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決定和部署,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不變初心與使命擔當。在這一意義上,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貴在科學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重要的是在政治高度上堅持正確的政治原則方向,在理論維度上準確把握內涵要求,在實踐向度上以有力舉措扎實推進。
關鍵詞: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以人民為中心;國家治理現代化
本文源自:《桂海論叢》 2020年3期
人民是共和國的堅實根基,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新中國砥礪奮進的70多年及其歷史性成就,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顯著優勢。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決定和部署,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不變初心與使命擔當。在這一意義上,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貴在科學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
一、在政治高度上堅持正確的政治原則方向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國家治理一定要有正確的方向。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1]。這一表述為我們在新時代加強和完善國家治理指明了方向,即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這是毋庸置疑的且帶政治原則性和方向性的問題。
一是從時代高度看,堅持黨的領導是政治方向和原則要求。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的最高政治領導力量,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這種政治地位和優勢既是由我們黨的先進性所決定并保持的,更是我們黨依靠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實踐成績贏得的。在當代中國,沒有任何政黨和政治組織比得上中國共產黨的堅強有力。這是我們堅持黨的領導的歷史底蘊和自信。對此,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在這一意義上,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能不能實現現代化,能不能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關鍵在黨。與此同時,制度建設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一勞永逸之事。在新時代還必須在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中不斷解決新的制度問題,使社會始終保持充滿生機活力的顯著優勢,方能繼續凸顯黨的領導下的制度和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為此,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在準確把握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演進方向和規律的基礎上,突出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抓住了國家治理的關鍵和根本,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強烈的歷史擔當,對于更好發揮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必須要指出的是,在新時代準確把握國家治理的關鍵和根本,一方面要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從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中的概括表述看,主要集中體現在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其中首要的顯著優勢就是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科學理論,保持政治穩定,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因此,在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首先就要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之中,以充分發揮好黨的領導這根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定海神針”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完善堅持黨的領導的體制機制。要在新時代順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就必須堅持完善黨的領導體制機制,更好地體現出黨的領導這一最大優勢。重要的是按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的部署要求,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即“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完善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制度”,“健全黨的全面領導制度”,“健全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健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制度”,“完善全面從嚴治黨制度”[1],以突出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突出黨的領導制度在國家治理體系當中的統攝性地位。
二是從黨的建設維度看,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黨的性質和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決定了黨所領導的事業是億萬人民群眾的事業,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2]。黨的十九大黨章對黨的性質表述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正因為我們黨始終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深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具有廣泛、堅實的群眾基礎。黨的宗旨和性質決定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的領導核心,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則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同時,從黨史國史來看,在中國共產黨建黨近100年和新中國成立70多年的偉大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實現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進程中,確立和鞏固了自己的領導地位。由此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既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
三是從國家的運行職能看,新中國的國家行政管理承擔著按照黨和國家決策部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管理社會事務、服務人民群眾的重大職責。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黨和國家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形成和不斷發展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和治理體系,做出了最好的制度選擇,為“中國之治”奠定制度基石。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中國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兩大奇跡:“一是經濟快速發展奇跡,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進程;二是社會長期穩定奇跡,我國成為國際社會公認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3]這兩大世界奇跡既表明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又充分印證了新中國的制度是最好的制度選擇。
黨史國史是最好的教材,新中國成立70多年和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實踐是衡量制度優劣的試金石。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是當之無愧的中國革命和建設偉大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新中國的制度是最好的制度選擇。在新時代解決新的制度問題和繼續展現顯著制度優勢,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堅持黨的領導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原則,這是中國之治的政治性和人民性特色,是帶方向性的問題,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因此,在這一意義上,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的正確方向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在理論維度上準確把握內涵要求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不是空洞的政治口號,而是有著具體的深刻內涵要求。在工作實踐中,需要從四個維度準確把握其深刻內涵要求。
一是要從黨、國家和民生的層面把握內涵。在黨的層面,就是要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和全面從嚴治黨,將以人民為中心貫穿黨的建設全過程,提升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顯著提升國家治理效能,充分發揮黨的領導這一中國制度的最大優勢;在國家層面,就是要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堅持一切行政機關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提高行政效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民生層面,就是要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不斷健全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二是要從以人民為中心的層面把握內涵。這一層面的核心內涵,就是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充分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不變初心與使命擔當。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我們黨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4]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必須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各種制度安排保障人民群眾各方面權益,參與發展、分享發展成果。同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這就需要我們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不斷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同時,還要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就要以最廣大人民利益為根本坐標,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有效機制,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三是要從國家治理現代化層面把握內涵。