂教學模式探究,探討音樂教學模式的改革
摘 要: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建立新的教學方式的變革;教育的任務是讓每個人發展自己的才能和創造潛能。隨著高校教育的擴張,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的招生數量在不斷擴大,特別是聲樂教育專業招收的學生量迅速增長。教育界對聲樂教育的關注強度不斷增大,高等師范聲樂教育管理能否適應時刊發展,教育管理水平的高低決定了高等師范聲樂專業學生的能力以及就業。本文就目前我國音樂課堂教學管理現狀展開論述,探究了創新音樂教學模式,旨在改善高校聲樂教學現狀,提高聲樂教學質量,從而為社會培養出大批高素質的人才。
關鍵詞:音樂課堂;創新教學模式;表演;綜合評價
一、學生實踐形式多樣化
音樂表演專業培養出來的是音樂表演人才,既然要表演,必然就需要參加藝術實踐,通過不斷的藝術實踐來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舞臺表現力和應變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舞臺鍛煉機會,如定期舉行聲樂教學匯報、觀摩音樂會,無論唱得好還是壞都上臺,每個學生都有自我展現的機會,并安排相關的教師做專業點評,給學生以正確的學習導向,一方面在學生之間起到互相學習交流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師之間教學質量相互促進、提高,同時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很好的訓練。另外,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鼓勵學生參加學校、社會上的各種唱歌演出和比賽,并不是說學生沉迷于演出,放松甚至忽視了對聲樂基礎理論和基礎專業技能的學習,教師和學生都應處理好演出與理論知識學習之間的關系。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表演能力,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還可以擴大音樂學院的影響力,舉辦獨唱音樂會的學生越來越多,舞臺上歌唱內容和形式也越來越豐富,每年的師范技能比賽,多才能的學生在逐步增加,一年一度的畢業音樂會,一屆比一屆精彩,學生的歌唱和舞臺駕馭能力明顯提高。實踐形式多樣化,學生應用能力與實踐能力明顯提高,通過把學生推向社會實踐舞臺,使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結合,提升自身綜合素養。
二、音樂教學數字化
目前我國高校在聲樂教學上仍舊采用的是一對一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比較落后,尚未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對于多媒體教學、分層教學等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的應用還不夠完善,教學方法單一而落后。數字化教學可以幫助學生進行視唱、練耳、節奏及和聲練習,以及教授作曲、分析各種音樂風格流派的寫作方法和音樂史等內容。這種直觀、準確、有效的練習方式可使聲音、圖像、文字、樂譜等有機地組合在一起,還可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世界各信息網絡獲得更大范圍內的知識信息,從而極大地開闊受教育者的眼界為學生全面地獲得知識,開闊視野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有利條件。數字音樂技術為聲樂大課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路徑,傳統的聲樂教學多數是一對一,要占用很多的時間。近年來隨著各校的擴招,學生人數越來越多,有的學校開始實行2~3人同時上課的辦法授課,以緩解師資壓力,但這樣一來教學時間對于學生個體來說大大縮短,教師的授課內容也難免壓縮從而引起教學質量的下降。而數字化教學手段的引入,可使多數人同時接受某一個課題的教育,如聲樂作品的處理、演唱表演等;聲樂大課對于高師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因為它為多看、多聽、多練提供了條件。數字音樂技術是時代的產物,更是社會的需求,數字音樂教學手段及其輔助教學手段已經在我國音樂教育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功能,隨著電腦科技的發展及其和音樂越來越密切的結合,數字音樂技術將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音樂教學中,非凡是在普通高校音樂專業教育中體現得尤為突出。
三、音樂教學文學化
情由感生,樂由情起,就是說學生對音樂的情感建立在音樂文化本身所散發的魅力和內涵的基礎上,而正是學生對音樂的這種情感牽引著學生們的靈魂。教師必須采用精準的文學語言表達方式,給學生創造設計與音樂藝術作品內涵相一致的情境,使學生在教師正確的思想指引下充分地發揮其想象力。創造設計音樂文化文學語言情境的關鍵是音樂課堂上教師文學語言表達的正確性,教師文學語言的精心設計能夠給學生帶來對音樂藝術的興趣,而這種情更是音樂文化藝術創作的核心,指引著學生感受音樂的創作意境,因此它是對音樂藝術作品最好的詮釋。音樂藝術教學中根據音樂創設的文學語言情境,使得學生對音樂藝術的含義有了一定的認知,切身感悟到音樂藝術本身生動形象的美感,使學生接受美的育化,提升對音樂藝術審美情趣的水平。例如,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與《彩云追月》的婉轉及悠遠;琵琶曲《十面埋伏》激動人心的戰場畫面重現,其名字的含義和音樂的主題歌的意境相融洽。文學語言的魅力是無形的,表達形式也是多樣的,它是音樂藝術創造的基礎與傳遞的核心。把音樂藝術所蘊含的藝術意境形象地展現在學生們眼前,才能激發學生充分的想象力和音樂方面的潛能,并且使學生真正融入音樂藝術當中,享受音樂帶來的美的享受和音樂文化藝術的熏陶。
四、綜合評價學生音樂素質
目前我國高校音樂課堂考試方式一般為傳統的評分標準,如音色是否優美、表達是否完美、風格是否貼切等,這種只偏重對聲樂技能展示進行的考核方式,忽視了對學生其他表演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培養,無法實現多元化教育的目標。而且,這種考試方式有時候會有失公平,通常先上臺的學生即使表現不錯但得分卻不高,隨著考試的進行,越往后上臺的學生得分越高,而且整場考試結束后,教師也覺得身心疲憊,這也是學院聲樂教師都有所意識而又不易改變的問題。因而,學院目前應豐富聲樂考試模式,改變傳統聲樂考試僅憑幾首作品的演唱來衡量學生學習能力的做法,采取有效方法對學生開展綜合音樂素質評價??梢詫W生對課程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對音色音質是否優美的辨別能力、對演唱技巧存在問題的糾正能力、對中外音樂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處理表現的能力、輔導能力和自彈自唱能力等都設定評分標準,建立較為全面的評分體系,以此做到全面客觀公正地衡量學生的綜合能力。另外,還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把聲樂考試分為獨唱、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甚至小合唱的形式考試。形式多樣的考試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在進行考試的同時享受到單人及小組團結協作的樂趣,探討和掌握不同表現形式的演唱特點和方法,也為以后的藝術實踐奠定堅實基礎,而且這種考試形式也可以達到節約考試時間的目的,避免教師長時間重復監考,提高了工作效率,激發師生學習的積極性。
五、結束語
高等師范院校聲樂教育所肩負的責任是培養一批優秀的全方面發展的具有綜合實力的音樂師資人才,而非僅僅是幾個專業的聲樂表演者。因此,高等師范院校應該創新聲樂教育,提高教師文學素養和職業技能,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全方位地綜合評價學生音樂素質,培養學生聲樂表演能力,使學生具有成為一名合格音樂教師的基本能力和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李麗.高校聲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藝術科技,2013(03)
[2]李靜.高師聲樂教育發展趨勢之我見[J].藝術研究,2011(1)
藝術教育論文發表期刊《中國文藝家》雜志創刊于1954年,為新中國著名刊物之一。 本刊高屋建瓴、全面細致地聚焦文藝界風云人物、反映文藝家的生存狀態與藝術行為,追蹤文藝界的熱點事件,解讀各種文藝現象,關注各種文藝潮流;倡導積極的價值取向,發出自己富有批判精神的聲音.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