這一層面的核心內涵,就是國家治理現代化要體現出以人民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應當既要見制度又要見人,兩者都不可缺失。治理與管理雖然僅一字之差,但在理論和實踐上有重大區別[5]。治理與管理最重要的區別就是更加注重人民這一本位,更加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出,目的是為了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一是在價值取向上,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意味著把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作為根本,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不斷豐富民主形式。不斷激發社會活力,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治理意味著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努力增進人民福祉。二是在不同主體作用發揮方面,治理主體由單一走向多元,即由過去政府是管理的主體,轉向為治理的主體包括政府、社會組織和個人。其中人民群眾是治理體系中最重要的主體,在國家治理中發揮著當家作主的作用。當家作主作用主要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協商民主、基層民主等渠道實現。當然,肯定其他主體的作用,并不是輕視政府的作用。政府在維護秩序、化解風險、處理危機等方面有著其他主體無法替代的功能。三是在擴大參與方面,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讓人民群眾參與到各種治理活動中,使其成為治理最重要的主體。擴大參與的過程,是人民群眾治理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是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
四是要從彰顯中國制度優勢的層面把握內涵。這一層面的核心內涵,就是努力增強國家治理效能以人民為中心彰顯中國制度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牢牢立足于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以人民為中心融入制度設計和執行各個層面、每個環節。可以說,以人民為中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一條主線,集中彰顯制度優勢,蘊含強大治理效能。在新時代將這一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的巨大效能,就是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從而切實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三、在實踐向度上以有力舉措扎實推進
面對新時代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我們要有序有效地推動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和《決定》的各項重大決策部署落地落實,離不開革命熱情和自我革命的勇氣,但更要有新辦法新舉措,方能肩負起新時代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的重任。
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就是要緊緊圍繞人民關心的問題、影響人民切身利益的問題而展開的。面對新時代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深化改革就是革除不相適應的部分,以滿足新時代的發展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就是要下決心解決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中存在的障礙和弊端。同時,還必須堅持正確改革方向,即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黨和國家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我們需要從中國政治發展的基本價值、建設路徑與重要保障等方面做出努力。在價值層面要更加突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奮斗目標,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根本動力。在建設路徑層面,要長期堅持、不斷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以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活動規范完善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有效保證人民群眾享有更加廣泛、更加充實的權利和自由,保證人民廣泛參加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在重要保障層面,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既要全面推進黨的各方面建設,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又要在黨的領導下,積極促進形式民主與實質民主、程序民主與實體民主、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相互統一,保證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
三是以改革為動力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要始終圍繞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標,堅持用改革與發展的思路和方法,解決突出矛盾,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一方面,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教育和健康獲得感。同時,還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四是要用制度鞏固以人民為中心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成果。制度是定國安邦的根本,成就偉業的保障。向著國家治理現代化奮進,就是要更好地適應時代變化、順應人民期盼,以更加科學完備的制度實現“立治有體,施治有序”。因此,以人民為中心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用制度建設鞏固改革成果,以人民為中心是鮮明指向。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就是審時度勢全面促進中國反貧困戰略的轉換。從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建立來看,可以重點從三個方面來突破[6]:首先,充分發揮基本公共服務的作用,建立相對貧困人口發展的基礎性機制。其次,在政府主導之下,依靠市場的力量、社會的資源來推動,形成政府力量和社會力量的有機結合的貧困治理整體性機制。再次,建立干預代際貧困傳遞的阻斷性機制,即對貧困家庭實施物質援助的同時,更應注重貧困家庭人力資本的提升,特別是加強女童教育尤為迫切和重要。還需要指出的是,解決相對貧困問題,主要是緩解和縮小城鄉差距,其根本在于基本制度的建立,其中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是長效機制的核心。比如教育、衛生、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城鄉差距問題,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加以解決,更需要建立長效機制來著力解決。
五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構筑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我們要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科學規范、民主公正、運行高效等方面加強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同時,還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化環境綜合治理措施,落實生態文明目標責任,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政府治理、企業創新、行業發展、公眾生活各方面。
六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以人民為中心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根本保證。在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必須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進行,科學謀劃、精心組織,以昂揚的斗志、扎實的作風、有力的舉措,推動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和《決定》的各項重大決策部署落地落實。從宏觀來講,就是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從而切實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從微觀來講,就是要切實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重要的是要在黨的領導下,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同時,還必須牢牢把握堅持黨的領導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原則,實現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高度統一,把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的要求全面體現到各方面制度安排之中,突出的正是黨的領導制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中的統領地位,彰顯了我們黨牢記初心使命、以堅強領導鑄就千秋偉業的責任擔當。
在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身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必須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科學謀劃、精心組織,遠近結合、整體推進,方能確保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和《決定》所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方能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制度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發揮出治國安邦的巨大效能。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9年10月3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N].中國青年日報,2019-11-06(2).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
[3]何成學.準確把握“黨的領導是最大優勢”的三大內涵要求[J].當代廣西,2019(24):36.
[4]習近平在山西考察工作時強調 扎扎實實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 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環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7):6.
[5]周曉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如何實現現代化——專家解讀“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N].光明日報,2013-12-04(4).
[6]張玉斌.探索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N].蘭州日報,2019-11-19(16).
責任編輯 陸 瑩
收稿日期:2020-04-20
基金項目:2020年度廣西社科界智庫重點課題“從黨史國史解讀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內涵要求”(GXSKZK202005)階段性研究成果。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